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发展规划 >> 正文内容

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全文)

2011年08月29日 来源: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点击数:

第三章 “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实施“321”战略,优化旅游空间布局

  依托全省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培育新产品,实施“321”战略,构建优势区位集聚的产业布局体系。做大做强丝绸之路旅游线、华夏文明黄河旅游线、大香格里拉旅游线3条国家精品线路;积极培育甘南—陇南—定西—白银—平凉—庆阳及兰州—武威—张掖红色旅游,天水—陇南先秦与三国历史文化旅游2条成长型旅游线路;建设兰州、天水、平凉休闲度假旅游圈。集中力量打造百个重点建设项目,突出特色、组团发展,实现旅游业布局的整合优化。

  (一)建设三条精品旅游线路。

  1.提升优化丝绸之路旅游线。

  着力提升优化丝绸之路精品旅游线,强化其龙头产品地位。以天定高速公路和天巉路为交通干线,以天水为目的地,合理布局天定公路沿线景区和项目,重点开发甘谷大像山、姜维墓、武山拉稍寺—水帘洞、武山温泉、陇西李氏堂等高品质资源,构建丝绸之路东段旅游环线。大力开发特色突出、参与体验性强、品位高、吸引力大的新一代复合型旅游产品,实现兰州至敦煌丝绸之路西段的提升转型。以祁连山腹地旅游线开发为重点,努力打造丝绸之路河西环线。深入挖掘丝绸之路文化内涵,充分展示大漠戈壁、丹霞砂林、冰川雪峰、森林草原、丝路文化、民族风情等多彩魅力,建设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

  2.拓展延伸大香格里拉旅游线。

  以“回藏风情、草原风光”为主题,积极发展临夏、甘南民族旅游。重点建设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松鸣岩、夏河拉卜楞寺、尕海—则岔石林景区、碌曲郎木寺等旅游景区,着力提升民族风情、草原风光、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组合产品内涵,增强产品吸引力。打通陇南至九寨沟高等级公路通道,加大陇南与天水、九寨沟等相关旅游景区的联动,建设大香格里拉甘肃境内的旅游大环线。

  3.开发建设华夏文明黄河旅游线。

  着力建设兰州—白银—平凉—庆阳华夏文明黄河旅游线,深度开发崆峒山道教文化、周祖农耕文化、黄土高原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展示甘肃深厚的华夏文明,带动区域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重点建设兰州黄河风情线、景泰黄河石林、寿鹿山国家森林公园、平凉崆峒山、庆城周祖陵、庆阳公刘庙、农耕文化产业园等旅游景区,打造“道家养生”、“崆峒武术”、“庆阳民俗”等系列品牌旅游产品,形成集多元文化特色为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

  (二)培育两条成长型旅游线路。

  1.大力发展红色主题旅游线路。

  根据《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办发〔2011〕10号),编制甘肃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整合全省红色旅游资源,大力构建红色旅游体系。重点建设环县山城堡战役遗址、红军西路军古浪战役遗址等7个国家红色旅游二期项目。进一步完善国家红色旅游一期工程中的会宁红军长征会师旧址、宕昌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等8个经典景区旅游要素配置条件,提升景区服务水平。全面改善红色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和环境面貌,有效保护重要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红色旅游的积极性和满意度,增强景区综合效益。

  2.开发先秦与三国历史文化旅游线。

  积极开发先秦与三国历史文化旅游,重点建设礼县大堡子山秦文化公园、祁山堡、西和“空城计”、秦安街亭古战场、甘谷姜维墓等旅游景区,深入挖掘先秦与三国历史文化、传说故事,丰富景区内涵,增强景区吸引力,初步构建天水—陇南先秦与三国历史文化旅游线路。

  (三)建设兰州、天水、平凉休闲度假旅游圈。

  突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大力推进兰州休闲度假圈建设。加强兰州游客集散中心功能和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提升兴隆山—官滩沟、兰山—五泉山、什川梨园、安宁桃园等城郊休闲度假产品。延伸建设临潭冶力关、永靖黄河三峡、临洮花卉基地、天祝三峡国家森林公园、和政松鸣岩、渭源渭河源国家森林公园、景泰黄河石林、寿鹿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构建兰州都市休闲度假圈。

  以天水为中心,依托麦积山品牌,整合伏羲庙、胡氏民居、南郭寺、后街清真寺等优质旅游资源,辐射陇南,着力开发成县鸡峰山—西狭颂旅游景区、徽县三滩、康县阳坝等周边森林生态,温泉疗养、始祖文化、轩辕文化、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形成完备的休闲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天水休闲度假旅游圈。

