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文化论坛 >> 正文内容

杜斗城/吴通:明代韩王与回中山王母宫文化

2025年10月20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明朝立国后,朱元璋将太子朱标以下自己其余的24个儿子陆续分封到全国各地的名邑重镇,以藩屏国家。平凉府地理位置重要,先后封有两府藩王。最初封到平凉的是安惠王朱楹(朱元璋第22子,其墓葬在今崆峒区安国乡),因无子嗣而未能延续。永乐二十二年(1425),原封辽宁开原的韩王被改封到平凉。第一代韩王为朱元璋第20子朱松,未之国。从第二代韩王韩恭王到末代韩王朱亶嵴,韩王在平凉共传十王,历时218年,其间又繁衍分封出35府郡王,对平凉及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泾州西邻平凉府城,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与韩王家族颇有渊源。就藩平凉的第一位韩王——韩恭王朱冲,即葬在今泾川县完颜村九顶梅花山。①成化十四年(1478)中元节前夕,韩府宗室“明德子”至泾州祭祀韩恭王,游观华严海印水泉禅寺并留下诗作。②据明嘉靖元年(1522)《重修王母宫碑》记载,正德至嘉靖年间,韩王曾支持重修回中山王母宫。本文拟对回中山王母宫的历史沿革及明代韩王重修王母宫之事稍作述论。

上篇:明代之前的回中山王母宫

甘肃泾川县城西泾汭二河交汇处,有回中山(亦称回山、宫山),山之东麓为北魏永平三年(510)开凿的王母宫石窟,山顶则建有奉祀西王母的王母宫。关于回中山王母宫的创建时间,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32记载泾州保定县(今泾川县)西王母祠时,引北周所修《周地图记》云:

王母乘五色云降于汉武,其后帝巡郡国,望彩云以祠之,而云浮五色,屡见于此。汉书上之□□□也,因立祠焉。每水旱,百姓祷祈,时有验焉。

这处记载将回中山王母宫的创立与汉武帝联系起来。因西王母见汉武帝时乘五色云而降,汉武帝后来巡游时,见到五色云即要祭祀,而五色彩云屡见于泾州回中山,因而在此立西王母祠。至于西王母的主要神格功能,集中体现在降雨救灾上。天顺五年《大明一统志》记载回中山王母宫时,沿用了这一说法:

王母宫,在泾州西五里。旧志,武帝时,西王母乘五色云降,后帝巡郡国,望彩云祀之。而五色云屡见于此,因立祠。后改为宫。

而到清朝时,回中山王母宫的创建年代已被明确认定为汉武帝元封元年。乾隆《甘肃通志》载:“王母西真宫,在泾州回中山,汉元封元年建。”⑤《古今图书集成 ·职方典》卷553《平凉府祠庙考·泾州》载:“王母西真宫,在回山,汉元封元年建。”⑥

历代重修回中山王母宫留下的碑刻资料中,关于其创建年代问题则一直是模糊的。元代《重修王母宫碑》云:“山之脊有宫焉,即汉武帝尝祠西王母于此。陶谷有碑纪之详矣,此不复云。”⑦明嘉靖元年(1522)《重修王母宫碑》云:“宫在泾原西五里回中山颠,祠所谓西王母,盖古迹也。世传周穆王、汉武帝皆尝西游与王母会,故有宫于兹,又谓之王母宫。宋陶学士秀实记之详矣。”但北宋开宝元年(968)陶谷撰文的《重修回山王母宫颂》⑧,只是以钩索文献关联的方式提到了周穆王会见西王母、汉武帝西巡朝那之事,称“回中有王母之庙,非不经也。年纪寝远,栋宇毁坏”,并未清晰地涉及王母宫的创建年代。基于可靠资料的缺乏,张维在《陇右金石录》中对回中山王母宫的创建年代也只能存疑,称:“王母宫建于何时,今无可考。(陶)谷文作于宋初,即云年祺寝远栋宇堕坏,盖其来久矣。顾宋前金石,竟无一字。”⑨

