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发展规划 >> 正文内容

泾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6年12月03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第三章 突出精准扶贫,着力补齐短板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紧盯整县脱贫、全面小康这一目标,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县“十三五”期间“一号工程”,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严格按照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保障“六个精准”要求,认真落实省、市“1+17”、“2+19”工作方案,以黑梁河流域、泾汭河面山、红河流域、北部干旱山塬区4个特困片带为重点,坚持扶贫政策向贫困片带聚集、扶贫资金向贫困村户聚焦、帮扶力量向贫困对象聚合,加快实施“14565”工作计划,确保到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00元以上,特困片区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努力与全国全省全市一道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第一节  提高精准扶贫实效

  根据贫困村、贫困户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积极探索“四个一批”精准脱贫模式,按时序完成精准脱贫任务。

  强化措施帮带一批。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多元主体、群众参与的帮带机制,采取政府补贴、企业带动、协会引领、社会帮扶等多种形式,对自然条件相对较好村组和有劳动能力的脱贫对象,全面推行“一对一”、“一对几”帮带机制,大力发展果品、蔬菜、养殖、劳务等致富产业,进一步强化贫困家庭“造血”功能,依靠自身发展实现脱贫目标。

  易地扶贫搬迁一批。坚持把脱贫攻坚与区域开发紧密结合,研究制定鼓励贫困人口流动迁移的人口、就业、土地、财政等配套政策,对自然条件特殊、基础配套成本过大的村组和农户,通过易地搬迁、整村推进,整体搬迁、插花安置,就近搬迁、改善条件等多种方式,实施扶贫搬迁或生态移民,转移到条件较好的区域集中安置,从根本上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生态扶贫补偿一批。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加大四个特困片区退耕还林和生态建设力度,使贫困户从生态补偿中取得更多的政策性收入。对在贫困村开发水电、矿产资源占用集体土地的,试行给原住居民集体股权方式进行补偿,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全力支持红河田赵、泾明白家、王村完颜等有条件的村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和养老产业,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名村。

  落实政策保障一批。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对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户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完善农村低保补差发放办法,一、二类低保户保障水平达到贫困线以上。加快养老福利机构、乡镇敬老院建设,提高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水平和集中供养率,加快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建设,加快贫困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实现贫困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全覆盖。对贫困家庭学生本科、高职(专科)阶段每生每学年解决8000元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2016年起贫困人口大病保险起付线由5000元降至3000元,贫困人口大病保险报销比例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

  第二节 发展多元富民产业

  把发展富民产业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帮助贫困村确定产业发展思路。积极引导扶持北部干旱山塬区发展苹果、柿子、核桃等果品产业,引导黑梁河片带草场丰富的乡村发展畜牧养殖,引导红河川区贫困村以日光温室、钢架大棚为重点发展蔬菜产业,引导泾汭河面山、黑梁河片带贫困村发展油用牡丹、葡萄、油菜等多元富民产业,贫困村果树经济林面积达到98444亩,贫困人口人均2亩以上,果品产量达到7.4万吨,贫困人口人均果业收入达到7500元以上,建成20万头肉牛生产基地,种植蔬菜53923亩,建成10万亩油用牡丹栽植及良种繁育基地,5万亩核桃、柿子等杂果基地。加大贫困乡村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大力推广优良品种,贫困户户均全膜种植1亩以上。加快“一村一品”产业培育,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向贫困村覆盖,2016年主要农产品标准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三品一标”农产品覆盖90%以上的贫困村,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奠定坚实基础。着力壮大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模式,建办产业基地,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引导贫困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加快贫困乡村农产品销售渠道和流通体系建设,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

  第三节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把基础条件改善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任务,进一步完善贫困村路、水、电、房等基础设施,破解发展瓶颈制约。

  道路交通。实施建制村通畅工程、“美丽乡村”示范村道路硬化工程和县乡道路联网工程,改造提升县乡道路,支持产业基地田间道路建设。到2016年,解决24个贫困村和12个非贫困村不通沥青(水泥)路的问题,实施建制村通畅工程206公里,实现贫困村通畅工程全覆盖。到2020年实施30个“千村美丽”示范村村组道路建设150公里;新开通农村客运班线15条,新建行政村停靠点73个,达到村村通沥青(水泥)路和县有等级站、乡有汽车站、村有停靠点、村村通客车的交通运输目标。

  饮水安全。大力实施自来水入户和水源水质保护工程,新建和管网延伸工程9处,2016年解决14个贫困村和非贫困村2348户9646人饮水不稳定问题,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以上,加强水质监测,完成千吨万人以上水质化验室3处,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确保贫困户饮水方便、稳定、安全。

  危房改造。加大贫困乡村贫困群众危旧房改造力度,确保所有贫困户全部消除危房,告别土坯房和土窑洞。探索采用贷款贴息、建设集体公租房等形式,保障贫困户住房基本安全。

  易地搬迁。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采取整村整社搬迁、插花安置、就近搬迁等方式, 2016-2017年完成1728户6983口人易地搬迁任务,2018-2020年对符合条件和有搬迁意愿的群众实现应搬尽搬。

