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泾州情缘
说起李商隐,大家都耳熟能详。他是我国晚唐时期一位伟大杰出的诗人,他的咏史诗成就很高,风格却不同于前人那些托古述怀的诗篇,而是着眼于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陈政事、讥评时世并加以自我发挥,使咏史成为政治诗的一种特殊形式。他的无题诗更是独具风格,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意境要眇,情思宛转,辞藻精丽,声调和美且能疏密相间,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今天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首李商隐与泾川有关的诗,并为大家揭开隐藏在诗背后不大为人熟知的故事。全诗内容如下:
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安定(治今甘肃泾川县北),即唐代泾州治所。公元835年(唐大和九年),王茂元拜泾原节度使。公元838年(唐开成三年),李商隐考中进士以后,参加吏部博学宏词科考试时,不幸落选,失意地回到泾州。正是春风浩荡、杨柳婆娑的季节,诗人登上泾州安定城楼,纵目远眺,想到朝政混乱,权臣横行,有理想和才干的年经人抱负无从施展,心里不禁生起了哀国忧民的无限感慨,写下这首《安定城楼》遣怀。全诗语言含蓄犀利,痛快沉着,用典工丽典雅,极富神韵。颈联两句写平生抱负,笔力遒劲,境界阔大,意味深长,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
登高远眺这类题材,在古代诗篇中是比较常见的。登高远眺可以让人游目骋怀,引人苍茫百感。由于诗人视野辽阔,气势高昂,这类题材的诗作往往能够达到一种非常雄浑的境界。如果细分,风格特点却又各不相同。如杜甫的《登楼》、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咸阳城西楼万眺》等。李商隐的这首《安定城楼》却无疑是别具一格的登临远眺的佳作。
首二句写登上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远处绿杨树边的洲渚尽收眼底。《太平广记》记载“泾州城东有“美女湫”广袤数里”,汀洲应该指的就是这个地方。登最高之楼,极目远眺,既有高瞻远瞩,气象万千的感受,亦不乏百感交集,忧虑丛生之慨。
李商隐与泾州的结缘,据说与一个叫韩瞻的人有关,这个人既是李商隐的知己,也是王茂元的大女婿。那一年,李商隐的恩师令狐楚去世,他参与料理完后事回到长安,形单影只之时与韩瞻重逢。后来通过韩瞻的引荐,李商隐很快收到了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邀请,希望他去泾州做幕僚。进士及第后的种种不顺,促使李商隐很快就作出了决定,答应王茂元的邀请,来到离长安五百里的泾州,在王茂元幕府作幕僚,担任文字工作。
王茂元对李商隐才华的欣赏,丝毫不亚于当年的令狐楚。于是,就有了让自家千金隔帘相看的一幕情景。有了“准岳丈”的赏识,还有韩瞻这个“连襟”牵线,加之一个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一个是待字闺中的大家闺秀,很快,李商隐就与王茂元的女儿开始了一段浪漫的爱情。
李商隐曾作《无题》诗一首:“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很有可能就是对这一爱情故事的记述。这是他写给挚爱的妻子的一首情歌。
三、四句诗人未采用开门见山的直说方式,而是通过历史上两个不得志的文人的不幸遭遇来借喻自己。贾生指前汉的贾谊,王粲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登楼赋》的作者。贾谊献策之日,王粲作赋之年,都与作者一般年轻。贾谊上《治安策》,不为汉文帝所采纳,因《治安策》开头有“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之语,故谓“虚垂涕”;作者应博学宏词科试而名落孙山,其心境与贾谊上书未售,同样萦纡抑郁。王粲青年时代就因避乱而奔走四方,并曾依附过刘表,也是个怀才未展的人物。李商隐落第远游之际,远赴泾州,入王茂元幕,与两位古人的相似之处,都属寄人篱下,从而与两位古人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用两位古人事,比拟自己当前的处境和心情,十分贴切。
