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县安定郡梁氏文化遗产简述
陕西韩城是梁姓的发源地,安定郡是梁姓的中兴地。从西汉末年(公元前61—前58年)安定梁氏始祖梁子都、梁桥率子孙族人从河东郡(今山西夏县)迁往北地郡戈居县(今庆阳市宁县东)、后迁入安定郡乌氏县(今平凉市中心城区),于永建四年(129年)年迁入安定郡临泾县(今平凉市泾川县),到唐末(公元900年前后)随着政治文化中心长安,大量向中原迁移,安定梁氏子孙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共计800年左右)书写了三段可歌可泣的辉煌历史。为了悼念桥公父子,梁氏子孙便以安定为郡望,尊梁子都为安定梁氏太祖,尊梁桥为开基一世祖,凡从安定迁出的梁姓子孙的祖祠堂号均称“安定堂”。今天,我们既追忆他们所创造的不朽业绩,激励梁氏子孙继承家风,奋发图强;更要关注、支持安定郡祖先创业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亲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实际行动感恩、追思、告慰先贤。泾川县遗留的安定郡历史文化遗产主要有:
一、泾州古城遗址、乌氏县城遗址。泾州古城遗址位于县城之北,从商周时代开始,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并遗存大量文化遗址。这座城东西南北各长7里,周长28里,面积相当于今日县城未扩张之前的10个县城。从北魏、唐代的战争史记载中可以得知,城内人口最多时达30万人以上,军队约20万人。唐开成三年(838年)。李商隐回泾州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娶王茂元的女儿王晏媄为妻,创作了《安定城楼》:“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史记·匈奴列传》引《括地志》说:“乌氏故城在泾州安定县东30里,周之故地,后入戎,秦惠王(前337-311年)取之,置乌氏县也。”遗址位于泾川县玉都镇太阳墩村。
二、泾川发现和出土了大批安定郡文物。从各式陶器、铜器、官印、钱币、度量衡器到服饰配饰、玉器、带钩、建筑构件等。安定郡先民在泾川这片土地上创造出的灿烂的物质文明,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城北梁家旯、梁河川可能就是乌氏梁氏家族迁移临泾后的世代居住地。据2001年,泾川县组织的民俗普查发现,在泾川城北安定古城(泾州古城)的水泉寺和梁家旯,以及周边的大云寺遗有大量的绳纹瓦片。经陇东学院历史学教授张多勇考证,遗址属于含有绳纹瓦片的汉代地层,证明这一带在汉代有城池等建筑物存在。在梁家旯北面的山脚下还发现大量汉代古墓,据当地传说是古代梁姓大家族遗留的坟茔。所以,梁家旯这一带很可能就是乌氏梁氏家族迁移临泾后的世代居住地。梁河川是居住于高平镇上梁、下梁村及原梁村、汭丰乡三室梁村、党原镇合道村、玉都镇梁刘村的梁姓,目前有5000多人。
四、王母宫是安定郡的标志性建筑。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设置安定郡,王母宫始建于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太平寰宇记》记载曰:“王母乘五色彩云降于汉武,后汉武巡郡国(安定郡)望彩云而祠之。而云浮五色屡见于此,因之祠焉”。史载汉武帝到安定郡巡幸五、六次之多,每每看到回山上空出现彩云,知是王母乘彩辇显灵,遂设祭并大兴土木,在回山兴建了规模宏大的西王母宫。历经汉、唐、宋、元、明、清的历次增补维修,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毁于战火。上世纪90年代初,海峡两岸同胞捐资重建,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西王母祖庙,距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素有“中华西王母祖祠”、“天下王母第一宫”的美誉。
