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人文信息 >> 正文内容

泾川民间说唱艺术家席子厚先生

2011年04月15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我印象中的席子厚老先生是上世纪50年代及60年代初的形象,那时他大约5、60岁年纪,瘦俏的身材,瘦俏的脸庞,留一缕山羊胡子,戴幅茶色石头眼镜,在北门车站前(现为泾川广场)的大柳树下摆个水果摊,主要经营泾川有名的大水梨。他卖的梨个大,色泽金黄,品相好,保存时间长,在严寒的冬季看起来就跟刚下架的鲜果一样滋润,属于泾川梨中的上等极品。那时候,泾川本地人穷,吃不起这种好梨,席先生的顾客定位主要是西兰公路(现312国道)上的过往旅客,每过一辆客车,他就会发市(方言:意为开张)一次。无奈那时的客车是很少的,一天也没有几趟,但席先生并不着急,他过的很悠哉,每到空闲之时,便会从怀里掏出个竹制的莲花板(天津大鼓艺人手中的那种,很短小,由四、五个竹片连缀),边挥舞着伴奏,边长时间的演唱起来,四周便会涌来许多围观的听众…

  席老先生演唱的是种古老的地方曲艺,据我的记忆,它即不同于当地地方戏曲,也不同于陇东道情民歌,有点类似江南评弹和陕北说书,有说有唱有伴奏,有特定的声腔,有故事情节,完全是另一类型艺术样式-我们姑且称它为“泾川说唱”吧!这种古朴苍桑的曲艺历史,大约可以追朔到明清时代,到泾川解放时已频临失传,能演唱的人已凤毛麟角,据说席老先生青年时便对这种演唱形式情有独钟,且矢志不渝的坚持唱到我能记事时,记得他不但在北门市场的大庭广众中演唱,而且,每逢元宵灯节,还在街道的一些商铺里唱堂会,别人唱得大多是秦腔,眉户等,他唱的就是这种独有的“泾川说唱”。

  更使老先生感到荣光的是:50年代和60年代初的短暂时光,政府曾组织过抡救、挖掘、整理、保护民间艺术工作,席老先生的演唱也在这个工作的范畴之内,县文化馆曾多次组织人员对他进行录音,记谱、记词等工作,县上有什么文化活动和会议也邀请他参加,称他为民间说唱艺术家,老先生对此也颇感荣耀,义务演唱的劲头就更足了。到了60年代中前期,左倾思潮渐浓,民间艺术大多被贴上“封、资、修”的标笺,从那时开始,就再也没有听到过席老先生的歌声了!

  席老先生家住城隍庙东边的一个大杂院,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姑娘,大儿子好像叫席青山,是位司机,在县医院开救护车,姑娘是老二,名叫席玲芳,平凉艺校戏剧班学生,工青衣。记得我刚进入艺校时,在柳湖的校园里就碰到她和几个同学在散步,看见我后说:哟,这个娃儿也来了!她丈夫叫严崇厚,艺校音乐班学生,后主要为秦腔伴奏,夫妇俩一直都在庆阳秦剧团工作。小儿子名席胜利,和我是中街小学的同班同学,也是很好的玩伴和朋友,很有艺术天赋,常在学校参加各种文艺演出活动,但却对父亲的演唱行为很不以为然,认为都是些老古董,不合时宜,爱唱在家唱的了,否认街头演唱是种宏扬和传播,但这并不影响他经常带些父亲卖剩的梨子来和我们分享,这都是因了其时我们年纪小,认识上不去的缘故。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自从离开家乡后,就再也不知道席家父子的情况,一幌几十年过去了,想来老爷子早己仙逝。最近,在网上隅然看到一则人物介绍:席 凯,1974年生于甘肃泾川城关吴家水泉村,1989年考入甘肃省艺术学校学习,1994年进入甘肃省秦剧团工作, 2005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学习,2009年进入北京市曲剧团工作,现任北京市曲剧团导演(有删节)。看到此后生的籍贯和年龄,再看看照片上熟悉的面容,使我不由得将他和席家父子联系在一起。前天和儿时的伙伴王崇明先生(他有幸一直在泾川工作)在QQ上聊天,谈起此事,他说:席胜利一直在泾川当教师,现己退休,就住在学院街原来小南门口那里,门口有几间门面,还有个自来水放水站。前几年我和席胜利闲聊过,好像有四个儿子,有一个在省秦剧团工作,再说泾川城里席姓只有他们一家,后来迁到了吴家水泉村…

  至此,事情就算全明白了,不出意外,席凯当是席胜利的儿子,席玲芳的侄子,席子厚老先生的孙子,由此你不得不赞叹遗传基因的神奇和伟大,席老先生九泉有知,亦当举杯庆贺矣!

  附席凯介绍http://www.0933.biz/Item/5229.aspx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