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全文)
五、积极开发旅游商品,扩大旅游经济收益
着力培育地方特色鲜明的土特产品、旅游纪念品、旅游工艺品、旅游服饰、旅游食品、旅游营养保健品、旅游装备及旅游活动用品等旅游商品,使旅游购物成为甘肃旅游业新的利润增长点。组建省级旅游商品专业研发、销售机构。创新机制,挖掘、策划、制作地域特色突出的文化旅游商品;大力开发地方土特产品,使其成为甘肃旅游商品的主力军,带动农业、工业、手工业、包装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积极引进、使用新工艺、新技术,加强创意设计,赋予传统工艺品新的理念和表达方式;挖掘具有潜在市场价值的旅游商品,实现甘肃旅游商品的推陈出新;按照现代人的消费理念和生活习惯,制作复合礼品,打好旅游商品的“组合拳”,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重点支持发展兰州百合、青城水烟、党参、黄芪、牦牛肉干、土豆制品等土特产品,祁连玉、鸳鸯玉、雕刻葫芦、洮砚、天水雕漆、环县皮影、庆阳香包、保安腰刀等旅游工艺品及敦煌壁画临摹制品、彩陶、铜奔马等文物仿制品,唐卡等宗教艺术品和反映地方传说、民俗、故事的文学作品、书画作品、影像制品。通过统一商品品牌、统一市场运作、统一服务规范,实现效益最大化、特色旅游商品系列化和品牌化。
引导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建立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扩大旅游商品的市场份额。在各景区(点)、星级宾馆、大型超市建立营销点,对重点品牌旅游商品挂牌推荐;把节庆活动和展销会作为旅游商品推介的重要舞台;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宣传印刷品等多种媒介,大力推广宣传旅游商品信息;积极培育特色旅游商品商贸城和街区,重点支持在兰州、天水、酒泉、临夏等地建立大型旅游商品专卖场所;鼓励特色土特产品和旅游商品产销专业村(镇)建设。
建立《甘肃省优秀旅游商品推荐目录》,引导旅游商品品牌化发展。通过全国公开招标、组织全省旅游商品开发大赛等方式,支持旅游商品设计、开发、生产销售项目,重点开发农副土特产品、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商品、宗教文化旅游商品、特色工艺纪念品等5个以上的旅游商品系列。到2015年,全省旅游商品总数达到1000种以上,收录《甘肃省优秀旅游商品推荐目录》的品牌商品达到50个以上。
六、着力开发人力资源,实现人才兴旅战略
大力开发旅游人力资源,促进人力资源规模、结构、专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相匹配。成立甘肃旅游研究院,集聚、整合、吸引国内外旅游产业高端研究人才;完善旅游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网络,建设旅游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旅游职业经理人、导游、旅游专家等人才数据库。建立机制健全、信息灵敏、运作规范、监督有力的旅游人力资源市场体系。
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完善旅游人力资源教育体系。完善旅游高等院校专业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级旅游管理人才;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培养高层次旅游服务人才;强化培训工作,加快远程教育体系和在线考试系统的建设,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和职业化要求的旅游人才队伍。积极引进高层次经营管理和专业领军人才,初步形成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岗位培训和“送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新格局。完善旅游职业资格评定制度,健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实行导游人员薪酬与职业资格挂钩制度,提高导游人员专业素质和服务技能。
每年培训旅游行政管理干部200人次,旅游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600人次,导游员3000人次。旅游企业管理人员持证上岗率保持在80%以上,导游参加年审培训率超过85%,一线服务人员参加培训率力争达到100%。
广泛开展服务竞赛和专业技能大赛活动,以赛促建,通过竞赛提升全省旅游服务队伍的服务水平和专业素质。培育全省导游大赛、星级饭店服务技能大赛、甘肃旅游形象大使比赛和甘肃年度宣传促销策划方案大赛4个精品赛事。
大力实施少数民族旅游人才开发工程。积极开展送教上门活动,为少数民族旅游景区(点)、乡村旅游景区(点)、农家乐经营户提供优良的旅游培训服务,大力培养少数民族旅游人才,支撑民族旅游产业发展。
