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古阮国泾川:三千年血脉的召唤
三月的春风拂过渭水,唤醒了黄土高原沉寂的轮廓。我带着妻儿从西安向西而行。心中涌动着难以名状的期盼,目的地清晰而庄严:平凉市泾川县,那片深埋于岁月之下,却始终流淌于阮姓血脉中的古阮国遗址。
这是我第二次踏上泾渭大地的泾川。这不仅是一场萌发于少年时代的寻根夙愿,更是一份跨越三千年的血脉约定——商朝时,我的远祖阮髡在此建立阮国,开创了阮姓之源。所谓“天下阮姓出泾川”,这里,是我的根,亦是所有阮姓人共同的精神原乡。
据《诗经》记载,商周时期泾川一带建有阮国,“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的字句,不仅存续于经典,更铭刻着我们姓氏的起源。子孙以国为氏,阮姓由此诞生。
车过咸阳,窗外由平原渐次转为丘陵。我凝望着远方起伏的山峦,仿佛看见三千年前的先民在这片土地上耕种、织造、征战。我知道,这不只是一次地理意义上的行程,更是一场向时间深处的精神返乡。
抵达泾川时,当地好友何先生已等候多时。我们直奔阮陵山。站在被春风拂醒的黄土高坡上,我俯身捧起一把泥土,任细碎的土粒从指间滑落。那一刻,我仿佛触到了先祖的呼吸,衣袂飘荡于千山之上。心底的滚烫与大地的脉动交融,那些被岁月封存的故事,正藉由泥土的心跳向我低语——一种莫名的感恩、感动、欢欣与自豪油然而生。
“这就是共池,”何先生指着不远处一口古井说道,“史载曾是古阮国的重要水源,也是先民聚集议事之地。”共池位于泾川县城关镇水泉寺村,作为阮国唯一留世的地理坐标,如今已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那是阮陵山。”他又指向不远处一道山脉。阮陵自古得名,周边至今仍存阮陵乡、阮陵渠、阮陵书院等历史印记,静静地诉说着一个古国的记忆。
我静立池畔,闭目聆听。风过耳际,似携远古回响——祭祀的吟诵、耕作的号子、征战的呐喊,还有那从未断绝的文化脉动。我从未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与这片土地的连结,那是一种超越时空的血脉呼唤,令我肃然起敬,心潮澎湃。
次日,我们来到平凉市博物馆。馆内陈列的古阮国文物,无声地讲述着那段被尘埃覆盖的历史。当我站在灵台县白草坡2号墓出土的文物前,时间仿佛骤然静止。
青铜器上斑驳的绿锈掩不住昔日荣光,精细的纹饰勾勒出古阮国人的智慧与审美。最令我震撼的是复原的阮王墓陈列,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生动展现着三千年前一个诸侯国的文明高度。我凝视那些曾陪伴先王长眠的礼器、兵器与生活用具,想象它们的主人如何在此开创文明、书写历史。
这是中国最早的青铜剑,称为“天下第一剑”
“这些青铜器上的铭文,记录了古阮国的祭祀、征战与日常生活。”讲解员的声音将我拉回现实,“阮国虽小,却拥有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是西周时期重要的诸侯国之一。”
我仔细端详每一件文物,仿佛能透过玻璃触摸到先人的温度。尤其当我看到一件青铜鼎上镌刻的阮氏图腾——那与我们家族世代传承的纹样如此相似,刹那间,热泪盈眶。
两日的寻根之旅转瞬即逝。离别时,我与何先生紧紧握手。春风依旧,而我的内心已悄然改变。
车辆启动,泾川的山川渐行渐远。但我知道,这场寻根之旅并无终点。古阮文明的召唤不会因距离而消散,它将在每一个阮姓子孙的血脉中不息奔流,跨越三千年时空,接连过去与未来,时刻提醒着我们:从何而来,向何而去。
黄土高原的春风依旧长拂,古阮国的故事仍在传唱。而那穿越三千年的文明召唤,也必将在每一个寻根者心中永恒回荡,永不停息。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