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打磨、定径、切割……7月31日,在泾川县工业集中区城西片区中小企业孵化园,甘肃鑫诺航不锈钢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一卷卷银亮钢卷沿着19条自动化生产线有序流转,逐渐显露出圆管、方管或矩形管的雏形。随后,它们被送入抛光机台,在轮盘飞旋与工人注视下焕发出不锈钢特有的光泽。企业负责人刘伟站在流水线旁介绍:“这就是我们年产8000吨不锈钢装饰管的完整流程,去年3月建成投产,眼下26名工人正全力以赴,投入生产之中。”
鑫诺航的成长,深深烙印着创始人刘伟的创业轨迹。这位机械专业出身的本地人,曾在广东打拼多年,2009年回乡创业,最初代理铝型材销售,后转型不锈钢管材自产自销。从2015年第一根不锈钢管下线,到去年在县政府支持下完成6000万元投资的新生产线建设,鑫诺航完成了从贸易商到制造商的跨越。“当时提了用地和融资需求,县领导很支持,通过拍卖,前年5月就定下了这块地。”刘伟语气中带着创业者的果断。
谈及企业竞争力,刘伟指向车间外一辆正在装货的货车:“我们最大的优势就在家门口。”与广东、河南的同行相比,鑫诺航扎根西北,极大地缩短了供应链条。“客户今天下单,明天货就能送到他们仓库,经销商库存压力大大减轻。”虽然生产工艺与产品质量与沿海大厂无异,但地理优势带来的快速响应和运输成本下降,成为企业在西北市场开疆拓土的利器。目前,该企业已在甘肃各县市发展了40多个稳定经销商,下一步将加大创新投入,拓展建筑装饰、水暖管道等细分市场。
而在不远处的平凉市加银机电有限公司,机器的嗡鸣声与激光焊接的“滋滋”声交织成另一种节奏。技术人员指着激光焊接机介绍:“我们要把这两个线头精准地焊接到指定位置,每个焊点误差不能超过0.1毫米。”在另一侧的转子组装区,自动化设备正在将微小零部件组装成手机震动马达的核心部件。公司负责人杜洪锋展示着成品转子:“别看它只有指甲盖大小,却能带动手机产生精准的震动反馈。”目前,公司已建成5条微型马达生产线,每天生产近10万只微型马达,供应深圳、上海等地的知名电子产品制造商。
杜洪锋介绍:“我们计划总投资8000万元,建成微型马达和步进电机生产线各6条。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2亿元,上缴税金400万元,还能为当地提供300个就业岗位。”在装配线上,来自附近乡镇的女工樊雪莲正熟练地整理线圈。这份计件工作每月3000多元的收入,支撑着她照顾卧病丈夫和家庭。
视线再转向甘肃尚迪服饰,直播间里主播王怡萱正举着一件灰色半袖向观众展示:“进口面料无缝胶粘工艺,228元专属价!”透过直播间的玻璃幕墙,可以看到二十余名女工正在缝制订单的秋季新款,她们手中的针线在进口羊毛面料上穿梭,针脚细密。
她们中的大多数人,是原县服装厂的下岗职工,如今重新拾起熟悉的技艺,用双手编织着新的生活。“代工只是练手,我们要打造自己的尚迪品牌。”企业负责人史晓春指着正在打包的货品说。今年前六个月,这里已经完成1467万元的代工订单,自有品牌销售额也达到170万元。
这些蓬勃发展的企业,共同扎根于泾川县中小企业孵化园这片沃土。总占地89.5亩、总投资1.68亿元的园区,建筑面积达4.3万平方米,去年5月底全面建成。目前,已签约入驻企业9户,建成投产7户,涵盖食品加工、电子制造、高端服饰等领域。工业集中区管委会副主任杜金虎介绍:“入驻企业总投资3.7亿元,全面达产后年产值将突破4.1亿元,上缴税金超1300万元,带动就业1100多人。”
园区的吸引力,离不开贴心的营商服务。采取“免一年租金、第二年视营收情况减免”政策,显著降低企业初期成本。更提供“店小二式服务”,从开办、注册到备案,全程24小时专班跟进。“今年,我们成功盘活了一家停产近十年的果汁厂,并进一步完善了苹果加工产业链。”杜金虎说,后期,将通过“以商招商”的模式,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同时,还注重打造绿色生态园区,通过建设公园、绿地和休闲设施,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此外,园区还积极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为入园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不锈钢管的流光,精密马达的嗡鸣,直播间的声浪,缝纫机的节奏,在这里,每一个厂房里都流动着不凡的创业故事;流动着千百名普通工人的希望与未来;流动着政府无尽的关怀与政策的扶持。在这里,每一个细节都串联起一个关于信心与发展的故事。这些故事,在泾川制造中破茧成蝶、越飞越远……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