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文化论坛 >> 正文内容

共工氏部落后裔建立的商代共国(今泾川县)是共姓的起源地

2025年07月16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泾川县县城全景图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诗经》文献与考古实证,结合泾河流域商周遗址及方国文化研究,论证甘肃省泾川县为共工氏后裔所建方国“共国”的核心区域,并揭示共国作为共、恭、龚、洪等姓氏起源的历史脉络。论文从夏商周方国体系对比、炎帝世系失载、《诗经》记载的阮国与共国、泾川县及灵台县出土文物、地方祭祀传统、共国迁徙及姓氏分布等角度,系统梳理了共工氏部落的历史演变及其文化影响,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重要个案支撑。

陇山是地处宁夏和甘肃、陕西三省交汇处的三角地带的一座呈南北走向的山脉,长约240公里,是陕北黄土高原和陇西黄土高原的界山,也是渭河与泾河的分水岭。陇山以东为泾水水系,以西为渭水水系。泾河发源于陇山东南麓,自西北向东南流,全长约400公里,向来是古代民族交汇、杂居之地,地当古丝绸之路的要道,为关中西北门户,兵家之所必争,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有重要地位。

陇山东侧为周人兴起之地,周人曾居300多年的古豳地就在那里。在周人兴起的前后,那里还分布着阮、密、虞、芮、申、吕等方国,其中有共国(今泾川)、阮国(今泾川)、彭国(今庆阳)、密须国(今灵台)等有明确的记载。

一、夏商周诸侯部落方国的形成及数量对比

夏商周三代政治体制差异显著,方国数量与形态随之演变。夏朝以松散联盟为主,依托青铜技术维系“天下共主”地位,方国数量较少且多分布于中原周边。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内服为商族直接控制区,外服为臣属方国,甲骨文记载商末方国达数百个,如羌方、马方、共国等,其中泾河流域的阮国、共国属商西北重要诸侯。据记载,周初分封七十一国,以后仍陆续有所分封,后增至数百,原商属方国或被吞并(如共国迁至河南辉县),或融入周文化体系。

当然,不同的典籍记载的数量不同。《左传》记载,禹在涂山会见了万国诸侯,大国献玉,小邦献帛。商朝成汤接受天命,当时存活的诸侯国还有三千余个。周武王在孟津阅兵的时候,还有一千八百个诸侯国。到周平王东迁之初,仍然有一千二百个诸侯国。到了春秋末年鲁哀公西巡猎获麒麟时,经过二百四十二年,诸侯国家相互吞并,能在《春秋•经》、《左传》中看到的,大约有一百多个国家。许多方国,因为战争或者被兼并等事件,方国消失的同时,以国为姓,产生了许多姓氏。

二、共工氏部落在典籍中的记载及泾川遗留的历史印痕

共国的得名,或与共工氏有关。共工,又名共工氏、康回、孔壬,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炎帝的后裔,火神祝融之子。在早期的文献中,共工是尧的臣子,之后演变为古帝王、部落首领,后再转变为神话中怒撞不周山、破坏天体秩序的天神。共工所处的时代,往前可追溯至高辛氏、颛顼、黄帝、炎帝等时期,往后则流传至舜、禹时期。但远古时期的历史与神话相互掺杂,各类史书记载也是相互矛盾,所以其真实性我们这里不做过多讨论。据史籍《元和姓纂》、《尚书》等的记载,共工是上古炎帝的后裔,在黄帝时期世袭为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职,被人们尊为水神。史书中描述:“共工,人面,蛇身,朱发……”,后与颛顼争帝位不成,而“怒触不周山”,使得“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古代神话中,共工为水神,实则是水官共工。《山海经·海内经》言“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声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与江水,生共工。”炎帝部族世系(炎帝—炎居—祝融—共工—后土)在早期文献中记载模糊,尤其是共工氏与后土氏的关联多存于神话碎片中。《山海经》《左传》等提及共工氏为炎帝后裔,曾与颛顼争帝,其部落以治水与农耕技术著称,但具体世系与地缘政治关系因文献散佚而失载。《尚书·舜典》载:“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此处的“流”为放逐,与“放”“窜”等同义,目的地是氏族、部落和国家之外的地区,包含有惩罚的意味。也就是说,舜帝时代,共工氏部落落脚地是幽都,又称幽州、幽陵。幽陵在尧舜时期被视为北方边界,舜分冀州东北置幽州,颛顼时代称“幽陵”,用于流放共工等。据唐李泰《括地志》及清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说,今北京密云东北燕乐庄有古龚城,即共工流放之处。

