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名胜景点>王母宫景区 >> 正文内容

回山王母宫旧图暨108庙古建筑群揭秘

2011年10月04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五道灵官殿和三天门

  第二条路即今日上山公路,从山根略上一段缓坡,是上述的头道灵官殿,按理,上山是入殿出殿后上山,但从画上看,头道灵官殿是面向东南,非正面面对第二条道路的,即可以不进出灵官殿,在殿外即可上山。

  灵官,王灵官的略称,在道教神系中,灵官是镇守山门、护法监坛之神,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所有违法乱纪、不忠不孝者他都要加以制裁,是地位最高的一位护法神。王灵官本名王善,因威猛无敌,刚正无私,嫉恶如仇,普救生灵,而被玉皇大帝封为“都天纠察豁落先天主将”。老百姓赞之曰: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一般的灵官造像是红脸蚻须朱发,三目怒视,金甲红袍,绿靴风带,左手掐灵官诀,右手执金鞭,足踏风火轮和祥云,形象栩栩如生。

  在国内著名的布局较大的道观两侧,都有灵官殿,但泾川回山王母宫从山根至山顶有五道灵官殿,这在中国道观中应该是罕见的。仅从这一设置,足可体味出回山西王母祖祠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设置在山根的头道灵官殿,朝拜者必须进殿敬奉,接受第一次精神洗礼,排除私心和杂念。随着登上圣山的高度不断增加,在不同的高度上和体力不断衰减中经历五次心灵洗礼,所有人必定有了平和的心境,慈善的心态,纯真的心愿,去朝拜神圣的西王母。

  出了头道灵官殿,向西南方向有平缓台阶,但都陷入深壕中,是路南的小山岭突出之故,约有二三十个台阶,可达今天成为农家碾麦场和有小卖部的平台,古代这里是翘起的小山岭,小山岭和北面陡崖原为一体,开凿成上山台阶之后,路自然陷了下去。从今日上山坡道开始,在今日小卖部之北,即悬崖和小山岭夹缝处,是三间殿,红纸条书名:二道灵官殿。所有上山者,必须从二道灵官殿前门进,后门出,除此再无上山之路。

  从山根到今日二天门处,是S型的小山岭,岭之南即瑶池沟水,岭之北即上山道,上山道北即山崖,小山岭上无任何建筑物,现代的甘肃省瑶池疗养院(平凉地区第三医院、地方病研究所)都是削平了小山岭而筑的,当地居民都是近几十年间新修的。再重申一遍,以现在瑶池沟淌水的沟渠以北,回山的阳山、阴山无一户居民,是纯天然的山体和植被、古树,这一幅天然的名山、回山自然原景,在画上一览无余。

  从头道灵官殿起,上山路全是台阶,台阶很宽,能感觉出走上去的舒适之感,顺台阶过了二道灵官殿,再沿着不规则的S型台阶,就到了今天的二天门处,这里有一座造型高佻的两层楼,实际第一层只是圆形的门洞,如城门一般,游人全部要从门洞里经过,门洞之上是山脊楼房,脊兽突现,楼房坐西南面东北,旁边红纸条上书写:三道灵官殿。第二层楼,应当供奉着灵官造像。

  出了三道灵官殿,迎面是一丛高大的古树挡住去路,原来,灵官殿之南,是有5个小沟湾组成的悬崖,好惊险!

  古树挡住去路,就是猛然由西南方向折向东北方向,这正是“之”字一横一撇处的拐角,这个路型至今未变。猛拐后的上山路又深陷在土壕之间,冬面是突起的小山峦,古树呈饱经风霜、苍劲古拙之感,隐现在山峦的豁口里。小山峦的顶部,有红纸条,写着“此处”二字,肯定是有景观或建筑的。

  再上一段台阶,路北的山根小沟湾里藏着一间殿,如一位老者蹲靠在背风向阳的旮旯里,舒坦、安闲之极,小殿后有4棵高挺的古松。殿上有红纸条,只写了“土”字,应是土神爷庙。又踩行几步台阶,路之北有一突起的土疙瘩,实是小山丘,丘之顶有一间殿,红纸条已脱落,不知为何殿。