专栏7: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工程建设项目 远程职业培训教育系统建设:远程视频直播教学、点播教学、在线课件等; 职业资格证书在线考试系统建设:在线报名、在线考试、在线视频面试; 旅游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旅游职业经理人、导游、旅游专家等数据库建设; 少数民族旅游人力资源开发项目:送教上门活动,为少数民族旅游景区(点)、乡村旅游景区(点)、农家乐经营户提供优良的旅游培训服务等; 各类旅游培训教材开发项目; 全省导游大赛、星级饭店服务技能大赛、甘肃旅游形象大使比赛和宣传促销策划方案大赛4个精品赛事。 |
七、发展旅游新兴业态,拓宽产业融合领域
大力推进旅游业与文物、文化、体育、工业、农业、林业、水利、商贸、地质、环保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商务旅游、乡村旅游、探险旅游、生态旅游、保健旅游和主题公园旅游等新业态。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设计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旅游市场需求的专项旅游产品系列。适应现代旅游多元化、多层次发展趋势,重点开发祁连山腹地生态游、秦文化探秘游、周文化寻访游、边塞风情体验游、绿洲生态农业游、冰川探险游、沙漠探险体验游、石窟文化修学游、少数民族民俗深度体验游、特殊地质地貌摄影游等新型旅游产品,大力发展自驾车营地、房车宿营地、汽车旅馆、汽车租赁等与休闲旅游新需求相适应的设施和服务,形成全省特色优势旅游新业态集群。
全面加强旅游与文化的融合,着力发展文化旅游。按照建设文化大省的总体要求,依托全省文化资源的特点和优势,加大文化旅游资源开放、开发力度,重点打造系列文化旅游产品,建设文化旅游大省。建设一批历史文化遗迹保护旅游区、遗址保护公园和遗址博物馆,发展文物旅游;依托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和恢复建设历史文化旅游街区,发展古城、名镇旅游;挖掘“花儿”、“乞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裕固、保安、东乡等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民俗民族旅游;精心打造甘肃省品牌文化节庆(会)活动,发展节庆旅游;充分利用全省各类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和各类专业演艺资源、剧(节)目资源、固定剧场资源,编排精品剧目,开辟演艺市场,推出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文化旅游演出精品社团和剧目,发展演艺旅游。到2015年,全省建成一批固定演艺场所,长期展演甘肃省独具特色的艺术剧(节)目,4A级以上旅游景区建设可容纳千人的演艺场。开发特色餐饮文化产品,突出主题酒店和餐饮服务街区文化内涵,发展餐饮旅游,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旅游活动各环节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
深度推进旅游与体育的结合,积极发展体育旅游。依托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动植物资源优势,发展登山、赛马、滑翔、户外探险、自驾体验等旅游产品。重点发展兰州国际马拉松、嘉峪关铁人三项、丝绸之路汽车(越野)拉力赛、会宁·华池红色运动会、酒泉全国轮滑赛、瓜州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阿克塞全国赛马大会、丝绸之路自行车多日赛、华池全国钓鱼邀请赛、嘉峪关国际滑翔节、永靖黄河三峡龙舟赛、临潭冶力关中国拔河大赛及漳县贵清山攀岩等体育赛事,逐步打造甘肃特色体育旅游品牌。
依托全省各地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加强规划设计和游客管理,推动生态旅游标准制定和生态旅游认证实施,强化生态保护,开展生态观光、生态体验、科普教育等活动。加强旅游与林业、国土、农牧等部门合作,开发森林生态、特殊地质探秘旅游产品,促进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水利风景区等生态旅游区建设。充分利用温泉和中药材资源优势,着力开发养生保健旅游产品。
以河西新能源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玉门油田、酒泉钢铁、金川镍都、兰州炼化等为重点,积极发展工业旅游;以全省特色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以商务、会议、会展、大型节事活动为重点,打造一批区域知名会展旅游品牌;支持企业开展奖励旅游活动,积极发展奖励旅游。
