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随笔记事 >> 正文内容

探究西王母养生文化现实意义

2012年02月01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在泾川文化界,魏海峰是一个率性活跃而又认真执着的人,最近几年来,他参与编撰的《丝绸之路上的世界遗产———泾川文化遗产录》等文化研究专著及撰写的《西王母养生文化在泾川》等论文,对西王母文化的发祥、发展历程作了探微和梳理,对于西王母养生文化的现实意义,更作了深入剖析和精当提炼,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龙年春节,记者与魏海峰进行了一番收获颇丰的探讨,其中不乏一些有价值的见解,或将为深入推进“养生平凉”创建活动打开新的思路。

  西王母文化是养生文化的活水源头

  记者:您有一个观点,认为西王母文化是养生文化的源头文化之一,有什么历史根据吗?

  魏海峰:泾川是西王母祖祠圣地和西王母文化发祥地,民间对于西王母的崇拜由来已久。在广大民众的心目中,西王母不仅像母亲一样庇护着庶黎,更广泛地影响着当地百姓的生存观念和生活方式。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西王母)“虎齿豹尾,蓬发戴胜(戎族首领西王母上朝时的面具和章服装饰),善啸,穴处。”足见在6000年至8000年前的西王母古国时期,这里的先民们以“穴处”而居,至上世纪80年代末,这种穴居方式仍然是泾川人的主要居住形式,其历史之久远可见一斑。不是说在漫长的岁月更替中,泾川人的居住条件没有得到改善,而是在工业化文明来临之前,空调没有普及到千家万户的情况下,这种具有“冬暖夏凉”功能的窑洞民居之所以成为百姓所选,折射出了西王母养生智慧的民间影响力。

  《汉武帝内传》中记载,西王母降于汉武帝内宫时:“母自设膳,膳精非常。丰珍之肴,芳华百果,紫芝萎蕤,纷若填樏。清香之酒,非地上所有,香气殊绝,帝不能名”。在作者的描述中,反映出中原帝王对于西王母部族饮食文化的无比艳羡。西王母部族属于游牧民族,在与中原农耕民族融合后,不同饮食习惯的结合衍生出更为丰富、适口、养生的餐饮文化,形成了流传至今的西王母宴菜系列和上百种地方小吃,这些菜系和小吃以鲜明的文化特色(命名及造型艺术)和养生特性(原料搭配及烹饪方式)成为西王母饮食养生文化的魅力标签。从宋开宝元年开始的历经千年而不衰的西王母庙会,是宋代重修王母宫竣工庆典而形成的上层、民众参与的公祭、民祭西王母和娱人活动为主题的民俗文化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礼仪、节庆和工艺、技能、商贸、饮食、文艺展销展演等诸多元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为西王母养生文化在泾川的传承和弘扬起到了重要的传播作用。

  200多万台胞参与西王母养生祈福之旅

  记者:泾川县在发掘整理西王母养生文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魏海峰: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泾川加大了对西王母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以张怀群先生为代表的生活在泾川的西王母文化学者不遗余力,对西王母文化中的养生长寿、和平团结等内涵进行了梳理提炼,并加以宣传和弘扬。发表、出版了大量研究西王母文化的文章和论著,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重视和全社会的关注。

  近年来,先后正式出版了《泾川与西王母文化》、《西王母祖祠圣地泾川》、《台湾———泾川?西王母朝圣之旅20年》等数部在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西王母文化研究专著,不仅找到了西王母文化的养生理念和“养生平凉”的文化发祥源头,而且为养生经济的壮大奠定了理论基础。1999年,泾川举办了“海内外西王母文化(神话)学术研讨会”,2007年、2009年、2011年,台湾、泾川又分别举办了“海峡两岸西王母论坛”,海内外西王母文化专家与会,对西王母文化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交流和学术探讨。西王母文化的养生智慧、和平行动作为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和永恒追求的主题,被时代日益重视,从而架起了连接海峡两岸的泾川———台湾西王母文化之旅。20多年来,有200多万台胞来泾川寻根谒祖,学习和体悟西王母文化的恒久魅力。