  以平凉崆峒山为依托,积极发展休闲养生、康体健身、度假体验旅游,发挥崆峒山辐射带动功能和示范效应,整合泾川大云寺—王母宫、庄浪云崖寺、灵台荆山森林公园等周边旅游资源,逐步打造“大崆峒”景区,形成平凉休闲度假旅游圈。

专栏2: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百个重点建设项目

  丝绸之路旅游线44项:天水麦积山景区、天水伏羲庙(中华始祖园)、天水胡氏民居、天水南郭寺、天水后街清真寺、秦安大地湾遗址、天水游客集散服务中心、甘谷大像山景区、武山拉稍寺—水帘洞文化生态景区、武山温泉生态旅游区、兰州水车博览园、甘肃省博物馆、兰州兰山—五泉山景区、永登鲁土司衙门—吐鲁沟景区、榆中兴隆山—官滩沟景区、兰州游客集散服务中心、金昌金川国家矿山公园、武威雷台公园(天马文化公园)、武威沙漠生态景区、武威天梯山石窟、武威文庙、张掖大佛寺、肃南马蹄寺景区、张掖丹霞地质公园、山丹焉支山—皇家马场景区、肃南索朗格中华裕固风情园、肃南文殊寺石窟群景区、张掖湿地公园景区、肃南皇城夏日塔拉景区、嘉峪关长城文化景区、嘉峪关金凤凰生态农业观光园、嘉峪关国际汽车营地、嘉峪关游客集散服务中心、嘉峪关紫轩葡萄酒庄园景区、果园—新城墓群、酒泉天外天航天城景区、瓜州锁阳城遗址、瓜州榆林窟、阿克塞哈萨克民族风情园、敦煌阳关景区、敦煌莫高窟、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敦煌沙漠生态景区。

  大香格里拉旅游线9项:夏河拉卜楞寺、夏河桑科草原景区、合作当周草原景区、尕海—则岔石林景区、碌曲郎木寺景区、卓尼大峪沟国家森林公园、舟曲拉尕山景区、和政古动物化石博览园、和政松鸣岩国家森林公园。

  华夏文明黄河旅游线9项: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白银火焰山露天矿国家级矿山公园、泾川大云寺—王母宫景区、平凉崆峒山景区、平凉游客集散服务中心、庄浪云崖寺国家森林公园、庆城周祖陵国家森林公园、西峰公刘庙景区、西峰北石窟景区。

  红色旅游线10项:静宁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园、华池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山丹艾黎纪念馆、环县山城堡战役遗址、古浪战役纪念馆、两当兵变遗址、酒泉市玉门油田·玉门新能源基地、合水太白起义革命纪念地红色旅游景区、永靖刘家峡电厂、2004—2010年国家红色旅游一期建设项目甘肃省8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后续工程。

  先秦与三国历史文化旅游线5项:礼县大堡子山秦文化公园、礼县祁山堡景区、秦安街亭古战场景区、西和“空城计”三国文化景区、甘谷姜维墓景区。

  休闲度假圈19项:永靖黄河三峡景区、永靖炳灵寺石窟、天祝三峡国家森林公园、临潭冶力关国家森林公园、康乐莲花山森林公园、榆中青城古镇景区、景泰寿鹿山国家森林公园、漳县贵清山—遮阳山景区、通渭温泉景区、渭源渭河源国家森林公园、岷县狼渡湿地公园、天水小陇山国家森林公园、清水温泉景区、徽县三滩景区、宕昌大河坝—官鹅沟国家森林公园、成县西狭颂—鸡峰山景区、武都万象洞景区、文县天池国家森林公园、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

  重点文化产业园区4项: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庆阳农耕和民俗文化产业园、临夏民族文化产业园、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

  二、培育现代旅游目的地,促进产业升级转型

  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优秀旅游城市目的地、旅游示范区、旅游名镇、重点旅游景区,培育甘肃省现代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全省旅游业发展高地。着力打造兰州、天水、平凉、敦煌、嘉峪关—酒泉、张掖6个旅游集散中心城市,努力建设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目的地。改善旅游集散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发展星级饭店,完善城市旅游要素配置,整合城市资源,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挖掘城市文脉机理,改善城市形象,美化城市环境,突出城市文化特色。

  加快旅游示范区、试验区建设。积极发挥旅游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效应,着力打造敦煌国际旅游试验区和嘉峪关国家级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以国家大力推进甘肃生态恢复和建设为契机,积极发展生态旅游,重点打造甘南国家级高原生态旅游示范基地。以华池南梁为重点,大力弘扬红色文化,着力打造庆阳红色旅游基地,整合红色旅游与民俗、生态等要素,创建甘肃红色旅游目的地。以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伏羲庙、炳灵寺石窟、嘉峪关关城、新城—果园墓群、张掖大佛寺、武威文庙、甘肃省博物馆等一批保护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辐射范围较广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博物馆为依托,加强文物资源保护,打造文物旅游示范区,构建甘肃省文物旅游体系,充分展示文化遗产价值。

