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泾川文艺 >> 正文内容

杨婷:黄河悠悠,忆泾州

2024年09月26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秋中的金城,谢了青红,逃了芳菲。散尽了,季夏时节滞留的最后一丝温热。不变的只是黄河涛涛,水泽澎湃。眺望这一江秋水,裹挟着浓浓的乡愁涌向魂牵梦萦的远方……

王之涣有诗云:“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置身于河岸边独自漫步,晚风习习吹动思绪,穿过重岩叠嶂的山峦,也许就能抵达我朝思暮想的泾州吧。于是,我登上最高处的那一方空地,朝着东面的高山极目望去。远些,再远些……直到隐隐约约,似有若无,方肯罢休。

失落之余,遂想起,那座名为泾州的小城。泾州,是泾川的古称,因泾水流经而得名。《山海经·西山经》曰:“又西五十五里,曰泾谷之山,泾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渭。”泾水一路向东南流去,便只剩下这块宝地。一条河,硬是把这座小城分出了南北。倘若在冬天,南面山上的积雪还斑驳可见,北面的泥土却已经全然裸露在了阳光下。于是便形成了一处别样的风光。只是谁也不曾细想,这一南一北竟然相距不过五公里。顺着泾水一路向东走去,可以直达县城。试想:一座城,集水之灵秀、聚山之雄奇,人如画中游,该是多么惬意!

穿过泾河大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耸的王母宫山。山上多是四季常青的松柏,远远望去,宛如一块从天际坠落的美玉。这几日天气转凉,正是爬山难得的好时节。约友三五人,闲谈生活,缓步前行。走过长长的天梯,踏着木质的台阶,携一路风尘上山去。

半山腰处有一株巨大的十方树,树上挂满了数不尽的红绳。有求姻缘的,也有保平安的。这些红绳随风飘扬,宛如一朵盛开的红花,承载了许多美好的祈盼。

越过一天门,二天门,再步行几分钟,就可以看见西王母大殿了。红漆雕花的柱子,蓝色的琉璃瓦。匾额上刻着“西王母大殿”,整体呈现传统式建筑风格。殿内青烟袅袅,香雾缭绕。来自四方的信众跪拜并且敬香,他们的脸上满是庄严与虔诚。每到此处,必会使人肃然起敬。下山的时候可走捷径,直通一家农家乐。点一壶美酒,几碟可口的小菜,与好友欢饮,觥筹交错间畅谈未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作为丝路要塞的泾州,自古就有“西出长安第一重镇”之称。经济往来的同时,也保留了独有的地域文化。这里有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的后裔,千年之久,他们依旧完整地沿用着古老的“完颜”姓氏。我曾见他们大口地喝酒,大口地吃肉。那豪情,一点也不逊色于他们的先祖。而今,他们开发出了完颜特色旅游景区。长长的女真族史卷、蒙古包、完颜洪烈墓以及诱人的特色小吃。步入其中,仿佛再次领略到了那个豪放的民族。

来泾州是一定要吃火烧子的。如果到这儿没吃到,那么你的出行就会留下遗憾。要知道,它的珍贵就在于“仅此一处,别家绝无”。

火烧子做法也是大有讲究的。首先,将上等的麦面兑水和好,每斤面加猪油约二两,经历一番拍打锤炼之后揪成面剂子,继而擀圆。然后擦上猪油,撒上葱花、调料。最后小心地包好、压扁,放入油温适中的热锅中,约半小时即成。

刚做好的火烧子,外酥里嫩,香气扑鼻。咬一口,油而不腻,令人大饱口福。不过,火烧子是高热量食物,吃多了胃里面会难受,食客须得注意这一点。想吃火烧子也只能是找一个行家与你同去,现如今,这个美食越来越少,以至于当地人有的也不知道它的具体位置。

夜晚,穿过回中广场,绕过熙熙攘攘的人流,闻着一路香味走进美罗城小吃街。一列列大排档整齐地摆放在两边。老板大多是本地人,不管你买不买,他们都会与你相视一笑,双方似乎早已在心上建立了某种默契。点上心心念念的烤串,再喝一碗灰豆汤。看着漫天里眨眼的星星,夜色多温柔。

灯火微澜,远处的汽车声渐次划过,隐匿于萧瑟的秋风中,霓虹也跌进了暗夜的疏影里。我蓦地一顾首,却发现早已远离泾州七百余里。

作者简介:杨婷,女,甘肃泾川人,诗词文学爱好者。偶有作品发表网络。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