虽然始创年代已无法准确得知,但文献记载及碑刻资料都同时将回中山王母宫的创建缘起认定在西王母与汉武帝会见的故事上。

西王母的传说“或许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最为复杂的课题之一”,⑩其复杂性主要源于早期文献中对西王母记载的多样性,这些文献本身的真伪及成书年代,西王母被道家、道教逐渐仙化等问题。殷墟卜辞中就出现了具有神格的“西母”,但其与传世文献中“西王母”的关系,学界历来争论不定。关于“西王母”详细而明确的记载,以《山海经》为最早,《庄子》、《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文献中也有记述。西王母的形象自战国时期出现伊始,就集人、兽、神的特质于一身,身份极为神秘复杂。但发展到西汉时期,西王母已经由神话传说演变为受人信仰崇拜的偶像。西汉中期焦延寿所著《焦氏易林》中,有多处祈求西王母消灾赐福的记载。⑪《汉书》记载,汉哀帝建平四年,由于旱灾缘故,关东民众群起而“传行西王母筹”,席卷二十六个郡国,齐聚京师祭祀西王母。⑫从目前考古发现的材料看,与西王母有关的图像以年代约在西汉中晚期昭帝与宣帝之间的洛阳卜千秋墓室壁画上所见为最早⑬,时间稍后的西王母图像见于河南南阳、郑州等地西汉后期画像砖。东汉时期,西王母图像更为普遍,画像石、画像砖、墓葬壁画、铜镜、摇钱树、灯座及漆画等考古资料中均有发现,分布遍及河南、山东、陕西、四川、山西、浙江、江苏、湖南等广大地域。汉代西王母图像所表现的主题也基本都是祈求长生、升天登仙。“这些图像实物的规模大大超过了文献中对西王母信仰的描述,在很多地区得到了集中而完整的体现,使我们惊奇地看到西王母图像在当时的普及和重要程度”。⑭而最迟到东汉后期,早期道教已经明确将西王母列为尊奉的神仙。东汉道经《老子中经》记载的五十五位神仙中,西王母居东王父之后,位列第四,仙阶极高。⑮总之,两汉时期,对西王母的仙化已经初步形成,西王母信仰与崇拜在社会上广泛流行。

1992年重修回中山王母宫时,故址上出土许多残砖断瓦,其中有残长15厘米、厚1.2厘米的灰陶粗绳纹大板瓦。经有关文博工作者将其与平凉静宁县李店乡、泾州古城出土的大量西汉板瓦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回中山王母宫遗址出土的板瓦为西汉之物无疑。⑯这说明当时回中山顶是有建筑物的。鉴于汉代西王母信仰流行的历史背景,回中山顶的汉代建筑物很可能就是奉祀西王母的场所。

但是,关于汉武帝会见西王母的记载,直到汉末魏晋时才出现。《汉武故事》、《汉武帝内传》、《博物志》、《汉武洞冥记》、《十洲记》等文献中,对汉武帝会见西王母之事大都有细致演绎,但西王母并不是乘五色云而降,而且其中也没有提到泾川回中山。将回中山王母宫的创立与汉武帝会见西王母的故事直接关联起来,最迟始于北周《周地图记》,这种关联也不是凭空而来。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曾四次“行幸回中”,四次到达安定。⑰关于“回中”的地理位置,古人在为《史记》、《汉书》和《后汉书》作注时已经出现分歧,应劭、颜师古认为在安定,服虔、孟康认为在北地,徐广、李贤等则认为在开县。准确考定“回中”的具体所在已极为困难,泾川回中山何时得名也已无从可考,但泾川回中山在西汉时属于安定郡确是不争的事实。既然有对追求长生不死之术十分狂热的汉武帝多次巡幸安定的史实,汉武帝会见西王母的故事又已经广为流传,人们将回中山王母宫的创立与汉武帝会见西王母的故事牵扯起来便成为可能,甚至又在此基础上继续演绎,将周穆王会见西王母的故事也纳入回中山王母宫创立的渊源之中。在神化与历史的交织形塑下,回中山王母宫逐渐成为一处奉祀西王母的圣地。

现存碑刻资料中对回中山王母宫的记述,最早见于北宋翰林学士、刑部尚书陶谷撰文的《重修王母宫记》。⑱陶谷记文存有两碑,其一为梦英书丹的《重修王母宫记》,高四尺,宽二尺二寸,篆额“泾州回山修王母宫记”,原存王母殿南廊,碑文后有“宫主道士元□□”等字。⑲其二为上官似所书《重修王母宫颂》⑳,篆额“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阴有上官必自题记文。据此可知,陶谷为重修回中山王母宫所作记文,最初刊立于北宋开宝元年(968);咸平元年(998)柴禹锡知泾州时削去旧字,请南岳宣义大师梦英重书其文;至天圣二年(1024),军州知州上官必认为梦英所书字多舛误,笔迹伪俗,有碍陶谷名文传世,于是以小篆重书,刊立于王母殿之北楹。