  记者:这么多年来,泾川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使养生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

  魏海峰:泾川在深入研究西王母养生文化的同时,还积极创作排演了大型秦腔戏曲《王母情》等7部地方文化题材的剧本,出版了《丝绸之路上的世界遗产———泾川文化遗产录》等80余本地方文艺著作,创办了《西王母文艺》杂志、开通了《西王母之旅》网站,创作录制了《西王母故里是我的家乡》等一批地方文化主题的民歌和流行歌曲,面向全县观众、读者、听众,通过送文化下乡、农家书屋和电视台长期演出、宣传、播放。县文广局组织成立了西王母艺术团,民间还创办了西王母书画院,出现了十多个文艺演出、文化交流、文化经纪单位和机构。

  西王母浴苑的温泉水富含氟离子,为重碳酸钠型医用矿泉水。田家沟水土保持风景区被誉为“天然氧吧”。泾川的文化工作者积极结合这些自然资源,面向全国举办了大云寺景区征联、田家沟景区征联等大型文化活动,开发生产了《西王母传》剪纸纪念册、西王母灵玉、《西王母》纪念邮册、西王母纸织画等一批地方文化旅游产品,通过文艺作品、文化产品宣传推介了旅游养生文化。针对县内外游客开辟了西王母故里二日游等精品旅游线路,依托王母宫山和泾、汭二水交汇的自然形胜,在附近的中山北街修建了“西王母宾馆”,依托温水资源升级建成了“西王母浴苑”,给南来北往的旅客创造了环境优美、养生度假的理想住所。上世纪80年代末,建办了西王母药枕厂,以天然玉石为枕、保健药品为芯的“西王母药枕”产品具有醒目开窍、养神益寿的功效,畅销县内外,是泾川有名的养生产品……一系列的措施推动了养生文化和旅游的融合。

  西王母养生智慧已成为泾川人信奉的生存之道

  记者:西王母养生文化包涵着哪些精髓?其养生智慧对于今天的泾川有什么现实意义?

  魏海峰:西王母养生智慧是对生命和谐的真切守望。在道教中,西王母作为掌管“不死之药”的吉祥神,特别受人信奉和膜拜,这一点在历代小说中也多有渲染。最美好的象征是蟠桃,3000年一熟,3000年开一次蟠桃会,吃了蟠桃会养生长寿,得道成仙。蟠桃的美好意向启迪了泾川人,泾川人不仅习惯在庄基周围种上果树,杏、脆瓜、齐梨、兰家山梅李子、丈八寺柿子成为百姓养生餐桌的日常水果,更在种植苹果上做出了大产业,带动了一大批农民致富奔小康,这些都得益于西王母文化中的养生智慧。

  《汉武帝内传》记载,在汉武帝清斋祈祀之下,西王母降于宫,一般人将更多的目光投向西王母向汉武帝馈赠仙桃的事件现场和浪漫情节上,但实际上,在西王母对汉武帝授予的养生之道更是意义深刻、不同凡响。在西王母看来,汉武帝“情恣体欲、淫乱过甚、杀伐非法、奢侈其性”是对个体生命和社会民生最大的伤害,“恣则裂身之车,淫为破年之斧,杀则响对,奢则心烂,欲则神陨,聚秽命断”。提醒汉武帝“荡此众乱,拨秽易韵,保神炁于绛府,闭淫宫而开悟,静奢侈于寂室,爱众生而不危。守兹道戒,思乎灵味,务施惠和,练惜精气,弃却浮丽……”西王母的对于长生、养生之道的阐释和智慧不仅仅体现在关注生命个体,而且对社会民生大众的安详和谐更是充满仁爱关怀。这是西王母养生智慧在这部小说中的表现,

