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社区文化 >> 正文内容

张怀群:1977年以前的高平街道

2023年05月16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还有几户私人的店铺相连,再上去是生产资料门市部,扫院子的扫竹是供销社专营的,还有草帽、麻袋、化肥、农药,黑碗、瓷器、麻绳、铁器、农具等生产资料都在这里卖。只要一走进去,就是煤油的味道,我一直忘不了。老庞在这里长时间上班,能把煤油从一个筒子抽到另一个筒子。一个女性营业员,顾客几乎都喜欢看她的脸,很漂亮的,牙很白,一笑很好看。她在这里工作,年轻的农村女孩子多么羡慕啊。我们当大队宣传队的演员,她几乎都认识,能说出你扮演过的角色。和我说过一次话,我很骄傲。她后来被下放回农村了。

又要向西,是几间私人店。“甜胡子热鸡蛋”、“甜胡子热鸡蛋”,西城门洞里一直有一个河南口音的老太婆的叫声,她卖的是甜胡子杏、热鸡蛋,省略成了这样一句经典的叫买声,全公社无人不知。她从河南逃难到高平镇,靠着小买卖,挣了不少钱,先期能够吃饱穿暖,继而白面馍肉蛋不缺,还买下了这家店铺。她一直流着鼻涕,嘴脏脏的一直抽烟。她一边卖一边吃鸡蛋、杏,不停的把杏仁核桃砸碎吃,嘴角里流着白汁子,脸上也有。还有一个叫老岳的安徽或者江苏人,传说他曾经是国民党的高级军官,他是重要的当事人,隐名埋姓跑到这里,就没有人追究他了。他卖颜料,双手和嘴巴上各种颜色一直洗不净。自己现场边做边卖钥匙链、笊篱,手很巧。也卖眼镜,他就一直戴着一个黑黑的圆圆的石头眼镜。个别牙齿长长的突出来,黄黄的,一直是嘻嘻哈哈的。旁边有鸡蛋买一点,卖蒸馍的、狗舌头干粮的过来,他胡乱买几个,把肥肉片夹在干粮里面大口吃起来,比高平公社的当地人吃的好得多。50,60,70年代,他平静的过着这样的生活,文化大革命后期,才下放到高平大队的崾岘里,在一个窑洞里的炕墙里填满麦草,被褥铺上去,不用烧炕,越睡越暖和,这却是南方人的聪明,他自己做蒸笼等灶具。后来他下到1km深的鲁家山,下到山底就很难上到原上,买东西更困难了,他在萝卜白菜等每一棵蔬菜旁边挖一个小坑作为卫生间,就在坑边解手,然后埋掉,肥料等于直接施在蔬菜的根部,萝卜白菜奇迹般的长出几十斤重,当时他已经七八十岁啦。夏天,自己用布做的袍子,草根编的凉鞋,穿上很舒服,凉快。棉袍子、棉鞋也是他做的。

再向西,和西城墙连接着五六间房子,是高平邮电所,门头很寒酸,很大的一个电线杆的瓷瓶反过来装浆糊,我一直去为父亲发信,一看见营业者就害怕,那个人一直很严肃,看见信封上父亲的名字,说他认识父亲,他后来在县城邮政局工作。他每天要背四五个很大的白色的帆布背包,穿越高平街道,送到仓库门口邮政车上,又背几个大包回来。1960年代中期邮电所才搬到东门北面那个高台上。

出了西城门洞向南拐弯,是一个三四米深的大坑,叫城壕,里面是牛、驴、马市场。男女老少都喜欢在这里看上千几千头大家畜。陕西、灵台、泾川、平凉、镇原、庆阳的牲口都在这里集中,里面人要走过去很难。真正的买主、行家首先看牛驴的牙齿,叫看牙口,就能一口说出年龄,一口定下价格。城墙向南向东缠绕过去,最多的是牛马和羊。城壕很宽,生意盎然。东西相望,城壕南是大路,南城墙是完整的,和泾川县县城城墙没有什么两样。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