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让农村土地“转”起来
泾川县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土地流转机制,提升了土地规模经营水平,促进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提高。泾川县委书记李全忠告诉记者,通过探索各种模式的土地流转形式,不仅解除了从事非农产业户的后顾之忧,而且扩大了种地农户的发展空间,推动了全县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加快了全县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土地流转转出“家庭农场主”
泾川是我省果品生产大县,由于受单家独户种植苹果存在地块小、难管理,形不成规模等因素的制约,从2008年开始,县上通过“返租倒包”的模式流转土地,推动果品向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这种模式乡村两级政府参与成分较多,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承包人过度依赖政府,拥有土地的农民难以得到实惠等问题。为此,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市场杠杆作用,把土地流转政策交给市场,交给农民,强化土地在市场化和农业产业化中的主导作用,让土地真正“转”起来。
马正兴是玉都镇的农民,1986年他种植了8亩果园,通过种植苹果尝到了甜头。2009年,他和丰台乡张观察村有闲置土地的农民协商,以土地流转租赁15年的方式,把68户群众的120亩果园转包到自己名下,并成立了正兴林果专业合作社。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马正兴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率先成立了泾川县丰台乡兴元果品科技示范农场。马正兴由农户变法人,由一般农民变成了职业农民。目前,马正兴的家庭农场有农机具12台(件),注册资金45万元,固定资产有80万元。
马正兴说:“农户把土地流转给我,又到果园打工,收入比自己种植苹果增加了不少。同时,果园实行标准化生产,参与了农业保险,有了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今年,农场生产苹果25万多公斤,收入在50万元以上。”
在家庭农场的带动下,丰台乡土地流转已逐步从果品生产向畜牧业、种植业、果品储存产业等方向发展。丰台乡党委书记段全福告诉记者,如今乡上出现了10多名养鸡、养牛、养猪、育苗和苹果储存农场主,带动全乡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今年,全乡果品产量达3.34万吨,总产值达1.1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达4039元。
土地入股流转农民当起了“股东”
泾川县党原乡丁寨村是远近闻名的养猪专业村,饲养的生猪远销云、贵、川、青等省市。
2010年,村党总支书记王德良看到村上农民忙于发展养猪产业,有不少土地出现撂荒情况,便和村民吕军成联手成立了森源苗木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980亩,发展育苗产业。王德良告诉记者,合作社的土地是农户以股份的形式流转的,每亩地年保底收入不低于1000元,苗木出售后,入股的农民可参与分红。合作社在树苗购买和管理上,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销售。眼下,森源苗木专业合作社已经培育苗木3000多万株。
丁寨村土地流转的模式成为党原乡依靠土地助推产业发展的动力,全乡通过“招商引资、大户承包”等土地流转模式,让土地“转”了起来、“活”了起来。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