五、大云寺是古安定郡暨泾州的标志、也是包括安定乌氏梁氏在内的所有这块土地上生活过的人的宗教信仰中心。安定梁氏东汉辉煌期推动了泾川县的佛教信仰。安定梁桥及子孙,是丝绸之路上公认的大商人,是泾川佛舍利供养的初期推动者。丝绸之路流动着经济、佛教、使者,商人提供钱粮、和尚提供信念和信仰、使者凭借通关文书提供安全,三者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汉明帝公元67年佛教传入中国,初期,佛教主要是在上层社会传播。《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楚王英始信其术,中国因此颇有奉其道者。后桓帝好神,数祀浮屠、老子。”明确指出东汉梁氏集团的核心人物梁女莹(公元147年-159年位居皇后,家乡为甘肃泾川)和丈夫汉桓帝刘志是佛教的信仰者、传播者。安定郡梁氏名门一族,在甘肃泾川三度昌盛,历时800多年,是泾川佛教文化遗产、回山王母宫的主要信仰者、支持者。安定梁氏是泾川县的两次佛舍利供奉活动的推动者。
据《平凉古代史考述》,永建四年(129年),安定郡回迁到临泾(今泾川县城),至唐武德元年(618年)废。大统元年(535年)废临泾县,安定县移至泾川。泾川成为泾州、安定郡、安定县的治所。1969年泾川出土北周宝宁寺“慧明造舍利石函”,包括石函、铜椁、铜棺、舍利瓶、舍利等重要文物,石函铭文纪年为北周天和二年(公元567年)。仁寿元年(601年)6月13日,隋文帝60岁生日的这一天,下诏全国30州高爽清净之地建造舍利宝塔供养佛祖释迦摩尼舍利,其中包括泾州(古安定郡)。这期间,泾川的安定乌氏梁氏出现梁昕(北魏荡寇将军)、梁睿(北周大将军、柱国)、梁志彦(北周晋州刺史)、梁彦光(隋朝岐州刺史)、梁毗(隋朝刑部尚书) 梁茂(秦、华二州刺史)、梁显(荆州刺史)、梁越(泾、豫、洛三州刺史)、梁文谦(饶州刺史)、梁文仁(成阳县公)、梁敬真(大理司直)等杰出代表,由此,上述这两批舍利的供奉与安定梁氏家族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泾川县的碑刻记载了近2000年来安定梁氏的佛教活动。北魏嵩显禅寺碑记载的梁氏,永平二年(509年)的敕赐嵩显禅寺碑记之碑阴,刻有梁徽、梁穆、梁瑞、梁通之名。北魏南石窟之碑记载的梁氏,永平三年(510年)的南石窟之碑碑阴有梁僧寿之名,碑刻原文是:“主簿兼州别驾从事史安定梁僧寿”。隋代李阿昌造像碑记载的梁氏,开皇元年(581年)李阿昌造像碑上刻有梁孟先梁令伯之名,碑刻原文是:隋李阿昌造像碑……邑生梁孟先;邑生辅国将军前河东郡守梁令伯;此碑文让我们知道,泾州秀才出身的梁孟先、泾州秀才出身的辅国将军﹙武职一品衔﹚原山西运城太守梁令伯都是泾川籍。唐代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石函铭记载:有安定县名,碑刻原文是:“征事郎行安定县尉窦少微”。《旧唐书·卷四十二·志第十八·地理一》:“泾州 上 隋安定郡。武德元年,讨平薛仁杲,改名泾州。”隶属关内道。即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安定郡改名泾州。
宋代龙兴寺铭文记载的梁氏,2013年1月9日,在泾州龙兴寺遗址发现诸佛舍利二千余粒并佛牙佛骨,有陶棺1具,内有木棺,有佛舍利瓶6。碑文记载:两位名叫云江和智明的和尚,在丝绸之路辛苦奔波24年,共收集了佛牙、佛骨,以及2000粒舍利子,于公元1013年5月12日埋入这个地宫,这是世界佛教史上罕见的盛事。雕刻碑文的人名叫梁吉,明代水泉禅寺碑文上记载的梁氏。公元1497年敕赐华严海印水泉禅寺碑记上刻有14位功德主,其中有梁鉴、梁贇、梁济、梁国太、梁本、梁臣6位梁姓功德人名。
参考资料:
1.平凉古代史考述[M]. 平凉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办公室,1997.祝世林;
2.梁光荣:《安定郡梁氏在唐代之前的三度辉煌史》;
3.张怀群:《梁姓第一郡望安定郡望存在于泾川》;
4.梁育朝:《陕西韩城是梁姓的发源地,安定郡是梁姓的中兴地》
5.魏海峰:《平凉(泾川)地方志书中的梁氏安定郡望略论》
6.王秀成:泾川县“梁家旯”地名与古泾州梁姓名门望族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