泾川县黑河扶贫记(二)--- 大山筑路记
大山筑路记
望天是溜溜的天吆,
出门不过河就是爬山,
庄稼不是驴驮就是人背吆,
吃饭就是靠天,
太平乡阴坡村支书陶回乡粗糙的手指朝天上从东往西一抹,比划着天空狭长的样子,目光投向河南岸一小片平坦的川地,又被连绵的群山挡了回来。
该怎么评价这川里山水呢?
是两边蜿蜒的山水留住了温度和湿度,滋养出肥厚的土地;也是这山水阻断了川里和塬上的交通,把川区百姓困在了“穷洼洼”里。
架子车放上百八十斤的瓜,“挂”在牛上,爬上六十度的陡坡,走上三个小时的土路,才能到集上。村民们倍加珍惜出山的机会,每一次翻山赶集,村民从不空手,自行车后面都要挂上两兜菜去卖,可是一变天,去时人骑车,回程就变成了“车骑人”。
陶玉强的玉米地在黑河南岸,2010年的暴雨让河水涨到齐腰深,没有桥,玉米只能一筐一筐“举”过岸。
上世纪90年代,一个村民晚上突发肠梗阻,架子车拉到柏油路送进县城医院,还是没救过来。
村里村外弯弯的土路,几十年来送走了黑梁河的出嫁女子,也送走了入赘的小伙,就像一根干瘪的血管,悄悄渗走了黑梁河的精气神儿。
可留下的人还在继续战斗。
每年农闲男女老少都要去挑石子铺路,景小荣说,修路就是垫一回,再一回。
谁也没想到,这一修就是二十多年。对黑梁河群众来说,修路就是一场跟老天爷的拉锯战,大雨冲垮路就再铺上,河水冲走桥就再架上。
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修的砂石路能保住,不用每年再返工。
但是在2015年精准扶贫开展以后,一切都改变了。
陶回乡去乡上开会,听说精准扶贫要给村里修路,他欣喜若狂,几乎是“飞着”赶回来告诉村民这个好消息。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黑河山、川、峁、梁的地形上,工程队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修生产道路,修主干道路,甚至硬化了家家户户门前的土路,村民最牵挂的上山赶集的路也修通了。
上梁村请来了秦腔班子,在村口新修的乡村舞台上狠狠地吼了一回,出了口压在心头多年的穷气。
精准扶贫“两横两纵”的道路建设框架,搭起了黑河精准扶贫的筋骨:东西走向高平至太平15公里道路全面升级,连同七千关到茜家沟43公里的双河公路构成“两横”大动脉;崖窑至七千关、任家寺到阴坡南北走向“两纵”彻底贯通,新路与原有道路构成“两横八纵”的道路网络,像一把云梯,给了黑河人民改变命运的重大机遇。
万水千山筑长路,不脱贫困誓不休。
沿着这条路,阴坡村娶进了多年来第一个新媳妇;沿着这条路,朱家沟建起了第一个蔬菜大棚;沿着这条路,村子里迎回了第一个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沿着这条路,村民们带来了外乡的亲朋好友,指着新建的小康屋自豪地说,看!这是我家……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