陶谷记文文辞绚烂,真正涉及重修王母宫具体情状的内容并不多,仅知王母宫“年祺寝远,栋宇堕坏。坛欹杏朽,蔽荆棘于荒庭;井废禽亡,噪鸟鸢于古堞”,镇守泾州的张铎“申命主者,鸠工缮修。薙蔓草于庭除,封植嘉树,易颓詹于廊庑,缔构宏材。丹青尽饰于天姿,黼藻增严于羽帐”。这次重修是在北宋立国不久的开宝元年 (968),具体负责修建工程的是王母宫“宫主道士元口□”,可见王母宫当时虽然破败,

但也没有完全颓废,宫观中还有道士在活动。而且从王母宫“年祺寝远,栋宇堕坏”的故址来看,其在唐代还是一处颇具规模的灵庙。经过重修的王母宫更为壮丽辉煌,《重修王母宫颂》碑阴宋代皇祐、元丰、元祐、大观、宣和年间的十处题名及金大定二十五年题名说明,回中山王母宫在宋金时期一直深受地方军政官员及民众的重视与崇奉。

此后,回中山王母宫的情况见于元代《重修王母宫碑》。据此碑记载,元初,泾州一带因长期遭受金末战乱破坏,城邑凋敝,人烟稀少。泾邠二州都达鲁花赤史阔阔徒广行仁政,使得泾州人口增加,生产恢复。回中山王母宫在战乱中虽也有所损毁,但尚存许多屋宇,史阔阔徒倡议重修,得到官吏士庶的积极响应,并计划邀请一位有影响力的道门中人主持其事,“闻秦陇教门提点洞阳真人卢公阐教西土,德望素著,即日□□□□□□□□□□□□□敬知宫门事,率徒侣以效营造,盖戊戌岁正月也。郭公既领师旨,食息弗遑,剪棘除□□□□□□□□□□□□□之未安者以次而崇饰之,期□□已一切完整”。㉑秦陇教门提点洞阳真人卢公派弟子“郭公”来主持对王母宫的重修。《重修王母宫碑》“碑末有道正郭德敬,当即碑文所谓郭公”。㉒

此碑文多漫患,创立时间因此不明。张维认为碑中“戊戌岁”为“蒙古太宗戊戌,当宋嘉熙二年”。㉓其实,碑中所言泾邠二州都达鲁花赤史阔阔徒,在嘉靖《陕西通志》及嘉靖《平凉府志》中有载,“史阔阔徒,大德间为泾邠二州都达鲁花赤。公节用爱人,军民畏爱”。㉔因此,元代这次对王母宫的重修应该是在元大德二年(1298,戊戌年)。这次重修,是史阔阔徒为了顺应民情,笼络人心,维系新生蒙古政权在地方上的统治,而借助民间素来奉祀的王母宫以推行教化。从客观影响来说,这次重修不仅使得王母宫建筑得以修缮一新,而且,秦陇教门提点洞阳真人卢公的弟子郭德敬率徒众来到泾州,担任泾州道正司道正,促进了元代泾州道教的恢复与发展。

下篇:韩昭王对重修回中山王母宫的支持

今存泾川回中山,刻立于明嘉靖元年(1522)、由兵书尚书彭泽撰文的《重修王母宫碑》㉕,反映了韩王对正德、嘉靖年间重修王母宫的支持。现录明代《重修王母宫碑》碑文如下㉖:

宫在泾原西五里回中山颠,祠所谓西王母,盖古迹也。世传周穆王、汉武帝皆尝西游与王母会,故有宫于兹,又谓之王母宫。宋陶学士秀实记之详矣。路当孔道,古今名士登览祗谒,题咏甚富,蔼然为郡之胜迹。然自胜国初重修,迨今逾二百载,渐以颓毁。郡之耆旧屡欲修之,未能也。属泾太学生闾君沂,念父兄师友尝绩学卒业于斯,资其幽僻闲远,以游以息,经明行修,登高第而跻撫仕者后先相望,乃慨然谓诸耆旧曰:“仙家之荒唐无足言,周穆汉武之游览无足取,第兹宫为吾郡千余年之胜迹。自我国朝奄有万方,陕为西北巨藩,自关西以达西南诸夷,不啻万里。延宁甘肃诸镇文武重臣,以及奉命总制、经略、抚按、册封出使外夷,大儒元老,名公硕士,百五十年来经此者不知其几,而吾泾缙绅士民得以亲炙而交游之,皆以斯宫之在兹。而吾泾自国初抵今,藏修于兹以登仕途者,又不特寒族父兄子侄也。必欲重修,吾当为之倡,其视倾资破产于佛老虚无寂灭之教以资冥福者,当有闻矣。”于是出私帑若干缗以先之,诸耆旧士庶欢然合谋,鸠材工。一时宗藩韩王亦乐施助,期终其事。经始于正德丙子五月上旬,落成于嘉靖壬午五月中旬。为王母殿、玉皇阁者各五楹,周穆王、汉武帝行祠六楹,其余雷坛及玄帝等殿有差,则皆乡耆之意,欲为旱潦疫疠之祷而设也。规制整严,轮奂丽美,大非昔比。