八、合理配置产业要素,增强旅游发展实力
在保持总量适度增长的基础上,完善产业要素配置,延伸、拓展产业链条,实现全省各地旅游餐饮、饭店、旅行社、A级景区等要素产业的均衡发展,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
实施烹调工艺不断创新的陇菜工程。积极开发推广具有甘肃特色的餐饮系列,重点开发地方风味、乡村风味等特色菜肴、小吃名点、绿色食品、便携食品。鼓励有实力的餐饮企业形成企业集团和连锁经营机构。树立品牌意识,重视环境和文化氛围建设,打造餐饮名店。引导城市近郊和旅游景区(点)大力发展“农家乐”主题餐饮旅游项目。以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目的地、旅游示范县、旅游名镇为重点,规划建设特色饮食街。
构建结构合理的旅游住宿接待体系。大力发展星级饭店,积极促进家庭客栈、快捷酒店、青年旅馆、汽车旅馆、农民旅馆、农家乐住宿、乡村旅馆、自驾车营地等多元化住宿业发展,适应大众化、多元化的旅游发展需要。
大力推动旅行社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采取兼并重组等措施,壮大旅行社规模。以城市商业区为主,推进旅行社服务网络向城市社区和乡镇延伸布局,构建全省旅行社批零体系和网络化经营格局,提高旅行社竞争力。引进国内外知名旅行社,通过组建股份制公司,做大做强骨干旅行社。培育年营业额亿元以上的旅行社2—3家。积极推进1—3家有竞争力的旅行社在境内外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使旅行社发展规模和品质适应全省旅游业发展需要。
组建素质优良的省级旅游运输企业。开通主要城市到达旅游景区的客运服务专线,鼓励各地购置高档旅游车。到2012年底,高档旅游车达到1000辆以上。合理调整高、中、低档车辆结构,满足游客多层次需求。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完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进一步提升旅游车船与旅游需求的适应性,提高旅游交通企业的服务品质。
建设完善的散客和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制作内容丰富翔实、文字简洁、便于携带的旅游指南、小册子、小折页、小地图等旅游宣传品,摆放在机场、车站、公共交通工具、宾馆饭店和进出甘肃的航班等客源集散空间,免费供游客查阅。通过电视、广播和各类数字媒体,为自驾车和散客提供旅游气象、交通、环境及相关资讯,完善自助旅游服务系统。
鼓励不断创新旅游商业模式。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推动资讯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等旅游业务的发展。支持旅游房车、数字导览等旅游装备制造业和咨询、规划、设计等相关旅游智力型企业发展。
九、创新宣传促销模式,拓展旅游市场规模
切实加强政府与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行业中介组织的市场网络资源优势和党政机关公共关系资源优势,开展旅游营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分工协调的市场宣传营销机制,大力开发旅游市场。在宣传渠道上,完善统分结合的组织模式,把旅游和外宣、外事、外经贸以及各种对外文化交流、科技、体育等活动结合起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旅游宣传促销合力。加强区域合作营销,充分发挥西北五省旅游协作区、川陕甘旅游协作区等区域合作组织的作用,开展联合制作宣传品、联合举办推介会或商务洽谈会等联合促销活动,推进实质性合作。与海内外著名旅游城市互设旅游宣传推广中心,进行旅游形象宣传等方面的深度合作。鼓励国内外著名旅游企业对甘肃旅游产品和品牌景区进行承包经营和代理营销,探索促销与分销相结合的旅游营销模式。
科学高效地组合中央电视台、甘肃卫视、《读者》杂志、各大门户网站等媒体,鼓励旅游企业开辟多元化的营销渠道,进行整合营销。充分利用入境和省内外旅游中心城市门户区、机场、火车站等客源集散空间,突出“精品丝路、多彩甘肃”主题形象,进行深入宣传,提升甘肃旅游形象。广泛利用甘肃旅游网及相关链接,扩大新媒体在宣传促销中所占的比重和份额。与1—2家国内外著名旅游网络运营商建立旅游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完善网络营销体系。邀请重点客源城市知名旅行社、媒体来甘肃考察踩线、采访报道。每年统一组织旅游企业参加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和博览会,加强形象宣传和市场推广。
