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荐书堂>《泾川文化遗产录》 >> 正文内容

《泾川文化遗产录》附录:我们的泾川

2011年08月19日 来源:泾川文化遗产录 点击数:

  泾川因行政治所长期坐落在泾河川区而得名,属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是甘肃境内最古老的人类发祥地之一。早在史前时代,泾川就是强大的西王母古国的重要领地。几千年的沧桑巨变中,泾川作为历代政权的西陲重镇,先后更名为安定、临泾、泾州、保定等,折射出古城的美好愿望和风姿。在一幕幕辉煌与悲壮交替呼应的历史长歌中,泾川从五戎六狄到名郡大州,经过不断分合,最终融入祖国大家庭的怀抱,而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一、面积

  泾川县总面积1409.3平方公里,处于北纬35°11′—35°31′,东经107°15′—107°45′。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东西长57公里,南北宽36公里。东接宁县和陕西长武,南连灵台,西邻平凉、崇信,北靠镇原、西峰。整个面积就像一片硕茂的芭蕉叶,宁静地绽放在祖国版图的几何中心。

     二、人口

  泾川古代为多民族之地,夏商称獯鬻(xūn yù),西周称猃狁(xiǎn yǔn),西周后期和春秋初期称犬戎,东周时期属义渠戎国,东汉迁入部分羌族,唐代迁入部分党项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习俗从濡染至融合,最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聚居区。全县总人口35.1万人,主要以汉民族为主,回族有一千多人,此外,还有蒙古族、彝族等共7个民族的同胞,这些少数民族多为单位职工和县城居民。其中汉族占到总人口的99%以上,回民中少数在清代以前就已定居在这里,多数在清同治年以后迁入泾川,集中居住在城关镇合志沟、土窝子和太平乡的朱家湾、红崖湾、关家岭、阳洼山、老庄里、寨子洼、白家山、黄家庄、米家山等地。

  三、河流

  泾川境内有泾河、汭河、黑河、红河四条主要河流,它们是泾川大地的主动脉、母亲河,成为泾川文明、发展的摇篮。四条河流都具有黄土高原河流的典型特点,即流量小、河水浅、川道宽、比降大、河床曲、含沙多。

  泾河:发源于陇山东麓宁夏自治区泾源县老龙潭,全长451公里,流经宁、甘、陕三省(区),最后在陕西高陵县汇入渭河。泾河自王村镇墩台村入泾川境,流经城关、县城、罗汉洞、泾明5个乡镇,于长庆桥入宁县境,在泾川境内全长58公里,年平均流量9.22立方米/秒,是县内最大的河流。泾河在中国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泾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衍生出诸多与泾河有关的文艺作品。唐代的时候,泾川就有唐太宗李世民敕封泾河龙并敕建有五龙庙,《西游记》中魏征梦斩泾河龙的情节和唐代传奇柳毅传书,“泾渭分明”的成语与此河有关。

  汭河:发源于陇山东麓华亭县马峡乡碾盘子村,自汭丰枣林子村入境,流经城关,在县城王母宫山下汇入泾河。汭河在县内全长18公里,年平均流量6.21立方米/秒。

  黑河:发源于陇山东麓华亭县上关乡,自太平乡七千关入境,流经高平,于响河子入陕西长武县境。黑河在县内长41公里,年平均流量2.81立方米/秒。

  红河:发源于宁夏固原县新集乡,由红河乡任家川入境,在龙王桥村架有著名的“龙王桥”,该村因此桥得名。最后流经罗汉洞,于漕头景家汇入泾河。红河在县内长26公里,年平均流量1.93立方米/秒。

  另外,发源于宁夏固原县的蒲河,在荔堡镇郑家岭入境,流经6个村庄入泾河。

  四、地形

  每个地方都有历史上留下来的地域识别,这种识别不同于行政划分,而主要在于自然山川和人文状况的区别,泾川亦然。就地貌而言,泾川分为破碎塬区、沟壑区、河谷川区。其中破碎塬区包括南塬、北塬、中塬、荔堡塬4个主要塬面,河谷川区包括泾河川、汭河川、黑河川、红河川4个川区,而沟壑区则布满塬区和川区。

  山区

  泾川境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山脉,所谓“山区”是指沟壑区,为塬面到河川的过渡地带。这种地貌梁峁起伏、沟壑纵横、谷深坡陡、土质黏硬、土壤瘠薄、水土流失、耕作不便,全县3公里以上的沟壑2480条,沟内有长流水的125条,流域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以上的32条,面积达到934.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3.4%。沟壑间因各种侵蚀形成了长梁、凹坡、圆峁、塔丘、山弯、涧地、陡壁、悬崖、黄土墙、黄土柱等特异的景观,是产生洪水、泥沙的主要地带。

  塬区

  县境内4个主要塬面总面积34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3.6%。南塬、北塬面积大,荔堡塬独立完整,中塬窄小。总体而言,以3°—7°的坡度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这些塬区地势平坦,土质深厚,土壤良好,耕作方便,是全县重要的产粮区域。

