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跑出“加速度”--泾川“十四五”时期工信工作交出高质量答卷
“十四五”以来,泾川县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推动工业经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加速转变。截至目前,全县工业企业达182户,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5户,初步形成了以饲料生产、绿色建材、轻纺服装、食品饮料、农副产品加工等多元产业为支撑的工业发展体系。
政策赋能,打造工业发展“强引擎”
泾川县围绕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打出政策组合拳,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不仅出台了《泾川县“十四五”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更创新建立工业企业经济运行分析调度、工业专班、“六必访”等制度,累计解决企业用地、融资、用工等问题超百项。
“县里实行‘一对一’精准服务,帮助我们解决了扩大生产面临的用地问题,让年产5万吨天然矿泉水项目得以顺利投产。”瑶池玉液公司负责人范臻感慨道。这种“保姆式”服务已成为泾川优化营商环境的常态。
结合县域资源禀赋与工业布局,泾川县提出“突出一个主阵地(工业集中区)抓建设,聚焦八大产业链抓项目,强化五项措施抓招商,实施八项行动强工业”的“1858”工作思路。推行工业“标准地”供应模式与“园区管委会+运营公司”运行机制,实施中小企业孵化园建设和污水处理厂项目,因地制宜推动“工业上楼”,通过空间优化与模式创新,全面提升园区承载能力、产业聚集度与生产性服务水平,为项目落地与产业升级提供优质平台。
项目攻坚,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泾川县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形成“在建项目快推进、竣工项目早达效、储备项目早落地”的良性循环。
“十四五”以来,全县累计实施重点工业项目59项,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7.58亿元。中能建分布式光伏、10万千瓦风电等新能源项目稳步推进,填补了县域清洁能源规模化开发的空白。更令人振奋的是,平凉加银机电微型振动马达项目创造了“当年签约、当年投产、当年入规”的泾川速度。
2025年,泾川紧抓项目施工黄金期,创新实行“倒排工期、挂图作战、节点推进”工作机制,全力推动24个在建项目加快建设。目前,瑶池玉液年产5万吨天然矿泉水项目已建成投运,果聚源苹果青汁、乐果源果脯加工等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进入收尾阶段,即将投产达效。
内育外引,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泾川县坚持“引进来”与“育起来”双轮驱动,通过精准招商补链条、梯度培育强主体,持续优化产业生态。
在精准招商方面,泾川县深入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成功引进自然之星、三长环保、浙江运达风电等一批行业优质企业。“浙江运达风电项目的落地,为我们县域新能源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而三长环保科技则填补了环保装备制造领域的空白。”泾川县工信局副局长史红利说。
在内育方面,泾川实施优质企业梯次培育工程,动态更新规上企业培育库,提供“一企一策”定制化指导。通过强化政银企协同,累计为企业协调授信贷款9.6亿元,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预计到2025年底,全县规上工业企业总数将达18户,较“十三五”末实现翻倍增长,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梯次培育格局。
展望未来,谱写工业强县“新篇章”
面向未来,泾川县将紧扣全市“三区一城市”目标定位,积极推动陇东能源化工基地重点县建设,依托煤炭、石油、铀矿等资源优势,着力打造陇东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
“我们将继续推动绿色建材、农产品精深加工、棉纺轻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实施技改和智能化改造,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泾川县工信局副局长史红利表示。
如今,泾川工业经济发展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一系列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各项惠企政策持续发力,泾川工业经济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