李商隐作为王茂元的女婿,在唐代官场斗争中,仕途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甚至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境地,他的一生都寄人篱下,从来没有痛痛快快,扬眉吐气过。也难怪他会发出“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这样的感慨。但从李商隐许多诗文中却可以看出,他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妻子,并未后悔当初的选择。也许,在李商隐的人生记忆中,正是泾州的这段日子,给他留下了短暂而美好的记忆。
公元843年(唐会昌三年),李商隐的岳父王茂元在平叛时病故,这无疑让李商隐的仕途陷入更大的困境。公元847年(唐大中元年),李商隐接受了“李党”被贬官员郑亚的邀请,前往幕府任职。在四处奔波的生活中,唯一令他心有慰藉的恐怕只有与妻子深厚的感情了。李商隐多年游历在外,夫妻聚少离多,这位出身于富贵之家的千金小姐,多年来一直尽心操持家庭,支持丈夫,毫无怨言。
在桂林任职不到一年,郑亚再次被贬官,李商隐也随之又一次失去了工作。李商隐只好借水路北返长安。路过巴蜀时,恰逢连绵不休的大雨,行程被误,借居蜀地。深夜,聆听雨声,他提笔写下了《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彼时的李商隐将满腹的寂寞和思念统统寄托于这一首七言绝句中了。
五、六句抒露志趣和抱负。当诗人的忧愤情怀通过即景抒情和借历史人物以托喻自己的抒写以后,第三联的章法突然改变了,诗人用了直接、明朗的诗句抒发怀抱,从而深化了那种忧愤之情。作者的遭遇虽然困顿,可是他的凌云之志,未曾消减。江湖、扁舟乃使用春秋时代范蠡的典故。《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范蠡佐越王勾践,“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意谓:自己早有归隐江湖之志,但等回天撼地之日,旋乾转坤之时,头飘白发,身入扁舟。永忆江湖,即怀淡于名利之心。欲回天地,即抱建立功业之志。两者似相反,实相成。因为如果没有永忆江湖的志趣,便成为争名逐利的禄蠹巧宦,就不会有欲回天地的宏愿。在这里,这个“永”字下得很好,这个字,有力地表达作者毕生的抱负。这两句诗,既洒脱,又遒劲。清代查慎行《查初白十二种诗评》谓“王半山(安石)最赏此联,细味之,大有杜意”。从诗的表达形式着眼,锤字坚实,结响凝固,工力固颇近社诗。而更为关键的,这两句诗反映了封建社会里才志之士的积极向上思想,既怀着恬淡的心情,又有担当事业的志气,这与杜甫的胸襟怀抱,极为相似,因为王安石也从这两句诗中照到自己的影子,所以击节称赏。这一联说明,功成身退不仅是李商隐当时的思想,而且是他生平一贯的愿望。不过李商隐所向往的隐退,必须是在等到自己扭转了乾坤,澄清了当前国家的混乱局面以后,也就是等到唐王朝中兴之时,这才是白发苍苍的诗人功成身退之日。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在封建社会诗人的作品中是常见的,反映了“隐居”和“入世”矛盾,也反映了儒家思想和佛、道思想的矛盾。然而在类似作品中,像李商隐这样既富有高度概括力,又善于铸造出具体可感的形象的诗句却不多。
与妻子共剪西窗烛的愿望实现后,生活问题仍是李商隐最棘手的问题。
公元849年(唐大中三年)年底,李商隐因生计问题再赴武宁节度使卢宏正府为判官。他又一次离开了长安,谁知,此去徐州,却为李商隐留下了终身的遗憾。公元851年(唐大中五年),李商隐罢幕归京时,王氏已撒手人寰,短短一年多时间他与妻子竟成了生死永别。
痛失爱人,李商隐无限追悔,睹物思人,不禁引起物在人亡的感慨,写下了《房中曲》:“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愁到天池翻,相看不相识。”这首悼亡诗,不仅回忆了当年离家的情景,更抒发了归来已不见人的哀痛。
