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名胜景点>王母宫景区 >> 正文内容

回山王母宫旧图暨108庙古建筑群揭秘

2011年10月04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民间祭祀关公,经过1700年的演变,关公早已脱离《三国志》里的关羽,而成为具有多元化的神明。

  其一:商界守护神。据说,关公年轻的时候,在家乡从商,以贩卖布匹为业。生前精于理财之道,最擅长算数记账,曾设簿记法,并发明日清簿,这是一种清楚的记账法,即为现今一般商人所使用的流水账。关公所用的青龙偃月刀,十分锋“利”,与生意上求“利”同音,求之获“利”。一般合伙做生意,最重义气和信用,关羽信义俱全,因此被后世商人尊为商业守护神,及视他为保佑人们发财的武财神。

  其二:医药神。民间相信,人们所以生病或遭不幸,多起因于鬼怪魔神作祟所致。关公被尊为伏魔大帝,民间多前往祈求关公驱魔治病。因此,在关帝庙常设有药签,关公又成为医药之神。

  其三:战神。关公是旷世大将,其勇武为世所稀有,习武者奉为武圣。因此,历代尊为武圣祭祀,民间亦为尚武之人的保护神。关公亦为战神,为军人的保护神。民间役男前往军中服役时,亦多前往关帝庙求香火或灵符以护身。

  英雄死后成为神,受到人们的敬拜,是中国民间宗教的特色。但是,古今多少英雄,能像关公一样流传民同,世世代代为万民所祭祀,历久不衰且有不断扩展的趋势者,并不多见。这是因为关公在民众的心目中是一位最受崇敬与信赖的英雄神。

  其四:读书人视为文昌,与文昌、朱衣、魁星、吕仙合称为五文昌帝君。

  佛教认为关公的正气足以护法,特奉为护法神,列为伽蓝护法。

  一般做为商业神供奉的关公神像为坐看春秋,而警界或习武者所供奉的关公像为手拿关刀或骑马。香港的警署几乎都奉祀关公。奉祀关帝的庙宇也称关帝庙、协天宫、武庙或文武庙并称。

  在拥有二千余万人口的台湾,关公信徒多达800万众,几乎各家各户都为关公设香案,立牌位,挂圣像。台湾的关公画像年销售量,远远超过了他们最崇奉的神祗妈祖。

  台湾的关帝庙信徒,穿蓝色道服的是以收惊科仪闻名的效劳生,以年迈女性居多。所谓的“恩主”是鸾堂信仰的名词,也就是“救世主”的意思。台湾的恩主神祇共有关羽、吕洞宾、张单、王善、岳飞。而关羽为五恩主之首,所以台湾一般民众亦称关羽为恩主公,也因此顺势称关帝庙为“恩主公庙”。另外,部分道教信徒称关羽为“第十八代玉皇大帝”,也就是第十八代的天公,此说以闽南一带为最盛,台湾也承袭此说法。

  当代,关公在台湾还有一个封号——玄灵高上帝。此是清以来,百姓受颠沛流离之苦和内忧外患之辱,更祈求于忠勇信义的关公保护。江南一些城市的百姓在惨遭清兵和外国侵略军的屠杀时,曾抬出关公的神像聚集民众以抗外辱。民众在遇天灾、人祸、疾病、争执时,则向关帝求雨、求药,求他驱灾阵魔、求他正直决断,皇室求关公保国安民,地方求关公除暴安良。近世由于内忧外患,一些民众在逃往台湾时,将关公这一信仰也带到了台湾,并流传了下来。当代商贾兴盛,关帝又被尊为武财神,保护工商业的兴隆。台湾道教组织于1993年5月在台北泰山乡加封关公为第十八代上帝,号为“玉皇大天尊玄灵高上帝”。“玄灵高上帝”之号标志着关公信仰在台湾道教中的升级。关公的忠义勇武仁信等品质集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民众的社会愿望和理想人格。

  献殿和关圣大殿之间北侧,有1间殿,建筑工艺不俗,红纸条书:天皇殿。天皇就是天皇氏,道教神话的神祗,老百姓叫老天爷。泾川当地人,不分男女老幼,谁不知老天爷啊!在特大灾害、特大洪福从天而降时,在苦不堪言、难忍煎熬时,都脱口而出:好我的老天爷!古史记载:盘古之后是天皇。

