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社区文化 >> 正文内容

张怀群:1977年以前的高平街道

2023年05月16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西门外,西面北面城墙基本上也是完整的,1970年代把高平完小的操场,修成高平公社,大门向西开。在西门的南面是一面墙,过去是两层三间楼。大门楼在中轴线上,就是一面高高的青砖做成的大墙,中间用白灰划缝。墙中间有大铁门,挂着高平公社革命委员会的牌子。走向大门,威严不已。我进去找过正在这里检查工作的县委书记,自我推荐去兰州当工人。他蹲在院子里的菜地边上抽烟,说,招工的事情,公社里就能办,我还能管上那些事。我还给去了新疆的妹妹办过户口,往门口一走,双腿战战兢兢的。大门从来不开的,是从那个小门进去的。四面都是房,剩出一个方方正正的大院子。和大门相对的是一个大会议室,深蓝色的油漆门窗。全公社人、全公社的脱产干部看见就害怕的刘书记、赵书记,是随随便便不能说上一句话的。1980年代以后,公社改成乡政府,所在改成现状,天下衙门朝南开,大门开在街道以北。

公社以北,完整的城墙一直通到仓库门口即东门。高平完小突了出来,挖掉了城墙,在距离公路不远处打起来土墙,有架子车能出进的后门。我们生产队管理师生厕所,可以用全部的粪土,为农业学大寨助力。我的推车子就在这后门里推出来,推上一个坡,在公路上就能松一口气,一直推到生产队的地里,推一趟一分工。向东,城墙还在,缩进去了一大片空地,是供销社、医院的后院,后门就在城墙里开。我们生产队也管理医院的厕所,同样要运出粪土,让多少生产队羡慕啊。

原来的高平公社搬走以后,那个院子成了招待所。一个姓任的老汉在经营,有很多出公差的、外地的旅客住宿,吃饭就在高平供销社的食堂。他的抽屉里有各种各样的香烟,随时可以去买,他的嘴里也一直叼着香烟。

街道是黄土的,千百年来,人们的双脚踏的无比的结实,两面是水道,明显的低下去。每个集日里,万人上下,拥挤不堪。冬天,水道有一捆一捆的干葱、红干辣椒、黄花、白萝卜、葫条等。夏秋的西瓜、梨瓜、桃子、柿子、核桃、干枣等等在这里堆积。只要有集,脚跟踢着脚跟,人和人之间是一只手都插不进去的空隙。就这样,汪汪汪汪汪汪、嗡嗡嗡嗡嗡嗡的声音震动着你的耳膜,根本听不出人们在说什么。一半以上的人什么也不买,他就是看人、看货物、问价格,实际上他的身上没有一毛钱。男人女人的气味充斥,你就受着吧,女人也什么话都不说。夏天那个太阳,人挤的好像把太阳都照不下去。冬天反过来了,脚下是咯吱咯吱的踏冰雪的声音,把雪踏成了冰。

西门外,由西兰公路进高平街道的大路,是由北向南的一条胡同,它的西面,高平大队冢子生产队几户人家住在这里,有黄土窑洞,有房子,他们已经算着是街上人。胡同接近西门外十字而消失,往西全是天然的土台,种庄稼,没有一间店铺。1960年代,土台上有很精美、很考究的一个四合院子,名道德会,外国人指导下修建,其门很高大,是欧式的,清末民初形成气候,四合院子一直到60年代还是高平大队的大队部,我拿着邮政汇款单,在那里去盖过一个公章,姓范的文书脸上杀气非常大。土台上除了道德会,没有其他建筑。大概在1969年或1970年,利用道德会的房子,高平公社建起了第一座钢磨子站,在这里选址,除了房子是现成的,还有它就在街道的西门。公社以不低的价格买的或者是县上分配的,不得而知,反正是一台中型柴油机,二手货,二手货已经了不起了。又买了一台新的钢磨子,一台粉碎机。从高平、胡家峪、城南大队选调了六七个小伙子,高平大队有尚姓的青年人才,他是高中毕业,胡家峪大队有姓张的有本事的人,城南大队的人想不起来了。 他们是念过小学、对机械感兴趣、也就是有匠人素质、能记账、能打算盘、能吃苦的革命接班人。他们的家离这里最远的有两三公里,现在回忆,每天两顿饭是怎么吃的?大概是拿着干馍馍?不过,那时候只要有干馍馍拿也就不错了。他们自豪、荣幸、兴奋、敬业的精神状态现在人根本没有。生产队里每天给他记10分工,这就是待遇。10分工叫一个劳动日,年终决算,一个劳动日值9分钱或一毛钱,一斤粮。他们出身好,政治可靠,人品好,也就是人前头的人。当时有这个岗位就等于干了国家干部的工作,所有人多么羡慕啊!他们每天起早贪黑,为广大贫下中农磨面,这是高平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机械化磨面的奇迹,是结束1949年以前毛驴磨面、以后主要是人工抱上木棍推石磨磨面历史的开始。实际上,有十分之一的人家,一个月磨不了一次面,就是那几分钱、1毛钱的加工费也出不起。记得母亲第一次背了8斤或者10斤小麦磨回来面粉,母亲高兴的像她从古代一步跨入了现代工业社会,当然她不知道什么是现代工业社会。或者像我考上了大学或当上干部,我们几个孩子高兴的程度无法形容,就像这个面粉的品质吃起来都是不一样的,是公家的面粉,吃起来有工业制造出来的白面的香。大量的社员都是磨10、20斤,最多是40斤。一是缺少粮食,二是缺少加工费。就这样自觉的背着粮食袋子排队吧,有时候要排一天的队。3个大队的30多个生产队有四五千口人,都是公社街道郊区的街里人,这要比三四十里以外的山区自然人文环境地位高几个层次。这么多的人口,每一家都磨一次面,是很难的。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