李商隐一生都想为妻子争得一份体面的生活,回忆起在泾州的新婚蜜月,李商隐深感愧对这位为自己无怨无悔付出的女子。多年仕途不顺,他未能给自己心爱的女人一分一毫,而他心爱的女人,一生都在流离与贫困中度过,仿佛春蚕一般。于是,就有了那首“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无题》诗。
李商隐或许在安慰自己,或许妻子所住的蓬莱仙山并不遥远,可以托青鸟去探看。青鸟正是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在如今甘肃泾川回山王母宫,就有两处青鸟使者的雕塑。
七、八句借庄子寓言表示自己敝履功名利禄,正告他人不要妄加猜测。这里诗人用了《庄子·秋水》篇的一个典故。故事是这样的:惠施在楚国做宰相。当庄子去看他时,他听信谣传,说庄子要抢夺他的相位;三天三夜,在国中大事搜索。结果最后庄子自动找上门来,对他讲了一个富有讽刺意味的寓言,说有一只鹓雏,也就是凤凰万里翱翔,一路歇宿,非得挑选清高的梧桐树不可,品格崇高。当它飞过猫头鹰所在的上空时,猫头鹰正好抓到一只腐臭的老鼠,怀疑鹓雏要来抢食,就冲着它发出“吓”的怒叫声。庄子用这个寓言表明:你的位置我一向不屑一顾,你切莫杞人忧天,自相惊扰。这两句诗,既阐明李商隐自己没有患得患失的私心杂念,胸次光明磊落,淡泊宁静,为上面“永忆江湖”句提供有力的论证;又表示对世间一切恶浊事物,睥睨蔑视,决不妥协容忍;还尖锐地批判那些捧住权位不放的禄蠹,对他们尽调侃奚落的能事。据近人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作者应博学宏词试被摈,是由于牛党的打击,诚如是,这时句诗乃是有的放矢的。结尾一联,诗人把朝廷的禄位比作腐臭的老鼠,用鹓雏,也就是以凤凰自比。这是诗人立身处世的极其鲜明、有力的表白,也是对当时排斥他的一些鬼蜮小人的当头棒喝。这一联既是他对才能的自负和抑郁的情怀的深化,也是他通过登临纵目而书写的崇高理想的小结。不过,这一联所包含的感情又和前面三联不同。不像第一联的壮阔、第二联的感伤和第三联的坚定,前三联都从自己的感慨和抱负方面作正面抒写。而这一联却陡然转为对反面现象的尖锐讽刺,在讽刺中又隐藏着嬉笑怒骂的情调。
李商隐以这个寓言故事结尾这首诗,真是太妙了。这是全篇愤慨的彻底爆发。诗人用自己的崇高襟怀和贪恋“腐鼠”的小人们卑鄙心理所作的泾渭分明的对比,狠狠地鞭挞了排斥自己的朋党势力,又使自己的理想得到升华,手法可谓高妙!
爱妻去世的七年后,李商隐病故。
一生的坎坷和无奈无所寄托,在他笔下凝结成一曲悲歌:“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无题》被后人命名为《锦瑟》,是李商隐极负盛名的一首诗,也是最难索解的一首诗。也许这就是他写给故去的妻子王氏的悼亡诗吧。
《安定城楼》这首诗,笔力健举,风骨清峻,结构严谨,语句灵活变化,特别在使用典故方面,非常成功。由于贾谊、王粲的身世遭遇与作者有相似之处,抓住相似的典型事例——贾生垂涕、王粲远游,比拟自己的忧时羁旅之感,若合符券,而使一位奋发有为又遭受压抑的少年志士形象跃然纸上。复次,作者的曲曲心事,本不可能用片言只字表达出来,现在借助庄子寓言,不但足以表露他不汲汲于荣利的猖介品质,又反映他睥睨一切的精神状态,还反击了政敌的恶意中伤,如此用典,既灵活,又确切,既含蓄,又锐利,充分发挥了典故的功能。
总的来说,这首诗诗风平易晓畅、寄意幽深,情感波澜起伏、层层深入。表达了青年诗人登楼极目、壮怀忧思的感情。吟诵这首诗,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登高望远、百感丛生的形象,看到了古永定郡的百尺城楼、柳外汀洲的苍茫春景,它们溶成了一幅意境既高又远,既深沉又飘逸的动人画图。
通过解读欣赏李商隐的这首诗,我们既感受了李商隐一生坎坷的仕途和凄美的爱情,同时又了解了泾川厚重的人文历史,为广大读者通过诗词了解泾川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泾川县太平镇大岭上旧石器遗址、泾明乡牛角沟古人类头盖骨化出土遗址、宫山晓钟、大云寺佛塔、灿烂的北魏石窟艺术……这些泾川的文化遗存,都等着远方的您来瞻仰和拜谒。
作者简介:刘睿,男,生于1965年,甘肃泾川人,诗词爱好者,文学爱好者。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