  天皇,古史记载:盘古之后是天皇。天皇又称天皇氏,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之一。

  史书上说:“天地初立之时始有三皇。”说天皇兄弟十三人,号称“天灵”,其中有一人先发明了数字,继而又发明了“天干”、“地支”,人们认为他是位了不起的圣人,便推举他为领袖,号称天皇。其余十二人都带领自己的部族各居一方,立国称皇,各传国一万八千年。

  天皇兄弟十三人,是一条很重要的远古人类社会的信息,说明当时的人类已经意识到,在这个地球上除了中国之外也还有其它国家。因此,古人把天下分成十三个部分,而中国仅是其中之一。中国当时最高的领导人是天皇,别国领导人叫什么古人不知道。但是古人认为各国之人都应该同出一源,所以便把他们说成是兄弟。

  史书上说,天皇时期的人类“淡泊无为,而俗自化”,意思是那时的人类头脑很简单,思想也很单纯,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其它哺乳类动物没有太大差别,一切顺其自然。而这种状况正与我们今天的科学考证相吻合。可见古人写史是有一定根据的,并非空穴来风。  

  天帝是和西王母同时在神话、道教中出现的先祖,应该对此小庙传递的历史信息格外关注。

  和天皇殿对称的是处于南面位置的一间与天皇殿大小相当的殿,红纸条书名:后土殿。

  后土,大地之母: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神,简称“后土”,俗称“后土娘娘”。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

  后土信仰源于中国古代对土地的崇拜。《礼记·都特牲》曰:“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古代人们生活有赖于地,故“亲于地”,并加以“美报、献祭”,遂有“后土”崇拜,大约始于春秋时期。

  后土被奉为社神,时代当在远古时代,与黄帝同列中央之神,时代当在周代后期。汉代建“后土祠”,是祠黄帝之佐神,皇天后土对称,就是这一观念的体现。“皇皇帝天,皇皇后土”。天为阳,地为阴,帝又与后相对,于是后土成了女神。

  天皇殿、后土殿,最早的中原人的先祖之神灵,庙却只有一间,在关圣帝君庙两旁作陪衬,这是世俗化了的神灵出现的越迟,越有世俗功能,最早的天皇后土只能退其次位了。

  关圣大殿北侧有坐西向东的三间殿,红纸条书名:三代祠。(三代祠网上辞条)关圣大殿南边,有和三代祠对称的3间殿,因纸条破损,已看不清殿名,诚望方家追溯复原其名。三代祠之北,有至少五间房屋,红纸条书:道房。道房的背墙即龙王庙院的南墙。

  关圣大殿之后,是一排古树。

  回山脚下,现王母宫石窟寺文管所和回屋所在地,就是旧图中画出的上述三个并排院落,在正面近看和南北东三面俯视,都是鳞次栉比又参差差差的古建筑群,能感觉出祀主密集,文脉旺盛,古意苍苍,魅力无穷。

  请再次记下从北向南三院落:石窟院、龙王庙院、关帝庙院。

  山麓殿宇二十余座俱毁未修

  在关帝庙院门楼外上山道路东边,今天一天门之南位置,贴着较大的正方形的红字片,上书:山麓殿宇二十余座俱毁未修。

  通过这条信息,我们遗憾地得知,在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之前,这三座院落以北的山麓,即原甘肃省瑶池疗养院和今二天门至上坡的公路以北,曾有庙宇二十余座被毁,当时还未修复,这是回山全山108座庙的组成数字,应该特别记取。这二十余座庙宇到底是什么庙,不得而知。

  沿着三座院落门外的上山道路南进

  让我们沿着三座院落门外的上山道路南进,在现在一天门之内向南约10米处,即山势向东最突出部分之南,是一座高大的木质牌坊,红纸条上书:牌坊。旁有一黄纸条,写着:毁。清光绪七年已不存在的这座木质牌楼,从屋脊脊兽特征看,应该建于唐代,它是上山必进的第一道门户。它比重檐两层关圣大殿高出近一倍,至少有现代的四层楼高。排放为三门即三间,实际是4根巨木立起来的,成了中间宽两面略窄的三道门,每根巨木着地处,南北两面有两根人字形斜木支撑,工艺如此简单。牌坊为一层檐,中间的门上之檐高出两面之檐一层许,檐实际是在立着的巨木之上部,南北用两根木成倒人字形支撑起,前后檐的木檩和山墙上的木檩,如一个人张开双臂整个托起屋脊,再施椽,椽上施青瓦和脊兽。整座木牌坊如此简洁明快,干净利索,却气势超俗,不失厚重和丰满,古人的高超建筑技术让今日工匠望尘莫及,用立着的4根巨木,斜撑的16根短木,以卯榫连接,就支撑起了一座和今天钢筋水泥或石材建成的标志型大型牌楼体量相当、能经过今天的大型汽车、经过成千上万游人的经典木质高层建筑,品读它的画像时,可谓叹为观止。牌坊上题名、书法不得而知。