  大力发展旅游强县、旅游名镇。进一步加大县市区、乡镇旅游产业发展力度,转变县域经济增长方式,构建全国旅游强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和甘肃省旅游名镇体系。加强麦积、肃南、山丹、永靖、临潭等县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建设。着力将宕昌哈达铺镇、榆中青城镇、永登连城镇、古浪大靖镇、秦安陇城镇、临潭新城镇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以及华池南梁镇、碌曲郎木寺镇、天祝天堂镇、平凉崆峒镇、永靖太极镇等交通条件较好、旅游资源丰富、与大型景区联合紧密的乡镇打造成为全省新型旅游名镇。

  加强重点旅游景区(点)建设。着力完善麦积山、嘉峪关长城、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崆峒山、夏河拉卜楞寺、永靖黄河三峡、武威沙漠生态景区、兰山—五泉山、临潭冶力关、宕昌官鹅沟、兴隆山—官滩沟国家森林公园等知名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整合资源要素,创新旅游产品。开发建设焉支山—山丹马场景区、敦煌雅丹地质公园、张掖丹霞地质公园、祁连雪山草原、秦安大地湾遗址、临夏古生物化石遗迹公园等一批具有世界吸引力的新兴旅游景区,逐步完善多样性的旅游景区体系。规划新创建5A级景区2个以上,4A级景区20个以上。将嘉峪关长城、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兴隆山—官滩沟、临潭冶力关、夏河拉卜楞寺、宕昌官鹅沟等建设成为百万人景区。

专栏3:甘肃省“十二五”规划创建5A、4A级景区备选名单

  5A级景区: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永靖黄河三峡、兰州兰山—五泉山、临潭冶力关、夏河拉卜楞寺。

  4A级景区:秦安大地湾遗址、甘谷大像山、武山拉稍寺—水帘洞、礼县大堡子山秦文化公园、陇西李氏堂、榆中青城古镇、天祝三峡国家森林公园、武威天梯山石窟、张掖丹霞地质公园、张掖湿地公园、肃南皇城夏日塔拉景区、肃南索朗格中华裕固风情园、瓜州锁阳城遗址公园、瓜州榆林窟、果园—新城墓群、酒泉天外天航天城、阿克塞哈萨克民族风情园、夏河桑科草原、尕海—则岔石林景区、永靖刘家峡电厂、山丹艾黎纪念馆、华池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和政古动物化石博览园、渭源渭河源国家森林公园、天水小陇山国家森林公园、清水温泉景区。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旅游发展基础

  加大景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景区畅游工程。进一步加强景区内旅游道路、给排水、供电、环卫、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景区游客日益增长的需求;加强景区游客接待中心、星级厕所、公共信息服务标识、安全信息服务、环境整治等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景区服务接待能力和水平。完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重点提升高速公路沿线和A级景区旅游交通标识系统的视觉效果和引导作用。完成1000座旅游厕所的改扩建任务,落实2000个以上专门用于旅游厕所管理的公益性岗位。

  实施交通畅通工程。重点解决游客“进不来、出不去、走不动”等瓶颈问题。打通干线交通连接景区的快速通道,途经4A级以上景区的高速公路设置出入口,力争将高速公路延伸到4A级景区。4A级景区与交通主干道连接公路达到2级以上,3A级景区与交通主干道连接公路达到3级以上,形成完善的旅游公路交通体系。

  以兰州、天水、嘉峪关、敦煌、庆阳、夏河、金昌(武威)、张掖、陇南、平凉机场建设为契机,协调增加兰州、敦煌、嘉峪关至全国主要城市的航线、航班密度,构建甘肃省航空旅游运输网。将兰州、敦煌、嘉峪关机场建设成为国际口岸机场,积极开辟欧洲、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际旅游航线,努力拓展境外旅游市场,大力发展旅游包机业务,形成以兰州为中心的航空旅游交通体系。

  以兰新铁路二线、兰成、兰渝铁路、西安—宝鸡—兰州高铁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铁路旅游。逐步形成以兰新铁路、兰成铁路、兰渝铁路及陇海线为骨架的铁路旅游网络。建设省内各高铁、客运专线、铁路客站与周边旅游景区的连接道路。旅游旺季增开到达省内主要旅游城市的旅游专列,形成快捷的铁路旅游交通体系。

