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古今之缘 >> 正文内容

荔堡之堡

2024年12月16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荔堡镇庙李村堡子洼城堡

我的家乡泾川县荔堡镇位于泾川、镇原、宁县三县交界处,有“三县两市”交会的形胜,因明嘉靖年间筑有荔家堡而得名,以“堡”而建镇,以“堡”而闻名,由堡而至地名,这在大西北是比较常见的。在民族矛盾尖锐,战乱频仍的西北地区,堡子为守护乡村安宁,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留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迹。

在古代,城市有城墙和护城河保护,而城以外的镇子和村落却没有相应的防御设施,完全裸露在旷野,面对战乱和匪患,往往不堪一击,成为待宰的羔羊,特别是面对游牧民族骑兵的烧杀抢掠时,村民无以自保。“堡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堡子主要有军堡和村堡两种,最早的记载见于宋代范仲淹《奏陕西河北划一利害事》:“缘边弓箭手逐一两指挥,各筑堡子居住。”“堡子”先是边境地区与少数民族对垒时的军事建筑,后来发展成为民间防御设施,以至于西北地区几乎村村都有这样的特殊建筑。

荔家堡在泾州东北方向。据《明史》记载,泾州是管辖几个县的行政机构,归陕西承宣布政司平凉府管辖,军事防区由陕西都指挥使司平凉卫负责,主要防范故元势力。明嘉靖年间,蒙古骑兵驻牧河套,频繁侵扰陕西、山西等地,一度占据庆阳府和庄浪等地,成为明帝国北部边防大患,故在陕西布政司管辖区域内筑了大量堡子用以阻止蒙古骑兵侵袭,明代泾州荔家堡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筑成的,是名符其实的军事堡垒,后来以堡为中心,人口逐渐聚集,形成了集市,成为现荔堡镇最早的雏形。

荔堡镇现存有村堡的是崖窑村、庙李村和袁口村,这里的“堡子”是用土墙围起来的堡寨,一般都建在深山沟边,用黄土夹谷子秆夯成2-3米厚,6-10米高的墙,筑成四面或三面(一面是深沟)的小城堡,堡子上设有瞭望孔,用于随时观察外情况。据当地老人说,堡子是当时为躲避清未匪乱和民国李宗仁兵乱而修建的,在祸乱来临之时,村民备足粮食带上家产,躲在堡子里或者躲在堡子后面的深沟里,流兵劫掠之时,见堡子难以攻取,抢不到财畜,自会知趣离开,村民自然也就躲开了被劫之灾。

荔堡镇崖窑村城堡

军堡一般由政府出资主导修建,选择军事要害之地,而且要具备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农耕业发达,居民较多等条件,军堡建成后通常集行政、商业、驿站、地方驻军等功能于一身,荔家堡就是此类军堡,初建用于防范蒙古骑兵入侵,由于是军事要地,又处于三县两市交会之处,人口众多,交通便利,商贾云集,逐渐形成了较大的知名集镇。可见军堡不但保障了一方的安全,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村堡是由村中有威望的人组织村民义务修建的,选择在视野开阔,相对荒芜且地形险要的地方修筑。依地势修建,浑然天成,设计精妙,易守难攻。来敌劫掠时躲避,敌退后又回归村落耕作生息。崖窑村、庙李村和袁口村的堡子就是典型的村堡,是近代以来人们为了躲避清未匪患和流兵而修建的。

荔堡镇袁口村叶家城堡

查阅历史资料和地方志后发现,堡子作为大西北常见的历史文化遗迹,对古代西北乡村社会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比遍布西北的古城名山、寺院道观等人文景观发挥着更为基础而重大的作用。不论是军堡还是村堡抑或是民堡,都起到了保障安全,延续生命的作用。堡子直接参与了大西北风云际会的历史演变,是研究西北历史变迁的重要线索。

在战乱不断的西北,堡子对普通民众的影响是深入血脉的,堡子的兴衰史在一定程度就是乡村社会的兴衰史。没有堡子就没有乡村的生命传承和文化传承。黄土夯成的堡子与黄土地浑然一体,就像未日来临时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救世主,将它的子民置于另一空间,庇护着乡村的繁衍生息。

儿时常和玩伴在堡子边玩耍,晨晖和夕阳中城墙古朴的身影成为童年一道最壮美的风景。如今,那略显神秘的堡子、那厚重的城墙仿佛在诉说着千年沧桑的历史。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