围绕“321”战略中的旅游精品线路,突出文化、地域、民族和景区景点特色,加强营销策划,举办品牌旅游节会,积极开展节庆营销。将“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文化节”打造成旅游品牌节会。联合宣传、文化、林业、广电、体育等部门,培育并打造地方品牌旅游节庆活动,如平凉崆峒武术文化旅游节、庆阳香包旅游艺术节、天水伏羲文化节、会宁·华池红色旅游节、和政松鸣岩(莲花山)花儿会、武威天马文化旅游节、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玛曲格萨尔赛马大会、张掖马蹄寺观光旅游节、兰州水车旅游节、敦煌飞天文化旅游节以及夏河拉卜楞正月大法会、郎木寺正月展佛节等活动,为对外展示形象、推广精品、扩大合作交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搭建平台。
创意、策划制作新颖、实效的系列旅游宣传品。积极制作大批量、多语种的旅游电视宣传片、多媒体宣传品、宣传画册、地图、招贴画、旅游纪念品等各类旅游宣传品。推行一本旅游指南、一张折页地图、一套参展品、一部形象宣传片、一个旅游网站的“五个一”工程,使宣传品制作渐趋多样化、新颖化、系列化、实用化。重点旅游城市、4A级以上旅游景区制作完成并不断更新、完善户外广告牌、广告片、宣传画册、线路折页、明信片等宣传品。设计制作《多彩甘肃》多媒体查询、导览系统,向国内外各类旅游企业和游客发放,进一步增强旅游宣传推介的整体效应。
针对重点客源市场,进行专门宣传推介。国内以环渤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和陕、青、宁、新、豫、川等周边邻省区市场为一级市场;以冀、湘、鄂、蒙、渝为二级市场;以黑、吉、辽、鲁、黔、晋、云、桂、皖等省区为三级市场,集中投放广告宣传,加大客源市场开发力度。重点开发港澳台市场,积极开发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境外市场,培育开发俄罗斯、南亚、中亚等新兴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以省内大中城市为主要客源市场,充分利用“甘肃人游甘肃”平台加强全民宣传营销。通过发行旅游券、门票减免、发行年卡等方式,推进农牧民福利旅游,鼓励青少年修学旅游。
十、完善旅游监管体系,全面提升服务质量
以建设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出发点,创新监管方式和工作手段,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从法律规章、旅游合同、奖惩机制、监管机制、质量发布等方面入手,强化各级旅游部门的质量监督管理职能,建立旅游服务质量长效机制;加强各级旅游质监队伍建设,健全机构,明确工作职责、方式、手段和制度,进一步加大联合执法的工作力度,建立质量信息通报、申诉汇总分析等制度,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推动行业网络监管,建立健全跨区域旅游执法机制,落实地方政府、经营主体、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探索建立旅游市场监管的新模式和新路径。定期编制并发布旅游经济运行状况监测数据,引导旅游投资、企业经营;建立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进一步推进旅游行业管理规范化;建立健全饭店星级、景区质量等级退出机制,完善奖惩制度。重点打击黑车、黑导、零负团费等非法旅游经营活动以及购物欺诈行为。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和旅游投诉处理,更有效地维护游客合法权益。
以维护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其他有关方面的合法权益为着力点,建设旅游行业诚信体系。充分发挥旅游诚信网、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评价网络的作用,健全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资源的基本信息库,绑定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的诚信记录,进一步完善诚信旅游评价与监督机制,建立鼓励旅游企业诚信经营的奖励机制,不断提高旅游诚信水平。
以游客满意度为基准,全面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2009—2015)》(旅办发〔2009〕49号)。以人性化服务为导向,大力提升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养、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以品牌化为导向,鼓励专业化旅游管理公司推进品牌连锁,促进旅游服务创新;以标准化为手段,健全旅游标准体系,抓紧制定并实施旅游环境卫生、旅游安全、节能环保等标准体系,重点保障旅游餐饮、住宿、厕所的卫生质量。加强旅游市场的监督、检查、指导和规范力度,营造健康、有序、和谐的旅游市场环境,全面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