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泾川文艺 >> 正文内容

地方文史学者魏海峰新著《泾川金石录》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

2025年06月22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近日,地方文史学者魏海峰先生潜心研究之作《泾川金石录》由甘肃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是魏海峰凭借多年深耕地方文化与文博工作的深厚积淀,对泾川地区历代金石文物进行系统收集、整理、校订、考证与注解的金石学力作,为陇东乃至丝绸之路文明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新史料。

《泾川金石录》结构严谨,分为上编“历代泾川金石辑”与下编“王母宫·大云寺金石专辑”。全书44万字,共收录自商代延续至民国(含少量当代)的金石文物信息200余件(组)、400多篇(则),涵盖现存泾川馆藏与野外文物,亦收录了方志、民间文献所载但原件已佚的重要金石,其中大量的一手数据与信息均系首次面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书中对每件金石资料的处理尤为细致:主体录文力求呈现原碑繁体字风貌,同时配以简体字撰写的题解、作者简介及翔实注释与研究。除对录文中错字异文进行逐一校勘外,更对文物的规格形制、材质构成、保存状况、刊勒年代、历史背景、作者身份等关键信息进行了深入考证与阐释,并对前人相关论述作了大量、重要的补充与修正。

甘肃教育出版社发布的新书编辑荐语认为,《泾川金石录》系统梳理了古丝路要冲泾川(古泾州)自商周以来的金石遗存。该书非简单图录,而是“一部镌刻于金石之上的立体地方志。”书中涵盖碑文、铜器、砖瓦陶文等类别,记录了古代郡县沿革、职官制度、丝路文化交流、工艺演变及民众生活信仰,生动呈现了古代泾州风貌。作者按时代编排,严谨辨识文字、还原信息、注解异体字,在学术考证基础上注重揭示文物背后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关联,使本书兼具学术严谨性与可读性,能满足专业研究者和历史文化爱好者的需求。

该书由泾川县博物馆编,平凉文史学者张怀群、李世恩作序,书法家钱松君题写书名。张怀群先生认为,魏海峰的《泾川金石录》收集数量较前人实现了翻番,并借助其个人专业特长极大地提升了金石文献的辨识率和正确率,补齐、更新了一批地方史上的模糊和讹误信息,尤其在金石文献历史问题的研究上较前人有所突破。李世恩先生认为,魏海峰的《泾川金石录》对泾川来说有“集大成者”的首创之功,无论体例、句读、题解、注释等,都很规范、精准,其治学的艰辛刻苦、功底的扎实雄厚、视域的宏阔高迈在平凉年轻一代学人中堪称翘楚。

作者魏海峰系甘肃泾川人,长期工作于基层文化艺术界一线,其学术成果丰厚,主编《泾川完颜文萃》等地方文化书刊十余种,在《人民日报》《甘肃文博》等发表文章200余篇,主持或参与编撰《丝绸之路上的世界遗产·泾川文化遗产录》《泾川佛教瑰宝》《泾川馆藏文物精华》等多部专著。其书法、论文、摄影等作品亦屡获全国及省市奖项。同时身兼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俗学会、甘肃省书法家协会、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等多个文化组织成员,现任平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泾川县文联副主席等职,为海峡两岸西王母文化研究特聘专家。

《泾川金石录》的出版,兼顾学术深度与阅读亲和力的特质,既可为专业研究者提供扎实的史料基础与新颖视角,亦为普通历史文化爱好者打开了一扇亲近、理解陇东古代文明、丝绸之路文明的智慧之门。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