工既讫,乃走书于兰,属泽为之记。夫圣人不师仙,盘游者圣帝明王之深戒,吾儒之教也。第闾生沂之论,盖不溺于其说而自有说之可取。故不辞芜陋叙述之,以纪岁月。后之游览于此者,观此其亦有取于闾生也。生由此而克充之,敦天伦,重礼教,足法于家而遗范于党里,则斯举为可称矣。不然,则昧先师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之训,是亦佛老之流耳,奚足为世轻重哉!

彭泽此文前半部分,侧重交代了重修王母宫的背景以及缘由。此次重修王母宫的倡议者是泾州籍太学生(即国子监生员)闾沂。有感于父兄曾在幽僻清静的回中山读书治学,最终经学博洽,德行美善,科举中式,相继荣登高位,闾沂于是召集泾州乡耆士绅,倡议重修王母宫。闾沂主要从两个方面强调了回中山王母宫的重要性,其一,泾州地处交通要道,王母宫又为临近州城、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长久以来,西北诸镇文武重臣、因战事特设职官以及来往使臣等达官名士经过泾州时大都要慕名登览拜谒,泾州缙绅士民因此得以与他们结交;其二,王母宫所在的回中山是一个可供读书治学的清静之所,许多寒门、望族子弟从这里走上科举仕途,重修王母宫有纪念先贤、 激励后学的作用。

据明成化十四年(1478)《故修职郎闾君(瑛)墓表》㉗,及嘉靖《平凉府志》、 乾隆《泾州志》记载,闾氏一族世居平凉泾州,闾瑛曾祖闾仲贤,元至正十三年进士, 任延安府知府;祖父闾斌,洪武八年乡举,任山东胶州知州;闾瑛曾任四川保宁府经 历,赠知府;闾瑛生闾鉴、闾铎、闾钲、闾锐、闾钊、闾铠六子。闾钲,成化八年进 士,官至贵州布政使,成化十三年死于贵州米鲁叛乱,赠礼部尚书;闾锐,成化十九 年举人,补州序廪膳生;闾铠,弘治五年举人,官至贵州思南府知府。㉘闾钲子闾潼, 受父荫入国子监学习。㉙闾铠子闾漳,嘉靖年间以岁贡入太学,好古力学,事亲至 孝。㉚闾钊子闾瀛,弘治年间岁贡,后入国子监,官至湖广竹山知县。㉛此外,闾氏族 中还有 一位闾洁,“成化丙午乡魁,癸丑进士,授监察御史,升山东按察司提学副 使”。㉜闾沂的亲属关系尚不明确,彭泽称其父兄“登高第而跻撫仕者后先相望”,闾 氏族中虽多科举仕宦之人,但能真正符合彭泽此语的也只有闾钲、闾洁,闾沂的父兄 应该就是此二人。

自元代起,泾州闾氏一族在科举仕宦上就一直人才辈出,到闾钲、闾洁辈时,这 个素来以儒家礼法、忠孝之道安身传家的门族,声望已臻鼎盛。闾沂因此能够得以号 召重修王母宫。闾沂的倡议不仅得到了泾州士绅百姓的热烈响应,“一时宗藩韩王亦乐 施助,期终其事”。此时在位的韩王为韩昭王朱旭韆,据《明史》及嘉靖《平凉府志》 记载,朱旭櫃秉性忠孝,雅嗜诗书,是一位能行仁政的贤明藩王。㉝韩昭王对泾州重修 王母宫之事非常重视,欣然施财助工,希望此次重修工程能够顺利竣工。此次重修

