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文化论坛 >> 正文内容

顾海丽:泾川宋代狮钮錞于与泾川西王母信仰活动联考

2025年09月15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摘要:泾川县博物馆藏宋代狮钮錞于是甘肃地区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錞于,1995年出土于泾川县王母宫山顶,与泾川西王母信仰活动的祭祀传统有着密切关联。本文通过考证这件宋代狮纽錞于的形制特征、年代属性、功能作用及其与宋代西王母信仰活动的关系,揭示其作为祭祀活动乐器的功能价值,并进一步探讨泾川西王母信仰活动从宋代至今的赓续传承,及其在联结海峡两岸同胞情感、促进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宋代狮钮錞于;泾川;西王母信仰活动;祭祀乐器;文化传承;海峡两岸交流

一、引言

西王母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仰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历经数千年传承而不衰。泾川作为西王母文化的降生地、发祥地,境内王母宫始建于西汉,历代屡有修葺,尤以宋代最为兴盛,形成了延续千年的西王母信仰活动传统,如今西王母信仰活动已经演变为海峡两岸交流的重要节会,对于促进两岸同胞同心同行,起到至关重要作用。1995年泾川王母宫山顶出土的这件宋代狮钮錞于,为研究宋代泾川西王母信仰活动、乐器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佐证。

錞于,我国古代军中铜制打击乐器。多为青铜质,形如圆筒,上大下小,顶上通常有钮,多为环钮、桥钮或作虎形、马形、龙形等,便于以绳索悬挂在横梁上敲击。随着时间的发展,錞于逐渐演变为祭祀乐器。由于钮具有辨识性,故而一般錞于以其外形来命名。本文以这件宋代狮钮錞于为切入点,结合文献记载与馆藏资料,梳理其与泾川西王母信仰活动的历史渊源,目的在于揭示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泾川西王母信仰活动在当代文化传承与海峡两岸交流中的现实意义。

二、泾川宋代狮钮錞于的基本概况与器物特征

(一)发现与馆藏信息

这件宋代狮钮錞于,1995年在重修泾川王母宫山顶的庙宇时,在施工现场无意间发现,现藏于泾川县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器物整体保存完好,为一件青铜乐器,根据考古发现,是甘肃地区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錞于.[1]

(二)形制与工艺特征

该錞于为青铜质地,通高99.8厘米,口径48.6厘米,整体造型为平底葫芦形,中空,下口平,圆肩出宽沿,束颈、鼓腹。顶上有狮纽,狮子昂首挺胸,双耳竖立,粗眉凸目,双唇紧闭,丰胸短体,四肢粗壮有力,脑后螺饰,长尾后拖。造型生动写实,线条流畅有力,体现了宋代青铜器铸造的精湛工艺。

(三)年代考证与乐器属性

这件狮纽錞于经甘肃省文物局专家委员会鉴定为宋代,笔者从錞于的狮纽形象与宋代出土的狮子形象进行比对,狮子整体形象较为温驯,肩膀与四肢处的羽翼卷曲向上,形象似简化的火焰纹,羽翼的刻画线条符合宋代狮子羽翼的变化规律,与宋代永昌陵南门石狮、永裕陵石狮等宋代石狮风格极为相似。属于宋代狮子的风格特征,认为此件錞于为宋代时期遗物。

在漫长的冷兵器时代,击鼓、吹角、鸣金、錞于等都作为军乐器指挥军队进退。中国古代有“击鼓鸣金”一词,说的是古代指挥军队作战使用的两种乐器,击鼓,则部队向前冲锋,鸣金,则部队向后撤退。《淮南子·兵略训》有“两军相当,錞鼓相望”的记载。《国语·晋语五》:“战以錞于,丁宁,儆其民也”。韦昭注:“錞于,形如碓头,与鼓角相和”。[2]这些文献资料向我们揭示了錞于作为军中乐器的使用情况。

錞于除作为军事用途外,也常用于宴乐、祭祀。《周礼正义》中有“金錞于亦以和乐”的记载,考古资料显示,錞于还和鼓、编钟等乐器一起出土,说明錞于有配合奏乐的功能。云南晋宁石寨山汉墓出土的1件贮贝器(M12:26)上,有錞于和铜鼓敲击的场面,錞于和铜鼓悬在双柱架上,用于组合敲打使用。[3]说明錞于常与鼓、编钟等其它乐器配合,做祭祀、宴饮乐器使用。这件宋代狮钮錞于的形制与尺寸适合悬挂敲击,器壁厚度均匀,用手敲击时可发出浑厚悠长的声响,适合在祭祀仪式中配合鼓乐使用,营造庄严肃穆的氛围。