  事实上,民间对于西王母的祈求也由简单的消灾弥祸、保佑平安逐渐转移到引导人们对生存质量的探视和思考上。于是在后来的文艺作品中,西王母的瑶池宫阙里仙袂飘摇,生气激荡,四面八方的神仙们不仅在这里品尝了西王母的神奇蟠桃,更将一派生命的和谐图景呈现到了下界万千黎众的心中。长生不老固然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对“不死之药”的渴望和对养生文化的追求却体现了人们对于生命的珍视,正好说明了世人内心深处对生命和谐的真切守望。西王母与汉武帝的交往故事,说明了西王母既是养生之神、仁爱之神,又是和谐之母。西王母的养生智慧在长期的发展和传播中,已经潜移默化成为泾川人信奉的生存之道。

  西王母养生饮食文化造福百姓健康

  记者:大家对西王母饮食养生文化十分关注,能介绍一下西王母饮食养生文化在泾川的传承发展过程吗?

  魏海峰:泾川自古就流传王母宴,各代不同,有长寿宴、蟠桃宴、青鸟宴等,菜名与造型、内涵多源于西王母文化典故。1999年海内外西王母文化(神话)学术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对泾川市场现存的王母宴进行了现场考察和品尝,授予“西王母浴苑”等数十家餐饮企业制作的“西王母宴”为“西王母圣地传承开发食品”荣誉称号。

  包含有上百种小吃的王母宴,在乡下老百姓的一日三餐中随处可见,以麦面、玉米面、荞面、高粱面、糜面、谷米、糜子米、豆类做成。风行民间的“水席”以色、香、味俱全和汤、菜混搭,不仅味美,更宜养生,是百姓节庆宴请的最高礼遇。在今天泾川各大饭店的餐桌,“水席”越来越成为深受欢迎的菜品之一。

  200多年前问世的泾川“罐罐蒸馍”工艺考究,被俗称为“千层馒头”,不仅口味醇香,而且具有长期存放不馊不霉不变味的特性。放干的蒸馍用开水浸泡,如棉蕾试展,白莲初绽,加上白糖,比豆腐还好吃。除了食用,长久存放的干馍,泡软后还可以敷治一般的烧伤或烫伤,可谓养生食品中的极品。

  据传当年康熙微服访宁夏经过泾川时,吃到泾川贡奉的罐罐蒸馍之后赞曰:“天下扶麦之麦在泾川矣!”泾川细长面也被称为“长寿面”,面条细长而劲道,臊子汤清冽而味厚,不仅是百姓的家常饭,而且是贺寿的“寿面”、婚后新媳妇的“试刀面”、正月初七的“拉魂面”等民俗典礼的象征性食品,文化意义独特。这些是古老的泾川先民从游牧民族转为农耕民族后,由食肉到食植物种子的演变。这些食品的选料均取材于当地,不仅原料无毒无害,制作工艺也科学而独特,属于绝对的“绿色食品”、“健康食品”。

  泾川酿酒历史悠久,每到春节或者婚庆,民间黄酒都是必不可少的养生饮品。泾川黄酒采用当地“酒谷”为原料纯手工发酵制作,口味香醇悠长,适量饮用有益健康,而且常常被选为服用中药时的“药引”。上世纪70年代,泾川建办了梁河酒厂,先后生产的“梁河”系列酒、“王母宴酒”系列产品不仅受到泾川人的厚爱,而且远销新疆、内蒙古等省、市、区,多次获得“甘肃名优产品”,“西部交易会金奖”等殊荣。80年代,建办了泾川啤酒厂,以瑶池矿泉水酿造的“王母泉”啤酒至今畅销。和酿酒历史一样悠久的还有泾川的猜拳和行酒令,著名的“老疙瘩拳”、完颜氏族的“英雄献酒歌”等,形成了独特的泾川养生酒文化。

  随着岁月变迁,一些菜品和小吃也濒临失传和消失。西王母文化学者张怀群先生不仅深入民间,调查记录这些食品的制作过程,而且先后两次结集出版30多万字的《泾川小吃录》,对100多种具有西王母文化特色和泾川地域特色的食品详剖细解,向社会大力宣传、推介泾川小吃,使这些即将消失的养生食品重新被制作出来,走向酒家饭店和百姓餐桌。不仅弘扬了养生文化,而且促进了养生经济的壮大发展。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