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树立有解思维 描绘精彩画卷
盛夏的泾川,热浪里裹着干劲!智能温室的果蔬茁壮生长,映照着产业升级的活力;项目工地上焊花四溅,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地基;就业车间里巧手翻飞,绘就家门口的“稳稳幸福”……一幅产业兴、动能强、百姓乐的崭新画卷,正在泾川大地加速铺展。
今年以来,泾川县聚焦全市“三区一城市”目标定位,锚定加快推进陇东综合能源基地重点县、全省现代精品农业示范区、西部文旅康养发展先行区“一县两区”发展目标,树立有解思维,突出结果导向,深耕特色产业沃土,主攻重大项目,强劲工业引擎,倾心守护民生,奋力书写了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
特色产业绘就“新画卷”
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的根基,更是富民增收的“金钥匙”。泾川县立足县情实际,放大特色优势,延伸产业链条,让传统产业焕发蓬勃生机。
7月26日,走进汭丰镇万亩设施蔬菜园区,第七代日光温室整齐排列。家住龙王村的章玉存正忙得不亦乐乎,手机点一点,智能系统就精准管好了水肥温湿。“以前种菜靠经验,效益上不去。现在用新技术,产量翻了几番!”他承包的两座温室,已经收入了3万多元。
与汭丰镇相毗邻的王村镇,温室大棚内果蔬飘香,草莓番茄、拇指黄瓜、皱皮辣椒等果蔬长势喜人,一派丰收景象。镇长王海映介绍:“我们引进了紫色皱皮椒、拇指黄瓜等新优示范品种,主栽华美105辣椒和兰巴达西芹,实现产量效益双提升。建起蔬菜产业园之后,群众务工有收入、种菜有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增加了,真正实现了‘三赢’。”
这仅仅是泾川特色产业扩量提质增效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全县围绕“一园三区三带”布局,在蔬菜产业上大做文章,全县种植日光温室1262座、钢架大棚6339座、高原夏菜3万亩。同时,创新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管理、“基地+企业+电商”销售模式,有效破解技术、效益、销售难题,棚均收入显著提升。
泾汭河、红河、黑河川区的蔬菜,让农民钱包鼓起来,南北二塬的苹果产业也正在转型升级。在飞云镇南裕村、丰台镇南堡子村,一片片矮化密植果园颇为壮观,新品种、新技术,为群众增收带来了新希望。今年,果品产业坚持“乔化护园抓提质、矮化增量扩规模”,重茬建成矮砧密植苹果示范园4000亩,改造低效果园3.8万亩。畜牧产业蓄势扩量,高平五千头肉牛养殖场二期建设项目加快推进,新增规模经营主体,上半年全县牛饲养量达5.1万头。一条条特色产业链,正稳稳挑起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扁担”。
项目攻坚按下“快进键”
发展的根基,靠项目铸就;未来的动能,由招商注入。泾川县坚持“项目至上、招商为要”,远谋近施,双轮驱动。
北部塬区供水保障工程建设现场,一派热火朝天抓进度、赶工期的火热景象。净水厂主体巍然挺立,取水泵站初露雄姿,巨大的安全调节池已然建成,崭新的输水管道向远方延伸。这项刘李河水库的重要配套工程,总投资1.05亿元,正全力冲刺。
“项目建成后,年可新增地表水供水能力288.9万立方米,有效破解枯水期供水瓶颈,将持续提升北部塬区及城关、罗汉洞部分区域9.72万农村人口的供水保障水平,同时为塬区1.2万亩农田提供灌溉水源,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发展工程。”县水务局局长张静平介绍。
北部塬区供水保障工程的火热攻坚,正是泾川县狠抓项目建设的生动写照。全县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前瞻谋划,全年储备长王铁路、城西污水处理厂等重点项目261个,总投资超451亿元;谋划“十五五”重大项目373个,总投资近1900亿元。打出要素保障“组合拳”,县领导包抓,落实用地1000余亩,列支前期费用1200万元。在县上强力保障下,市级清单57个项目中,天然气上载点、城北地下管网更新等48个已开复工,完成投资超13亿元。
项目建设热浪翻滚,招商引资硕果盈枝。今年5月,“阮氏故里——泾川县招商引资大会”情系四海,千余名海内外阮商齐聚泾川寻根问祖、共谋发展。“回到祖源地,不仅是寻根,更想为家乡发展尽份力。”中华阮姓文化研究会会长阮灿华道出阮氏家族共同的心声。大会现场签约项目24个,引资额近48亿元,并创新聘任16名“招商大使”、设立16处“驻外招商联络处”,开辟了以情招商、以商招商的新路径。