三、宋狮钮錞于与宋代泾川西王母信仰活动的关联

(一)宋代泾川西王母信仰活动的兴起

泾川西王母庙会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它承载着上千年的文化血脉及民俗信仰。西王母神话的传说至今还流传于民众口间,那么泾川西王母信仰活动从何时兴起?留给我们的除了传说故事之外,还有一些文学、碑刻文献可供探究。唐代诗人李商隐《瑶池》诗云:“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生动描述了周穆王、汉武帝拜谒西王母的故事。《史记·匈奴列传》:汉孝文皇帝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萧关,杀北地都尉印,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使奇兵入,烧回中宫,候骑至雍甘泉。于是文帝以中尉周舍、郎中令张武为将军,发车千乘,骑十万,军长安旁以备胡寇。[4]文献中有记载回中宫,而非“王母宫”或“王母祠”,所以并不能足够说明泾川西王母信仰活动兴起的时间。直到宋代陶谷题撰的《重修回山王母宫颂并序》碑发现后,泾川王母宫有了最早的重修记录,此碑也是泾川王母宫有记载的最早关键碑刻。碑文开宗明义引《礼记》“法施于人则祀之”,邢莉教授在《泾川西王母文化调查研究》第二章“泾川西王母宫的历史渊源”对此有解读,认为“宋代西王母祭祀已列入国家正祀之中”[5]碑文“位冠上宫,福流下土,则回中有王母之庙,非不经也。”推测了回中王母宫的存在。《太平寰宇记》是宋代权威的地理志书,其载:西王母祠,周地图记云,王母乘五色云降于汉武,其后帝巡郡国,望彩云以祠之,而五色屡见于此。《汉书》上之□□□,因立祠焉。每水旱,百姓祷祈,时有验焉。”[6]文献没有“《汉书》上之□□□”,但此缺处却是立西王母祠的原因,《汉书》上之“□□□”为有,待考。但可以确信的是宋代《太平寰宇记》对泾州之“西王母祠”有记载,可信。[7]从上述文献分析,可推断泾川至少在宋代已经有了西王母祠的存在,同时再结合陶谷碑中的“法施于人则祀之”的记载,可以推测泾川至少在宋代已经开始举办有关西王母信仰的祭祀活动。

(二)宋代狮钮錞于在西王母信仰活动中的祭祀功能

从狮钮形象来看,自汉代丝绸之路开通,狮子被作为贡品传入到中原地区,狮子的形象就在中国人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狮子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百兽之王”,具有镇邪驱祟、守护神灵的寓意。在汉代部分墓葬中出现的镇墓兽形象,以较大的猫科动物的头部及鬃毛的出现,代表狮子作为纹饰的装饰已在中国出现并逐渐被人们接受;[8]将狮子作为錞于的纽饰,应符合西王母“万神之母” 的尊贵地位,也体现了祭祀活动中对神灵的敬畏之心。从功能意义来看,古代錞于的演奏用途及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杠杆击打,一种是用手拍打。杠杆击打用于军事方面,战争时用作号令,用手拍打则是为歌舞伴奏。《南齐书·卷三十五·始兴简王鉴》载:“广汉什邡民段祖以錞于献鉴,古礼器也。高三尺六寸六分,围二尺四寸,圆如桶,铜色黑如漆,甚薄。上有铜马,以绳县马,令去地尺馀,灌之以水,又以器盛水于下,以芒茎当心跪注錞于,以手振芒,则其声如雷,清响良久乃绝。”说的是广汉什邡人以錞于献王,并简单描述其形制,用手拍打,清响良久乃绝。[9]錞于在祭祀活动中,用手拍打为祭祀歌舞伴奏,是一种可在祭祀活动中使用的青铜乐器。这件宋代狮纽錞于应为西王母信仰活动中的重要乐器,配合鼓、钲等乐器一起使用,悬挂于木架之上,用手拍打,发出浑厚的声音。

空间上,这件宋狮钮錞于出土于泾川王母宫山顶,刚好为宋代西王母祭祀活动的核心区域,其使用功能应与西王母祭祀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时间上,錞于的年代与西王母信仰活动在宋代记载时间相吻合。这种时间与空间上的契合,使得这件宋狮钮錞于应成为研究宋代西王母信仰活动的重要文物,是宋代泾川西王母信仰活动的有声见证。

