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今日泾川 >> 正文内容

泾川:苹果花开四十春 黄土塬上结“金果”

2025年10月15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金秋时节,泾川县高平镇,一处处苹果园里红霞漫卷——红彤彤的果实压弯枝头,清甜果香随风漫溢。果农们挎着果篮穿梭林间,分拣、装箱,满载苹果的货车轰鸣奔向市场……

这幅产业兴旺、百姓增收的丰收图景,是高平镇人民接力奋进40年发展果品产业的新答卷。

1986年初秋,高平镇党委、政府瞅准苹果产业的潜力,打破“守着黄土种庄稼”的固有思维,牵头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赴陕西礼泉县考察,那里连片的苹果园、果农鼓鼓的腰包,让高平人民看到了“换种”致富的希望。

“那时候谁也没种过苹果,心里没底啊!工作组人说‘不试永远没出路’,我就带头栽了第一棵秦冠果树。”铁佛村村民王有海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感慨不已。

对祖祖辈辈“在黄土里刨食”的农民来说,苹果种植是全新领域,施肥量要精准,修剪枝丫有讲究,病虫害防治得及时。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高平人凭着一股韧劲扛了下来。

1993年,泾川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30万亩优质果品基地”的目标,配套种苗补贴、技术指导等扶持政策,高平镇顺势而为,掀起了第一轮苹果栽植热潮。

新世纪伊始,“陇东黄土高原是优质红富士苹果适生区”的科学论断和决策,给高平果业生产带来了“升级密码”和强劲信心。

2000年前后,泾川县引进红富士种苗试栽,结果让人惊喜。成功的消息一传开,果农们纷纷要求换品种。

“最早我不信‘新品种比老品种好’,守着秦冠不肯换,结果人家种红富士的一亩卖5000块,我家的才卖2000块。”东坡村果农何俊宝的经历,道出了当时不少村民的纠结。

泾川县委、县政府趁热打铁,启动“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出台从种植、管理到采收的全流程规范,同时推广苹果树高接换种、四季修剪、配方施肥、果实套袋等“十大先进实用技术”,掀起高平苹果产业的第一次“园艺革命”。

近年来,高平镇党委、政府把“提质增效”作为果品产业发展的核心,紧扣“建设西北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目标,创新推出“老果园抓改造、挂果园抓质效、新幼园抓管理”的分类施策模式,建成了高太路、高邵路两个万亩优质果园示范带,东坡-铁佛双千亩矮化密植示范园等三个千亩园区,以点带面推动产业向现代化、精细化升级。

2025年,高平镇在312国道沿线完成老果园改造867亩,为445亩矮化密植园配套了设施,预计亩均增收可达2000元。

技术落地,人才是关键。高平镇搭建“专家团队+技术干部+乡土专家”三级服务网络:县上派果树专家定期来园“坐诊”,镇干部包村驻园教技术,何军成、王年红等“土秀才”更是天天泡在果园里。

四十载春华秋实,高平苹果早已变成了“富民果”,成为带动乡亲增收的“黄金产业”。如今的高平苹果,以其黄土塬独特的光照、温差优势,练就了“硬实力”:含糖量突破16%,比普通苹果高2-3个百分点;果实硬度达12kg/cm2以上,保鲜期可超一年,品牌响了,市场也宽了。

高平镇3.6万亩果园中丰产园达3.1万亩,今年预计总产量突破8.2万吨,产值达3.8亿元,苹果收入占全镇产业总收入的60%以上。

“以前种8亩麦子一年挣不到1万元,现在种5亩苹果,去年卖了12万元。”铁佛村果农王年红的话,道出了村民们共同的喜悦,“儿子在县城买了房,孙子上学的钱也不愁,这都是务苹果带来的好日子。”

产业旺了,链条也跟着拉长。镇里建成了4座现代化气调冷库,2万吨的仓储能力让苹果实现“季产年销”,再也不怕“丰收贱卖”。29家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与13个省市的310位客商建立稳定合作,还把苹果卖到了国外市场。

运输、包装、农资销售等配套产业也随之兴起,带动1.8万群众增收,年创效益超2亿元。

四十载风雨兼程,高平镇以一颗苹果,实现了从“零星试种”到“满塬果香”、从“解决温饱”到“致富支柱”的跨越。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