泾川地区的神话遗存(如夸父峰)及商周共国考古发现,为重构共工氏部落迁徙与分化提供了线索。推测约公元前1200年,因为商王武丁北征,共工氏部落或者其分支随同征战定居泾川,以“共”为国名,成为后世共姓的源头。

泾川县-中华西王母祖祠(北侧为三皇殿)

清代《共成善果》图册记载,西汉元丰元年(前110年)泾川王母宫初建时即设三皇殿、五帝殿,其中炎帝位列祭祀核心。此祭祀传统延续至明清,表明泾川地域文化对炎帝世系的追溯与共工氏部落记忆的深度融合。王母宫作为多元信仰载体,兼具道教圣地与古国历史象征的双重属性,为共国文化传承提供了宗教维度支撑。

《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日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有鸟焉,其状如夸父”,可以推断,夸父的形象是鸟的装扮,夸父族是来自东方或南方崇拜鸟的部族。“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这段话表明夸父与蚩尤同属东方九黎族群。“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后土是祝融后人,那么夸父也是祝融和共工氏的后代。

泾川县夸父峰

泾川县城东的“夸父峰”(又名振履堆),相传为夸父逐日弃履所化,其传说与共工氏部落的迁徙史相呼应。夸父作为炎帝系神话人物、共工氏的后代,其地缘符号的留存,暗示泾河流域曾是炎帝—共工氏部落联盟的活动范围,进一步强化共国与上古部落的文化关联。

三、《诗经》记载共工后裔建立的商代共国位于甘肃泾川

商末时代有甘肃省泾川县建有诸侯方国共国。大周开国史诗《诗经·皇矣》载:“密人不恭,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爱整其旅,以按徂旅。”《诗・大雅・皇矣》这首诗描写的史实是:周文王晚年做了一系列伐商的战略准备,周围许多封国被他或攻灭或收并,唯有西北边的密须国不服,密须国在今甘肃灵台县。伐密的大意是,密须国人违抗大国的命令,带兵去打阮国(今甘肃泾川东北),打到共国(今泾川县城北水泉寺)的地方,周文王立刻大发威力,恼将起来,便带兵去阻住密须国的兵队,不久灭了密须国。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阮氏,商之诸族,国在岐、渭之间,周文王侵阮徂共,见于《诗》。子孙以国为氏,后汉有巴吾令阮敦。阮氏惟盛于晋、宋。”又云:“共氏,亦作恭,商末侯国。文王侵阮徂共。其子孙以国为氏……”,也就是说,周文王灭了密须国,同时兼并了阮国、共国,阮国子民以国为姓,产生了阮姓;共国子民以国为姓产生了共姓,又作恭姓。多年后,共姓为了避仇,部分正在“共”字上加一度“龙”字,成了龚姓。《通志·氏族略》记载:“洪氏,本共氏,因避仇改为洪。豫章弘氏,因避宋朝讳,亦改为洪。”。由此,从甘肃省泾川县的共国,产生了共姓,分化出恭姓、龚姓、洪姓。这一过程印证了“以国为氏”的周代姓氏制度,且与商末周初泾河流域的政治格局变动直接相关。阮、共二国的存在,亦反映商王朝对西北边疆的间接控制及周人东进战略。