四、泾川西王母庙会的赓续传承与两岸交流纽带作用

(一)从宋代到当代的传承脉络

宋代奠定的西王母信仰活动传统,历经元明清三代的发展,形成了多元化形态。从发现的元《重修王母宫记》碑、明《重修王母宫记》碑、清《共成善果》册、民国《重修泾川王母宫正殿记》碑中都可以直接证明王母宫经历代修葺,并都为官方主导重修,说明当时政府对西王母信仰活动的重视程度。《泾州志》中曾士毅《谒王母宫》诗云:“王母山上宫观巍,雨中行径草芳菲”,生动描绘了王母宫山上宫观巍峨的盛景。[10]泾川县博物馆藏的清代《共成善果册》中,绘有王母宫山108座宫观庙宇,直接反映清代泾川王母宫山上庙宇成群,鳞次栉比,香火十分旺盛的景象。结合历代碑刻、文学作品内容,泾川西王母信仰活动自宋代兴起,历经元明清三代一直再延续并不断发展变化。

近现代以来,尽管历经社会变革,泾川西王母信仰文化活动的核心内涵始终未变。从1992年重新修缮王母宫至今,大陆和台湾上千个组织来泾川朝圣祭祖,拜谒西王母。西王母文化研究者邢莉在文章《西王母是中华民族的创世女神——以甘肃泾川县回山西王母祠为例》一文中说到:“近30多年来,在西王母庙会上,中国台湾信仰西王母的团体与当地民众、泾川政府一直处于互动的过程之中。据不完全统计,松山慈惠堂、三重市凤德玉宝殿以及台北、台东、台中、台南、高雄、嘉义、三重、彰化、新店、南投、新竹、宜兰、桃园等地不同的民间团体均参加过泾川西王母的祭祀,有的民间团体来过多次。”2005年,泾川县与台湾中华道教联合总会举办了首届海峡两岸西王母文化论坛,确立了每两年在泾川—台湾两地轮流举办论坛的运作机制。2008年,“西王母庙会信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泾川西王母庙会及海峡两岸西王母文化交流活动的连续举办,标志着泾川西王母信仰文化活动得到了官方与民间、大陆与台湾的共同认可。如今的泾川西王母庙会,既保留了宋代流传下来的祭祀仪轨,又融入了文化论坛、民俗展览、商贸往来等现代元素,实现了传统与当代的有机融合。

(二)西王母信仰活动作为两岸交流纽带的独特价值

西王母信仰在台湾地区有着广泛的传播,在台湾地区有关西王母的书籍、图片、匾额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信众数以万计,其信仰根源均可追溯至泾川王母宫。共同的信仰基础,使泾川西王母信仰活动成为连接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

1990年12月7日,从台湾第一个朝圣团体来到泾川以来,数万计的两岸同胞陆续组团赴泾川参加西王母庙会,开展寻根祭祖活动。2013年,“海峡两岸西王母文化论坛” 在泾川举办,两岸学者与信众代表共同探讨西王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004年9月,泾川代表团首访台湾,这是我县史上第一个访台的西王母代表团,共同交流考察西王母文化在台湾的发展情况。泾川西王母文化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早已超越地域界限,成为连接海峡两岸同胞心灵的精神纽带与同心同行的重要文化载体。这份文化的赓续传承,既以节庆活动、民俗展演等形式丰富了地方文化生活,让民众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更以血脉相连的文化基因,不断增进海峡两岸同胞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注入了持久而深厚的力量。

五、结论

泾川县博物馆藏的宋代狮钮錞于,是甘肃地区罕见的宋代祭祀乐器,更是宋代西王母信仰活动的重要实物见证。这件文物的发现,不仅为研究宋代乐器史与西王母信仰活动提供了珍贵的材料,更直观揭示了西王母信仰在泾川地区的深厚历史根基。从宋代至今,泾川西王母信仰活动历经千年而延绵不绝,其传承过程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在当代,它更成为连接海峡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两岸同胞因共同的信仰与文化记忆凝聚情感,持续推动着交流合作向深向实。这件宋代狮钮錞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恰是这种历史传承与两岸联结的生动象征。它见证了历史,也将继续见证两岸同胞在文化认同基础上的深度交融。

注释:

[1]孙丽萍:《錞于分期及相关问题研究》

[2]许敬华、徐斌:《探析作为文化遗产的青铜錞于》,《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2

[3]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第75页,文物出版社,1959年。

[4]吴新锋、张放放:《甘肃泾川西王母神话仪式记忆(庙会)的文献历史考察》,《石河子大学学报第二期》2019.4

[5]邢莉、王雪等著:《泾川西王母文化调查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6年,第90-91页。

[6]〔宋〕乐史太平寰宇记[M].王文楚,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7] 吴新锋、张放放:《甘肃泾川西王母神话仪式记忆(庙会)的文献历史考察》,《石河子大学学报第二期》2019.4

[8] 米毅:《葡萄、狮子和胡瓶——甘肃省博物馆藏两件唐代文物中的外来文化元素》,《丝绸之路》2021年第3期总第384期

[9]《湖南地区音乐文物錞于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2期 。

[10]《泾州志》(乾隆版),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 年影印本。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