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今日泾川 >> 正文内容

泾川的“破局密码”:从“寻根”到“兴业”的县域突围之道

2025年09月15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秋阳遍染泾水之滨,“天下王母第一宫”的飞檐在飒飒金风中勾勒千年文脉——九月,当第八届海峡两岸西王母文化交流活动与平凉市港澳台招商推介会在甘肃泾川联袂启幕,这座深植千年文脉的小城,如何跳出“历史典籍里的西王母发祥地”固有印象,成就县域借势突围的鲜活范本?

当企业家带着投资期待瞩目这座“陇上旱码头”,两岸同胞循着西王母文化的脉络聚首泾川,泾川的“破局”逻辑跃然眼前:它未困守“千年文脉”的单一标签,而是将文化根脉熔铸成连接两岸的“情感桥梁”,将区位与资源优势转化为吸引投资的“强劲引擎”。

近日,第八届海峡两岸西王母文化交流活动谒礼仪式在甘肃平凉市泾川县“中华西王母祖祠”举办。泾川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这场盛会已超越单纯的文化交流或招商活动,更似解锁泾川县域发展困局的密钥——借“寻根”凝聚人气,以“兴业”注入强劲动能,助千年古城打破县域发展的路径依赖,在两岸融合与区域协同中开辟独属自己的突围之路。

“西王母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两岸同胞共同历史记忆与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兰州市台商协会会长丁启民站在泾川的土地上,道出了这座小城最核心的“破局密码”。

对县域而言,缺乏一线城市的经济体量、省会城市的政策倾斜,唯有挖掘不可复制的独特资源,方能打开发展缺口——而泾川手中的“王牌”,正是“西王母文化发祥地”与“阮姓文化根脉”这双重文化标识。

图为谒礼仪式现场

正如中华阮姓文化研究会会长阮灿华所言,泾川不仅是西王母文化“历代奉祀核心区”,更是阮姓家族三千年文脉的“根脉所在”,本质上是泾川对“文化势能”的精准运用:以共同的文化记忆打破地域阻隔,让“泾川”不再是地图上的一个小点,而是两岸同胞心中“有归属感”的文化地标。

这种“以文化聚人气”的思路,为县域发展注入了最稀缺的“注意力资源”,也为后续的产业合作埋下了情感伏笔。若说文化是泾川突围的“敲门砖”,那么将文化势能转化为产业动能,便是其破局的“关键一步”。

这背后是泾川清醒的认知:文化不能只停留在“祭拜”与“研讨”,必须与产业结合才能产生持续价值。事实上,泾川早已迈出“文化+产业”的实践步伐——今年5月,在泾川县招商引资大会上,古阮贡酒酿造、红牛养殖等项目成功签约落地,而这背后,是泾川多次赴全国各地企业回访、考察、洽谈的主动作为。

从“文化认同”到“项目落地”,泾川打通了“以文招商”的全链条:先以文化根脉吸引企业家关注,再以政府的诚意与效率推动合作落地,让“文化热”切实转化为“经济实”,这正是县域突破“资源有限、动能不足”困境的智慧所在。

图为平凉市港澳台招商推介会现场

更难得的是,泾川的突围并非“单点发力”,而是将文化优势与资源禀赋、营商环境形成“合力”。从资源来看,泾川并非只有“文化”一张牌——今年1月,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泾川地区发现特大型铀矿,预测储量超10万吨,加之平凉整体“110亿吨煤炭储量、4.3亿吨石油储量”的能源基底,让泾川在“文化文旅”之外,又多了“能源产业”的突围选项。

从营商环境来看,泾川继承了平凉“亲商、重商、安商”的传统,正如福建省甘肃商会会长郭芑所评价,平凉“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竭尽全力为所有来平发展的企业家提供平台支撑、政策支持和优质服务”,而这种服务意识已下沉到泾川的每一个环节:项目审批的提速、土地供应的保障、配套建设的完善,让企业家感受到“投资泾川,就是投资未来”的底气。

当秋阳再次洒满泾水,这场盛会留给泾川的不仅是暂时的人流与热度,更是一套可复制、可延续的突围逻辑:以不可复制的文化根脉打开局面,以“文化+产业”的模式激活动能,以高效务实的营商环境留住企业。

对无数类似泾川的县域而言,这不只是一场活动的启示,更是一条“立足自身优势、借势而为”的发展路径——毕竟,县域发展从来不是“等靠要”,而是像泾川这样,找准自己的“文化钥”与“产业刃”,在时代浪潮中劈开属于自己的突围之路。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