“经始于正德甲子五月上旬,落成于嘉靖壬午五月中旬”,从正德十一年(1516)至嘉靖元年(1522),整个营修工期长达六年。

彭泽文称,王母宫“然自胜国初重修,迨今逾二百载,渐以颓毁。郡之耆旧屡欲修之,未能也”。“胜国”指亡国、前朝,于明朝而言,“胜国”即为元朝。自元初大德二年(1298)王母宫重修,至明正德十一年(1516),正所谓“迨今逾二百载”。显然,这是营造自元初大德二年以来王母宫的首次重修,而且正是在泾州望族闾家的倡导、驻藩平凉的韩昭王的大力支持之下,这次历时六年的工程才得以开展并最终完成,使王母宫逐渐衰落的局面得以改观,宫观规模扩大,“规制整严,轮奂丽美,大非昔比”,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闾氏一族从科举入仕途的家族传统,以及家族成员在科举功 名上的取得的荣耀,闾沂从倡修王母宫伊始就强调此次重修意在宣扬儒家礼教,表现出与“倾资破产于佛老虚无寂灭之教以资冥福者”相区别的态度。彭泽在文末也重申了敦天伦、重礼教、轻佛道的宗旨。此外,碑阴还刻列了闾钲、闾铠、温应璧、刘汉、杜举、刘汲、闾洁、脱腾、刘浩等约三十位泾州籍官吏的姓名及官职,㉞以现实的例子标榜读书修身、科举仕宦的入世价值取向。乾隆《泾州志》记载回中山上有文昌阁,㉟应该就是建于此时。

尽管如此,回中山王母宫毕竟是一处历史久远的奉祀西王母的道教宫观,其禳灾降福的灵威神佑功能早已深入人心并被普通民众所最为看重,所以,此次重修的实际结果是一批奉祀王母、玉皇等道教神仙的殿宇被建成,“为王母殿、玉皇阁者各五楹,周穆王、汉武帝行祠六楹。其余雷坛及玄帝等殿有差,则皆乡耆之意,欲为旱潦疫疠之祷而设也”。据乾隆《泾州志》载,回中山上还有三清楼。㊱从明嘉靖到清乾隆时,再不见关于回中山王母宫营建的记录,三清楼应该也是建于此次重修之时,用以奉祀 道教最高尊神——玉清、上清、太清。

明代《重修王母宫碑》碑阴,在“乡耆姓氏”文忠、李梅等四十九人姓名之后,还刻列了王母宫三辈十四位道人姓名:

本宫□□□□正安演洪,

住持景演口、牛演深

杨演泞、□演□、□演澄

温全忠、李全安

钱教成、□教□、米教珠、

闫教荣、张演洁、□全义

其中,安演洪应该是泾州道正司道正,而景演□为王母宫住持道人。可见,到嘉靖元年(1522)王母宫重修完工之时,宫中道人规模也已相当可观,泾州道教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局面。

韩昭王朱旭櫃支持重修回中山王母宫,并非孤立事件。相关文献记载与文物考古资料表明,历代韩王及韩府宗室成员大多崇信佛教、道教,他们在平凉府城周围先后创立了十余座佛寺道观;长期支持崆峒山营建,奠定了崆峒山寺观群落的主体格局;明代庄浪云崖寺等石窟的开凿、天水仙人崖的营修也与韩王关系密切。可以说,明代甘肃东部地区佛教、道教以及民间信仰的发展,都深刻地打上了韩王家族的历史印记,须要重视。

①韩恭王墓已被盗空,墓葬结构大致完整。《韩恭王圹志》1987年被发现,现存泾川王母宫文管所。

②据明弘治十年(1497)《敕赐华严海印水泉禅寺记》。此碑长60厘米,宽62厘米,厚7厘米,现藏泾川县大云寺博物馆。

③[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32《泾州》,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92-693页。

④(明)李贤等纂:《大明一统志》卷35《平凉府·寺观》,天顺五年内府原刻本。

⑤(清)许容等修:《甘肃通志》卷12《祠祀·平凉府》,《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5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389页。

⑥《古今图书集成》,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第105册,第29页。

⑦张维:《陇右金石录》卷5《元》,甘肃省文献征集委员会校印,1943年,第16092页。

⑧陶谷撰文的这方碑记,历史情形比较复杂,具体见后文解释。

⑨张维:《陇右金石录》卷3《宋上》,甘肃省文献征集委员会校印,1943年,第16030-16031。

⑩(美)巫鸿著,李淞译:《论西王母图像及其与印度艺术的关系》,《艺苑》1997年第3期,第36页。

⑪(汉)焦延寿:《焦氏易林》,《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⑫(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42、1312、1476页。