  南塬:包括窑店、飞云、高平、太平4个乡镇,东接陕西长武,西连张老寺农场,南邻黑河,北濒泾河,东西长约31公里,面积118.5平方公里,占四塬总面积的34.3%。是我县主要产粮区之一。

  北塬:包括党原、玉都、丰台3个乡镇,东临红河,西接平凉,南濒泾河,北连镇原。东西长约30公里,面积150.6平方公里,占四塬总面积的43.7%,是四塬当中的第一大塬。也是我县主要产粮区之一。

  荔堡塬:包括荔堡一个镇,东接宁县,西邻红河,南濒泾河,北连镇原、西峰。东西长约19公里,面积60.1平方公里,占四塬面积的17.4%。

  中塬:包括王村和城关的部分村组,东接泾川县城,西连崇信县柏树乡,南邻汭河,北濒泾河。东西长约13.5公里,面积15.8平方公里,占四塬面积的4.6%,是四塬当中最小的塬。中塬为崇信黄土寺塬的东段,东端即为著名的泾川县地理标志性风景区——回山,亦即王母宫山,山上因自西汉时建有全国最早的西王母祖庙而闻名海内外。

  川区

  县内的河谷川区分布在泾、汭、黑、红四条河畔的平坦地带,面积137.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9.4%,泾、汭两川河滩广阔、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方便、耕作便利,为县内农业的“刮金板”。黑、红两川河滩狭窄,土质黏硬,灌溉不便,自然条件较差。各川两侧为介于河滩与丘陵之间、高几米至百十米的黄土阶地,因被流水切割,形成小片坪(台)地。这样的坪(台)地在泾、汭河川北岸多于南岸,在黑红河川南岸多于北岸。

  泾河川:包括王村和城关的部分村组及罗汉洞、泾明,东西长度59.6公里,川道最宽处2100米,最窄350米,平均宽度1400米。是四条川中最大的川。

  汭河川:包括汭丰、城关的部分村组,东西长度18公里,川道最宽处1300米,最窄400米,平均宽度1000米。是四条川中长度最短的川。

  黑河川:包括太平、高平的部分村组,东西长度23公里,川道最宽处750米,最窄150米,平均460米。是四条川中最窄的川。

  红河川:包括红河和罗汉洞的部分村组,东西长度23公里,川道最宽处800米,最窄处160米,平均550米。

  五、海拔

  全县平均海拔在950—1406米之间。山、川区海拔932—1110米,其中县城海拔为960米左右,为适宜人类生活的宜居环境。南塬海拔1227—1425米,全县海拔最高的地方在太平乡境内,海拔最低的地方在高平镇茜家沟。由于海拔相差大,茜家沟的小麦收割时间要比北塬的小麦收割时间早1个月左右。北塬海拔1291—1407米,其气候、土壤条件不及南塬。荔堡塬海拔1232—1297米,气候、土壤条件近似北塬。中塬海拔1242—1357米,相对其他塬而言,中塬气候、土壤条件相对较差。

  六、气候

  泾川发现了1.5亿年以前的蕨类植物化石和2000多年前的象牙化石等热带动植物的化石,证明泾川很久以前是热带、亚热带气候,历经漫长的岁月变迁后成为今日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泾川地处内陆,属陇东半湿润区,四季分明,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四季中,冬季长,夏季短,春秋季适中。全年平均气温10℃,年较差27.2℃。总体而言,气温东南部高于西北部,川区高于塬区。年日照2274小时,降雨555毫米,蒸发量1339.6毫米,相对湿度69%,气压899.7毫巴,无霜期174天,常年多东北风。自然灾害多与气候有关,比如干旱、洪涝、冰雹、风雷等,其中以干旱为主,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县。

  七、生态

  秦汉时,泾川一带“以谷量牛马”,唐代时这里马牧业发达,占到全国产量的76%,宋代时,“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这些历史记载真实地折射出泾川具有广阔的牧地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经过科学检测,泾川有6个类型的土壤,塬区主要为黑垆土,塬边主要为黄绵土,川区主要为淤育土,川区阶地上主要为潮土,坡地上主要为红土,荒地土壤多为灰褐土。泾川人发扬夸父追日的精神,用自己的汗水和生命在这片热土上描绘出绚烂夺目的美丽新泾川,森林覆盖率由原来不足1%达到今天的37.13%。境内生态和谐,被誉为“黄土高原上升起的绿色明珠”。

  八、物产

  泾川历来盛产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糜子及豆类等粮食作物,胡麻、蓖麻、荏等油料作物,大白菜、黄花、草滩辣子、汭河川芹菜等蔬菜作物,杏、苹果、脆瓜、西瓜、齐梨、兰家山梅李子、丈八寺柿子等水果作物以及花卉、饲草等经济作物。近20年来,果树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的支柱产业。由于泾川土壤富含“钾”元素,因而成为国内苹果的最佳适生区。南北二塬以飞云、丰台等乡镇为重点的果树经济带产出量高,质量上乘,是“平凉金果”的重要产区,也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手段之一。以党原为代表的养鸡业、养猪业先后崛起,带动了全县养殖业的壮大。目前已在北塬玉都镇贾洼村探明日最高产量36方的石油自喷井一口,泾川境内远景石油资源达到5000万吨。南塬高平镇——灵台独店乡煤炭资源区储量20.8亿吨,开发前景广阔。位于县城东7.5公里何家坪村的温泉日出水1920立方米,水温37℃至38℃,水质优良,富含氟粒子,为重碳酸钠型医用矿泉水。