  加大对黄河兰州段、白银段、永靖段、洮河临洮段、嘉陵江徽县段的开发力度,打造水上旅游项目,推出水上特色旅游产品,形成独具特色的水运旅游交通体系。

  充分运用新技术,完善旅游信息化建设。建设旅游电子政务、商务、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建立旅游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完善旅游紧急救援和旅游保险体系,增强快速反应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以旅游管理部门高效、无纸化办公为工作重点,完善旅游电子政务系统和“三网”建设,做到对外发布信息有外网,对内办公有内网,应急响应有专网。以网络营销、形象宣传和旅游产品推介为重点,完善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旅游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全面提升旅游企业、景区和重点旅游城市的信息化水平。完成嘉峪关、敦煌等数字化城市和6个百万人景区数字化旅游建设项目。

专栏4: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交通重点建设项目

  加快推进甘肃省旅游公路、铁路交通网络建设,尽快打通景区断头路,重点建设主干公路与4A、3A级景区连接公路。

  建设永登(徐家磨)—古浪、瓜州—星星峡(甘新界)等国家高速公路;

  积极开展雷家角—西峰、营盘水—武威、临洮—渭源、白疙瘩(甘蒙界)—明水(甘新界)、大石碑(甘陕界)—天水、兰州—郎木寺、延安—天水—武都等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

  加大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力度,建设敦煌—当金山口、岷县—合作等二级公路,建设兰州—临夏—甘南—九寨沟—陇南—天水—兰州旅游高等级交通环线;

  建设海石湾—窑街—天堂镇—炭山岭—华藏寺二级连接公路,解决好甘青联动问题;

  建设凉州区干线公路与沙漠公园—天梯山—海藏寺等景区连接道路;

  完善重要交通枢纽和二级公路沿线服务区、加油站的旅游咨询、商店、餐饮等配套服务体系;

  加快建设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铁路大通道,建设兰渝铁路、西(安)平(凉)铁路、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加快推进宝鸡—兰州客运专线、银川—兰州增建二线、兰州—成都、干塘—武威、兰州—张掖铁路增建三四线、兰州铁路枢纽改造项目。

专栏5: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信息化建设项目

  加强旅游电子政务建设,加大电子政务硬件设备投入,搭建远程视频会务平台,力争实现行业无纸化办公。

  重点实施旅游电子商务和数字城市、数字景区建设项目。力争完成数字嘉峪关、数字敦煌和6个百万人景区数字化旅游项目。

  完善旅游监管平台信息化建设,建成旅游监督投诉数字化系统,实现12301服务热线一站式服务。

  建设全省旅游信息数据库。

  建设全省旅游电子商务平台。

  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突出旅游富民功能

  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作用,利用“政府统筹、市场引导、社会支持”的多元机制,构建甘肃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格局。坚持特色化建设、组织化经营,科学编制《甘肃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指导、统筹、协调、全面推进全省乡村旅游产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鼓励有条件的乡村整合利用“农业、农村、农民”等资源,凸显乡村旅游的“三农”本色,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开发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高科技农业产业、农产品播种与采摘、乡村民俗特色节庆、歌舞娱乐等乡村旅游产品,努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整治村容村貌,完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及文体综合服务设施,提高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结合,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政策,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融资服务。发挥乡村旅游惠及民生的作用,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创业援助计划、旅游扶贫行动、妇女旅游就业援助计划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援助计划等政策措施。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培训,提高旅游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建设一批集居住、观光、购物、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村镇,打造一批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项目。规范提升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传统乡村旅游产品,大力促进休闲农庄、养老基地、有机农庄、葡萄酒庄园、乡村俱乐部等新型乡村旅游产品发展,建成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项目,促进乡村旅游全面发展。

  鼓励农牧民组建乡村旅游企业,以创业带就业,以发展促脱贫。鼓励建立旅游协会、社区旅游公司等乡村旅游组织,完善乡村旅游“自律”机制,实现农民的自我管理。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支持各类社会闲散资金参与乡村旅游,大力开拓乡村旅游市场,营造全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良好氛围。

  以张掖石岗墩高新农业旅游示范点、永登引大入秦水利灌溉农业示范点、临洮新美花卉高科技示范园区、凉州城东生态农业示范点、古浪马路滩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天水伟业生态观光园7个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建设为重点,培育扶持发展500个专业旅游村、10000户农家乐,推进全省乡村旅游业全面发展。

专栏6:甘肃省“十二五”旅游村及农家乐建设任务

  500个专业旅游村:其中兰州市55个,嘉峪关市15个,金昌市14个,白银市33个,天水市63个,张掖市32个,平凉市48个,武威市27个,酒泉市32个,庆阳市35个,定西市70个,陇南市37个,临夏州27个,甘南州12个。

  10000户农家乐:其中兰州市1610户,嘉峪关市200户,金昌市778户,白银市669户,天水市1262户,张掖市528户,平凉市437户,武威市439户,酒泉市613户,庆阳市550户,定西市850户,陇南市948户,临夏州739户,甘南州377户。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