⑬洛阳博物馆:《洛阳西汉卜千秋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第6期,第8-12页。孙作云:《洛阳西汉卜千秋墓壁画考释》,《文物》1977年第6期,第19页。

⑭李凇:《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图像》,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页。

⑮张泽洪、熊永翔:《道教西王母信仰与昆仑山文化》,《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第3页。

⑯刘玉林:《泾川王母宫建筑的有序传承》,《平凉日报》2014年11月11日。

⑰参见(汉)班固《汉书》卷6《汉武帝本纪第六》,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⑱天顺《大明一统志》及嘉靖《陕西通志》俱载,泾州回山王母宫内有唐代崔立诗碑,其诗也关涉西王母故事。碑已早佚,张维据《宋史·崔立传》考证,认为曾任泾州知州的开封鄢陵人崔立当为诗碑作者,明代方志“讹宋为唐”(张维:《陇右金石录补》卷1,载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辑《地方金石志汇编》第26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第568-569页)。

⑲张维:《陇右金石录》卷3《宋上》,甘肃省文献征集委员会校印,1943年,第16026页。

⑳通高283厘米,宽86厘米,厚17厘米。今存泾川县王母宫石窟文管所。

㉑张维:《陇右金石录》卷5《元》,甘肃省文献征集委员会校印,1943年,第16092-16093页。

㉒张维:《陇右金石录》卷5《元》,甘肃省文献征集委员会校印,1943年,第16093页。

㉓张维:《陇右金石录》卷5《元》,甘肃省文献征集委员会校印,1943年,第16093页。

㉔[明]马理:《陕西通志》卷28,《中国西北稀见方志续集》第2册,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7,第627页。[明]赵时春:《平凉府志》卷5《官师》,《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41卷,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第408页。

㉕红砂岩质,碑身高220厘米,宽101厘米,厚30厘米;龟趺高106厘米,长205厘米。今镶嵌于泾川县王母宫石窟文管所碑墙上。

㉖乾隆《泾州志》录有彭泽《重修王母宫记》,但其中有多处讹误,记文也不够完整([清]张延福:《泾州志·艺文志》,《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42卷,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第435-438页)。《陇右金石录》著录此碑时,完全照录了乾隆《泾州志》,并无增补改订(张维:《陇右金石录》卷8《明三》,甘肃省文献征集委员会校印,1943年,第16250页)。本文依照原碑录文,彭泽文最后一段为其过泾州时所作七律一首,与本文关系不大,且有几处字迹残渺难辨,因此该段碑文未录。

㉗墓表汉白玉材质,四周阳刻卷草纹边饰,今镶嵌于泾川县王母宫石窟文管所碑墙上。

㉘(明)赵时春:《平凉府志 ·泾州志》,《中国西北文献丛书 ·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41卷,兰 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第409-410页。[清]张延福:《泾州志》,《中国西北文献丛书 ·西北 稀见方志文献》第42卷,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第358、378-381页。

㉙《明武宗实录》卷22正德二年闰正月丙辰条:“贵州右布政使闾钲死于贼难,荫子潼为国子 生。潼没,其弟子瀛为后,奏乞补荫。许之。”(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3年,第 618页。)

㉚(清)张延福:《泾州志》,《中国西北文献丛书 ·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42卷,兰州:兰州古 籍书店,1990年,第383、369页。

㉛(清)张延福:《泾州志 ·选举志》,《中国西北文献丛书 ·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42卷,兰 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第382页。闾瀛之父不明,《明武宗实录》称以闾钲“弟子瀛”补荫为 国子生,闾钲有闾钊、闾铠二弟,闾铠有子闾漳(嘉靖时以岁贡人太学),闾瀛应为闾钊之子。

㉜(明)赵时春:《平凉府志》卷5《泾州 ·进士》,《中国西北文献丛书 ·西北稀见方志文献》 第41卷,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第409页。闾洁之父不明。

㉝(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18《诸王三 ·韩王松》,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2册, 第3605页。(明)赵时春:《平凉府志》卷1《藩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 ·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 41卷,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第274页。

㉞其中十余人可与嘉靖《平凉府志·泾州志》及乾隆《泾州志·选举志》中所载科举人物对应。

㉟(清)张延福:《泾州志·地舆志》,《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稀见方志文献》卷42,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第272页。

㊱(清)张延福:《泾州志·地舆志》,《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稀见方志文献》卷42,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第272页。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