  九、区划

  目前泾川县辖1个街道、6个镇、8个乡、1个开发区。

  街道办:是县委、县政府的派出机构,主要服务城区居民。辖区总面积6.67平方公里,共有居民2.5万人。城区周围人口2.6万人(户籍属城关镇),流动人口1万多人。县城、城关人口共6万多人。

  城关镇:县城所在地,解放前称安定镇。是全县人口最稠密的镇,曾以制作泾川风味小吃罐罐蒸馍、豆腐脑、火烧子、盛产梅李子和种植蔬菜而著称。境内有王母宫石窟、南石窟等名胜古迹。全镇总面积84.24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92个村民小组,2.6万人。

  王村镇:位于泾川西部,以姓氏而得名。解放前去台人员较多,知名的有国民党中常委田昆山、“立法委员”朱贯三、“考试委员”李世勋等。关内最大的完颜住区在该镇。全镇总面积108平方公里,有18个行政村101个村民小组,2.7万人。

  党原乡:位于北塬西部,以北魏时期当原古城谐音而得名。当地手工生产业较为发达,脊兽等民用建材、手工挂面、土法酿造的黄酒等为人称道。近20年来崛起的养猪产业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带头人王德良被推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全乡总面积131.89平方公里,有23个村165个村民小组,3.7万人,是全县第一人口大乡。

  玉都镇:位于北塬中部,以玉都庙而得名。该镇太阳墩村一带约在东汉至北周期间曾建有乌氏县,泾川历史上唯一的皇族张轨家族祖籍于此。改革开放后,该镇官村、下坳两村有200多户农民生产豆腐,独占县城和北塬市场。全镇总面积68平方公里,辖1个街道办事处,16个行政村129个村民小组,2.8万人。

  丰台乡:位于北塬东部,因古时有祀丰神之丰台墩而得名。境内湫池在唐代水域曾达数百亩,李商隐《安定城楼》诗中的“汀州”即指湫池。该乡曾以建筑产业成为全县乡镇企业的领头军,近10多年来,苹果产业又成为农民增收的主产业。全乡总面积87.1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103个村民小组,2.7万人。

  红河乡:位于红河川,因河而得名。全乡总面积49.8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50个村民小组,0.9万人。

  荔堡镇:位于泾川东北部,以古堡寨而得名,荔有荔姓、荔树之说。三面被泾、红、蒲河围绕,形成独立的塬面。个体经济发达,屠宰业、铁皮加工及相关的贩运业先后成为支撑该镇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全镇总面积123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136个村民小组,3.4万人。

  泾明乡:位于泾川东端,因泾明(有泾川一盏明灯之意)农业社而得名。境内牛角沟以发现智人头盖骨而闻名,长武城为著名城堡遗址,历史上曾有白马寺、太山寺、启明寺等佛家寺院。全乡总面积 64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71个村民小组,1.4万人。

  罗汉洞乡:位于县城东部,以罗汉洞石窟而得名。境内石窟绵延数里,是百里石窟长廊重要的组成区域。该乡吕姓为泾川历史上的望族,被旧志称为望族之首。丈八寺柿子远近闻名,每至秋天,阳山上的丈八寺村红彤彤一片,蔚为壮观。全乡总面积75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81个村民小组, 1.7万人。

  汭丰乡:位于县城西部的汭河川,因20世纪30年代建汭丰渠,取“汭水丰田”之意,乡以渠名。红25军政委吴焕先牺牲后葬于该乡宝盒子山下。全乡总面积62.8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41个村民小组,1万人。

  窑店镇:是甘肃和泾川赴陕西的东大门,因旧时店栈多为土窑而得名。全县果业大镇。全镇总面积94.5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82个村民小组,1.8万人。

  飞云乡:位于南塬东部,因古时有飞云观而得名。唐代名将敬德曾在该乡监修的东高寺为陇上著名寺院之一,寺内有唐代栽植的柏树一棵,“古柏垂青”被誉为泾川八景之一,文化大革命时寺院与古柏一并被毁。全县果业大乡。全乡总面积72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84个村民小组,1.9万人。

  高平镇:位于南塬中部,古名高家坳、高镇,因历史名人高公姓氏得名。历来为南塬重要的商贸区,高平集市是泾川县最早的万人集市之一。全镇总面积227.6平方公里,辖区共有29个行政村213个村民小组,3.6万人。是全县面积、果业、商贸第一大镇。

  太平乡:位于南塬西部,以古泾州城之关隘太平关得名,该乡三星村大岭上有60万年前人类生存的遗迹,是甘肃省发现的最早的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全乡总面积151.3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92个村民小组,1.6万人。

  温泉经济开发区:位于县城东,是以非公有制经济园区为建设目标的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完备,已有数十户企业入驻。开发区总面积19.7平方公里,辖3个行政村24个村民小组,0.8万人。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