工业经济跑出“加速度”
甘肃鑫诺航不锈钢有限公司车间内,机器轰鸣,银亮的不锈钢带在自动化设备上快速流转,变身为光洁的管材。“年产8000吨不锈钢装饰管生产线项目已建成投产,年销售收入可达7000万元,带动当地40多人就业。”公司负责人刘伟介绍。
作为省级重点工业项目,鑫诺航深切感受着“泾川速度”带来的便利。“县领导多次现场办公解决难题,工信局牵头成立‘项目服务专班’,协调供电部门48小时内完成高压线路架设,联通公司72小时铺设专用光纤。泾川农商银行1500万元贷款及时到位,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刘伟细数着县上的支持。项目于今年2月顺利入规纳统,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862.9万元,预计年底可突破4000万元。
鑫诺航的快速成长,折射出泾川优化营商环境、强化要素保障的坚定决心。全县建立“一企一策”服务清单,开辟用地审批“绿色通道”,上半年保障工业等项目用地超千亩,专项列支项目前期费用1200万元。在县级领导包抓、“4+2”管理等机制强力护航下,纳入市级投资清单的项目开复工进展顺利。
与此同时,泾川工业发展的基础支撑与动能培育同步发力。高平、荔堡煤炭资源挂牌出让和铀矿资源综合开发全力推进,“千家万户沐光行动”试点、红河油田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加快实施,新布设石油井位2口。工业集中区承载力持续提升,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加紧完善,新建园区道路2.64公里,铺设排污排水管网34公里。企业培育成效显著,中宸生物、鑫诺航成功入规,旭翔德佳、自然之星获评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半年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3.42亿元,同比强劲增长30.4%。
民生实事扮靓“暖底色”
发展的温度,最终由民生度量。关乎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强力推进,在城北片区地下管网更新改造项目现场,施工人员正紧张作业,机器的轰鸣声奏响了城市建设的乐章。
泾川县住建局副局长张健介绍,“这是今年县上实施的重点城建项目,总投资1.06亿元,主要对13条道路的排水、污水、供水、燃气、供热管网进行全面更新改造。建成后将有效解决管网老化、管径偏小、排水不畅、易涝点多发等突出问题,显著优化城市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城市运行安全和韧性。”
在提升城市“里子”的同时,家门口的“幸福车间”也在汭丰镇甘肃鸣龙腾飞服饰有限公司里生动演绎,“哒哒哒…”的缝纫机声此起彼伏,女工们手指翻飞,一件件校服、运动服在流水线上诞生,这里成了妇女姐妹们“挣钱顾家”的好地方。
家住郑家沟村的乔玲红边忙活边高兴地说,“在厂里干了6年,计件工资,多劳多得,最高一个月能拿1万多,而且离家又近,接送孩子上学、照顾老人都很方便,感觉这份工作特别适合我,想着一直干下去。”
公司董事长谭明龙告诉记者,“公司实行‘弹性管理’,按劳计酬,月薪高的能到1.2万,低的也有3700元左右。”这真正实现了顾家、务农、务工“三不误”,蹚出了增收与产业振兴双赢的新路子。
今年以来,泾川县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522万元、就业补助1043.5万元,输转劳动力6.9万人,新增城镇就业2053人;完成1131名适龄女童HPV疫苗补助接种,“两癌”保险覆盖1.76万名妇女。同时,针对群众关心的教育、卫生、供水、行路等问题,实施教育重点项目12个,新建维修校舍、体育场超7万平米,4校获评“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八改”工程硬化村组道路40公里,改造供水管网4.4公里……件件实事,擦亮高质量发展温暖底色。
从生机盎然的智能温室到机器轰鸣的工业车间,从塔吊林立的项目工地到巧手穿梭的就业车间,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正在泾川大地处处奔涌。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