商代的阮国、共国比邻居于今天的甘肃省泾川县,与密须国交界,其境内有古遗址“共池”,是早期先周古共人遗迹。“共”的地望,古今无异议,宋朱熹、清顾祖禹和朱右曾皆认为在今泾川“共池”附近。西周晚期《多友鼎》铭文提到“龚”,前后还涉及京师、筍、桼等地点,均在泾河上游。西安相家巷出土秦封泥有“西共丞印”,周伟州先生认为:“封泥之“西共”,当指今甘肃泾川之共地,秦时属北地郡;丞为县令之佐官”。

约公元前1046年,武王克商后,封同姓诸侯,建立周朝的诸侯方国密国、阮国、共国。

但我们熟知的西周共国却坐落在河南辉县市,夹于卫国与郑国之间,境内有共山,系太行山东麓支脉。《水经注》载:“共伯既归帝政,逍遥于共山之上。山在国北,所谓共北山也。”共山在共国以北,也叫共北山,今有共城遗址。此共国(河南辉县市)当为周初所封,与商代共国(甘肃泾川县)或为承续关系。

周初共国被迁至河南辉县,称“共伯国”,西周晚期共伯和(共国国君)摄政,开创“共和行政”(前841年),为中国历史确切纪年之始。辉县共城遗址及青铜器铭文证实此段历史,共国迁徙体现周王室对旧商势力的分化与控制策略,亦使共姓族群扩散至中原。

四、泾川及周边商周文物可以实证共国历史

甘肃省泾川县隔壁的灵台县出土的商周青铜鼎铭文显示“共”字形族徽,与共工氏图腾高度吻合,佐证共国为共工氏后裔所建。“共”的甲骨文为“双手捧器”之象形,来源于上古祭祀,意为“奉礼供拜”。因捧器之象为双手左右平衡持重,缺一不可,故“共”有“共同、联合”之义。《诗经·商颂·长发》:“受小共大共,为下国骏厖(páng)。”“共”有“敬”之意,故衍生出“恭”字。后加“人”为“供”,为“供奉”替代“共”,“共”的本义消失。1972年,甘肃灵台百里公社古城大队洞山生产队(今百里镇洞山村)清理了一座西周早期墓,编号72.L.B.D.M1。墓主男性,仰身直肢。出土铜器:尊1、鼎1、戈2。

鼎是圜腹柱足的大鼎,商末周初很典型,铭文作“

”,上字象双手捧一物,作田字格加四点形,下面是“壬”。学者或释“共工”,可商。

甘肃省灵台县出土的洞山大鼎

泾川出土30余件商周青铜器,纹饰风格兼具中原与西北特色,反映共国在商周文化交流中的枢纽地位。

泾川县现有商周遗址21处,博物馆藏有商代至西周青铜器30多件,包括礼器与兵器,器类有觚、剑、鼎、爵、鬲,出土地点有城关镇阮陵渠、凤凰村、蒋家村,玉都镇的小坳村,窑店镇西门村,泾明乡庄底村。

据最新人口统计,全球共姓约15万人,集中分布于河南、甘肃、山西;恭姓约8万人,以湖南、广西为主;龚姓逾300万人,散见于华中、华东及东南亚;洪姓约246万人,主要分布在闽粤台及海外华人社区。这些姓氏的分布与共国迁徙、文化融合及历史战乱导致的族群扩散密切相关,印证了“共”姓文化的持久生命力。

结语:泾川共国作为共工氏后裔的政治实体,其历史轨迹由《诗经》记载、出土文物及地方文化遗存共同重构。从商周方国到姓氏起源,从神话地标到跨地域迁徙,共国的演变不仅是上古部落文明的缩影,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的生动例证。后续研究可结合DNA谱系分析与更多考古发现,进一步揭示共工氏部落的遗传与文化传承机制。

参考资料:

1.梁云:《陇山东侧商周方国考略》,《西部考古(第八辑)》,科学出版社,2014年。

2.李零:《豳地考——从地理文献和铭刻资料再思考》,《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4年,第2期。

3.王科社:《泾水流域共人遗存的探讨》,《陇西文博》2021年第4期。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