  进入牌坊,过了向东南突出的小山嘴,上山的一条路就分成了4条道路,第一条径直向南,沿汭河岸南抵纸坊湾村即今日瑶池村山根,第二条大体与今日上山的硬化公路路基吻合,以“之”形通达今日晓钟亭处再拐向西直达山顶。第三条与今日晓钟亭南麓垂直,是在极陡峭的山崖上开出的台阶,拾级而上可达今日晓钟亭之下20米处小平台上这里贴的红纸条书:一柏一座殿。经过该殿,再到达今日晓钟亭处。实际上,这条台阶式陡峻小道,就是古代回山的“天梯”,能感觉上此天梯令人胆战心惊。第4条路很短,是第3条路的分支,即从山根上十几步坡,坡北有面向东南的5间殿,红纸条书名:头道灵官殿。第3、第4条路都可在头道灵官殿下和旁边经过,从此处再向北上一段坡,就到了药王洞,位于今日一天门屋脊略高处,至今还有平台,但在山下是看不到的,这个平台,应是药王洞遗址。药王洞是座西北面东南的一孔箍窑,窑洞上方,有石刻牌匾的痕迹,窑洞里供着药王孙思邈。与洞门照应的是3大间殿,红纸条书名:献殿,献殿和药王洞面对面,献殿背墙之后,是一段凹凸形的女儿墙,也就是药王洞的东墙。药王洞的门楼是坐北略偏南的,第4条道路直通门楼,门楼和院内之北的一座房屋座向对称,房屋旁红纸条书名:道房。道房紧依山崖,药王洞院的北墙即北山崖崖面,西墙就是开凿了药王洞的西山崖崖面。药王洞院落大小适中,和谐紧凑,在如刀切的西北崖面下就依势落座,远看是镶嵌在山崖的小平台上,背山面水,藏风聚气。药王洞建筑群毁于上世纪60年代,该处天然的山嘴向东南延伸出50米左右,当时,汭河大桥重修,这个山嘴用炸药炸掉,为了用此处的岩石,岩石用于新建汭河大桥的桥墩,即今天的汭河桥桥墩。该山嘴连同药王洞被炸掉后,即成为今日的上山公路路基,路的北面,可看出人工凿出的大体取直的石崖剖面。

  出了药王洞门楼,可以沿着“天梯”走捷路,以最短的路程直上山顶,但须付出极大的气力,一般体质的人肯定气喘吁吁,登天梯之后大腿面疼痛数日。攀登完约200多个台阶呈75度的陡峭天梯,可到红纸条书名的“一柏一座殿”处,殿在今日晓钟亭下方100米处略向东南突出的小山嘴上,一棵柏树树干至树冠向北弯曲,是山嘴上常年招风所致?向北弯曲的树冠几乎罩严了殿,殿只有一间大,不知供着何方神灵?殿虽小,但在回山的第一层小山峁上,地势极为险要,上下都是陡崖。游人先登此处,向下可俯视泾汭风光,向北有斧劈出的悬崖,向上则可翘望一天门等建筑群的屋檐,寓意着路已走了一大半,最艰难的路虽已越过,

  但并非已到达王母圣地,还要再付出一半的气力,才不致百步差九步。在一柏一座殿下方北面的悬崖处,实际是和王母宫石窟寺阁楼垂直的突出山头,山头高出阁楼约200米以上、几乎是悬在空中的地方,红纸条书着:丹林,又有黄纸条书:毁。丹林是西王母神话中著名的王楼十二重的一重之名,即是林木花卉形成的天然仙境,也可实指为建筑物,此处的丹林是花木,还是建筑,在清末代已毁掉了,详情不可全知,遗憾之至。但至少证明古代这里曾经有丹林存在。

  沿着一柏一座殿,攀几十步陡坡可抵一天门,但我还是引领你回到山下,沿着第二条路重新上山。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