  离山尖越来越近了,顺着东北方向的缓坡直行,就到了山头的悬崖处,即是今天晓钟亭向东悬崖处,悬空般的吊着一间小殿,红纸条书写:四道灵官殿,灵官在此镇守着一天门。

  四道灵官殿位于“之”字一横的终点,一撇从它开始,在这拐角处,殿虽小,人人都要相遇。它紧挨着一座坐西向东的两层城门,方方正正的台基高如州城城墙,台基下是圆门洞,台基上是歇山顶且有栏杆的城楼,脊兽造型非常夸张,旁有红纸条书名:一天门。

  哦,这就是一天门,所有朝圣的人,无不从一天门门洞下经过。

  天门,天宫之门,皇宫之门,泰山的一天门名扬天下。只有与中华始祖祖庙、皇宫、与朝廷修建的著名道观有关的宫庙,才敢设置天门。回山的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是西王母祖庙身份、地位至高无上的象征。

  古书上又说“入山寻水口,凡水来处谓之天门,若来不见源流谓之天门开。俗谚云:山管人丁水主财。水源即是财源,以其源远流长广阔深泓而汇集为贵。泾汭二水,瑶池之水,回山与水,也都象征着古书之意,水管财,泾州自古商业兴隆,王母宫一天门至三天门的寓意,广阔深厚,是值得深读且悟透的大学问。

  一天门的位置,正在今天晓钟亭西面铁栅栏处,四道灵官殿在今天的晓钟亭东栏杆处。四道灵官殿和一天门的夹缝中,有一棵参天古树,树干高且直,树比两层一天门高出三分之二。

  走出一天门门洞,平行有一小道,小道南有一间殿,红字条书:五道灵官殿。

  我们这才知道,古人朝拜西王母,从今天公路上坡起点处开始,要经过头道、二道、三道、四道、五道灵官殿,拜灵官五次,再经过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一定是“洗心革面”了。

  旷如亭

  五道灵官殿在平行的小道之南,即刚经过五道灵官殿之处,扑面而来的是圆形的围墙,围墙内有一座和天坛或蒙古包式样相近的两层圆形尖顶建筑物,红纸条书:旷如亭。在乾隆《泾州志》中有《旷如亭记》,可见其历史文化地位。

  旷如亭记

  张延福

  夫惟知者为能不凝滞于物。盖以澄澈之神,而一触于灵虚之境,则泱漭青荧,魂飞神越,谓是境怡於心中乎?实心超于境外也。泾、回峦之顶,旧有旷如亭,前参政胡公有记载在通志,然缺而不全矣。余于政务之暇,屡登兹山而跻斯亭,则见群山积翠以回合,好鸟追飞而下上,诸凡朱邸平台,葳蕤华馆,以及丰林浚川,村坞庐舍之明灭,无不历历在目。昔贤云:“接良会於恺怿,散烦襟于清旷。”不其然乎?余因之有感矣!夫回,亦乾坤内一青霭耳;亭,亦培嵝间一掌盖耳。顾却立昂首,亟目远望,则倏而天水矣,倏而烟云矣,晷辉分丽,喷若风雷。乃知凡境之险诡处,凌躐以往奇,鼓吾气也;境之旷夷处,委顿而休静,娱吾神也。笔不能绘其状,脉不能写其幽。然则,境尽於回,固有不尽於回,境囿於亭,固有不圉於亭者乎?余固非知者,而每登斯亭,漱灵风,瞻浩气,澡性涤烦,若生翎羽,亦安能时盘桓于斯,濯清浴垢,籍花荫芳,以畅一生之拳局也耶!因不揣鄙陋,继胡参政公而记之如此。

  现在趁你在山头环顾之际,交代一下山头的地理变化,现在的晓钟亭地平,基本上保持了古代原貌,晓钟亭之西,是整个比现在地形高出3米至20米的缓坡山岭,现在的泾柏公路路基,是在北崖边挖下去10米左右的。

  旷如亭第一层极像蒙古包造型,一圈柱子之间,各开着很大的窗,第二层的墙壁,是用一圈窗棂极小的木质窗子组成的,木工工艺精美考究。旷如亭西檐,紧邻有三间殿,门两边有很大的圆形的窗,红纸条书名:明□台,中间一字已失,应是明月台或明镜台。“明镜台”之下,可以西行,有小道可达王母宫南面的便门,这条道也就在今日山顶之南部高台之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