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泾川文艺 >> 正文内容

梦里槐花味更香

2025年09月26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没想到,槐花已悄然走上大城市人们的餐桌。4月15日,我到北京市展览路的一个菜市场,市场里一个泡沫箱里盛着还没有完全开放的槐花蕾苞儿,一个个大如刚生的黄豆芽儿,芽后是一个绿色的蒂儿,好像珍珠镶嵌了翡翠,十分好看,我惊奇地对妻子说“你看,槐花!”再细一看,箱子上有个牌儿,标着价,“15元/斤”。我说这有点贵吧,想不到谁把这槐花也送上了城里人的餐桌。妻子说“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近几年吃槐花火得很,最贵时一饭盒20多元呢,早已成了产业。"早知道这样,那我们泾河两岸的人不就发财了吗?我们的对话被卖菜的人听到了,便说“这花精贵着呢,蒸包子、包饺子、做麦饭,样样都好吃!”

呀!这时,我的眼前突然显现出了那槐花林海洋般的壮观景象。“不走,愣着干啥?”妻子的话把我拉回现实。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入夜我便进入了梦乡,怎么迷迷糊糊地回到泾川,一会儿在山坳里走,一会儿在山梁上跑,一会儿又在高坡上爬,还真说不清具体在哪儿。但是这沟里屲里、山上山下都是绿浪无边,花海如潮,那盛开的槐花远看像白色的波浪涌动着,近看一株株一串串像珍珠项链,蜜蜂在花蕊上嗡嗡叫着。扑鼻的蜜香味儿直沁心脾。我既惊喜又错愕,在树下钻来钻去,想采摘几把,但又够不着,好不容易找到了几株矮树,摘了一把,往兜里一装,但落空了,洒了一地。一会儿,怎么又在家里,包槐花饺子,面和软了,但妻子还不停地加水,我急忙制止……又一会儿,包子上桌子,味儿真香,但转眼包子又没了,我急得跺着脚喊“给我包子!”

这时妻子突然把我捣醒“睡好,胡叫乱喊啥呢!”我这才知道我在梦里回泾川摘槐花了,梦里那个槐花味儿还真香、真香!

惊醒后,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这时还真想起了2017年的那一段经历:那年,我们几个人编写泾川县志,下乡收集资料,当时临近“五一”,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坳刺槐花盛开。这刺槐的花开得迟,在泾川的盛花期大约在“五一”前后。记得当时南北二原、三河四川,遍地是槐花的蜜香味儿,路边时不时碰到放蜂人,那槐蜜黄澄澄,亮晶晶,透明细润,一看就馋人,真是太美了,我情不自禁地写了一篇《五月槐花遍地香》没想到这篇短文后来还得了奖,我笫一次收到500元的奖金。

从那时,我经常关注刺槐的事,这刺槐是北方绿化的主要树种,栽植的面儿极广,但是像泾川栽得这样多的地方还真不多。茜家沟就是一汪绿色,那个带头栽树的老劳模已离开我们多年了,但那绿色越来越浓。70年代那个带头植树的县委书记宋拴民也已去了另一个世界,但他号召并带头植的绿树到今日仍荫护着泾川人。

不信,你可以在泾川走一走,312国道罗汉洞坡的那一沟刺槐,绿色荡漾着,走进沟你就等于进了蜜罐,香甜的味儿在空气里弥漫!泾川县城的人清晨一开窗,吴家水泉沟、高峰寺山上的槐花香和着阳光就往你楼上钻,明光耀金,蜜香久远。那王母宫山直到王村,泾河两岸,到处是槐花,田家沟、十万洋槐沟、官山林场更不用说了,绿浪无边,景色醉人。70年代,有人伐树做椽、做檩条用,有的煤矿也用槐木做坑道支撑用,随着钢产量的剧增,建材的改变,近20年用槐木的人少了,这山林得到进一步休养生息,加上近年来的不断增植,已是漫山遍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也真是啊!泾川的先辈们几十年接续奋斗的绿色积淀早已成就了泾川“甘肃绿化第一县”的丰碑!这丰碑是辛劳与心血铸成的,这五月的槐花也是为他们开放并歌唱的吧!

我也常想,槐花早就有了,但吃槐花又是从啥时开始的呢?我记得我小时候曾打过刺槐树籽,那是我小学二年级时,趁老师去县里开会,爬上校园外的槐树,摘了一筐树籽,老师回来罚没了,用卖树籽的钱买了一个小皮球,那是我们村学的唯一体育器材。那时经常饿肚子,但没听说过吃槐花啊!

近些年人们开始吃槐花了。2018年,兰州我的侄媳带朋友来泾川玩,发现泾川到处是槐花,欣喜惹狂,我带她们去采摘了两大包,她们如获至宝,这时我才重视了吃槐花。现在这玩意儿越来越稀罕,对城里人来说简直是山之珍品啊!一斤几十元,听说不但好吃,还能治疗各种慢性病,真是宝物啊!那泾川那么多资源,组织采摘运到大城市里,不是发财了吗!但好像至今还没有人做,可惜!

我也常想,刺槐这种树十分像北方汉子,刚强坚毅,质地很硬,耐冻耐旱,生命力特别强,在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但它开花迟,长叶迟,从不张扬,就连开的花也朴朴素素,纯一色的白,所以不惹人注意,但慢慢人们才发现它的价值,才开始利用,酒香不怕巷子深,迟早这花会火起来的!

我已期待很久,泾川人,不,平凉人早点组织起来,把那绿色的天然食品送到北京、上海、深圳,以至海外,这和天水的麻辣烫比更绿色,更香浓,更味长!办一个“五一”槐花节会吸引不少游客!

【作者简介】:杨好学,原泾川一中高级教师,甘肃省中学特级教师,泾川一中校长。2013年退休后曾参与泾川县新版县志编写,为平凉市关工委“五老”宣讲团成员。枕山听水观沧海桑田,读书作文歌时代变迁。曾出版散文集《枕山听水》。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