  电力保障。加快贫困乡村农网升级改造,解决剩余22个贫困自然村的动力电问题,实现全县贫困自然村动力电全覆盖,贫困户照明电全覆盖。

  通讯信息。加快贫困乡村宽带网络建设,到2020年实现所有贫困村宽带信息网络全覆盖。

  村容村貌整治。每年建成省列美丽乡村3个以上,适当向贫困村倾斜;每年建成市、县列新农村示范村6个以上,全部安排到贫困村。

  第四节 保障基本公共服务

  教育扶贫。大力发展贫困乡村学前教育,2016年新建、改扩建48所贫困村幼儿园,实现有办园需求的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改善贫困乡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全面完成农村义务教育“改薄”任务;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扩大职业教育覆盖面,实现贫困家庭中职学生和高职学生接受免费教育;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落实贫困乡村教师在补充招录、职称评聘、培训进修、评优提职等方面的倾斜政策,发放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生活补助,鼓励城区优秀教师到贫困村中小学、幼儿园支教。

  卫生扶贫。2016年完成10个贫困村卫生室建设,实现贫困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全覆。加强贫困村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实现村村有村医,所有村医具备乡村医生执业资格。提高贫困村卫生室执业医生定额补助标准,充实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2016年平均每个乡镇医院配备3名全科医生,2020年达到5名。切实提高医疗救助水平,扩大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

  社会救助。完善农村低保补差发放办法,确保一、二类低保户保障水平达到贫困线以上。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成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幸福院)89处,实现贫困乡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全覆盖。

  文化扶贫。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推进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体育健身等为一体的村级综合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乡村舞台)建设,2016年建成51个,实现贫困村全覆盖。实施广播电视台高山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央、省、市、县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不断提高贫困村广播电视村村响、户户通服务保障水平。健全贫困村文化体育设施,适时更新光碟、图书等文化产品。

  现代服务业。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超对接、直供直销、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模式,实现贫困村村级邮政便民服务站全覆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实现贫困村电子商务和物流快递、电子商务服务点及电子商务应用基本全覆盖。

  精神文明建设。支持发展民间文化艺术,开展“文化下乡”、“千台大戏送农村”、“结对子、种文化”等文化惠民活动,提供图书、文博、展览、演出等流动文化服务,丰富困难群众的文化生活。

  农民技能培训。以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劳动力为重点,有效整合培训资源,开展订单、定岗、定向、菜单式培训,对在岗务工人员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对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开展创业培训,推进创业和致富带头人示范培训,每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600人(次)。

  劳务输转。鼓励能人带动务工,打造提升“果都泾川人”等劳务品牌,促进劳务输转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2016年输转贫困户劳动力1.16万人(次),劳务收入2.32亿元。

  第五节  健全精准脱贫机制

  推进精准扶贫,整合各方力量,聚焦发力是关键。强化脱贫攻坚领导责任制,着力构建县、乡、村三级书记合力抓脱贫的工作机制。

  组织领导协调机制。完善健全县级领导干部和县直部门联系贫困村、驻村蹲点等制度,实现结对帮扶常态化;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和以村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强化群众主体意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着力推进“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不断深化“先富帮后富,共同奔小康”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精准扶贫,支持企业到贫困乡村投资兴业、捐资助贫,着力构建政府引导、多元主体、社会参与的扶贫工作格局。

  财政金融支持机制。加大财政扶贫投入,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涉及民计民生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和省市预算内资金进一步向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按县级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20%增列专项扶贫预算。强化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设立村级服务网点,实现贫困村互助资金全覆盖;实施“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开展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性贷款,探索贫困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日光温室、大型农机具等抵押担保贷款办法,推广扶贫小额贷款保险,开展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

  对象动态管理机制。按照贫困户、贫困村脱贫退出标准,研究制定贫困退出机制实施办法,建立由户到村、由村到县的脱贫退出机制,逐户销号,动态管理。加大对脱贫村、脱贫户的项目支持和产业扶持力度,着力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再次返贫。

  督查考核问责机制。把扶贫开发成效作为考核乡(镇)、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主要内容,实行党政“一把手”脱贫工作责任制,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明确分工,任务到人,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责任落实。建立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查制度,加强综合性督查、集中考核和综合评估,对未按期实现扶贫目标的相关责任人,按照有关规定严格进行责任追究。

 专栏1:“十三五”期间精准扶贫重点项目

  1、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计划投资8700万元,增加水源工程9处,配备水处理设施9处,消毒设备9处,水厂自检水化验室2处,机电设备改造18台套,安装水表1万户,埋设输配水管道45公里,解决5230户,21296人饮水不稳定和部分未通水入户的问题,实现贫困村饮水安全目标。

  2、贫困村动力电覆盖工程。计划投资1.25亿元,解决45个贫困村动力电覆盖问题,实现贫困村动力电全覆盖。

  3、道路通畅工程。计划投资13.77亿元,新建农村公路3025.2公里(建制村通畅工程206公里、“千村美丽”示范村村组道路150公里、农村公路路网改善工程1440.2公里、通组道路硬化(砂化)工程1229公里);完善121条676公里农村公路安全防护工程;建成县级客运站1个,行政村停靠亭73个,开通农村客运班线15条;实现村村通沥青(水泥)路、村民小组通硬化(砂化)路、村村通客车。

  4、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计划投资5.08亿元,改造贫困村7061户42.37万平方米危房,基本消除贫困村危房。

  5、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计划投资5.14亿元,在黑梁河流域、泾汭河面山、红河流域、北部干旱山塬四大特困片区,实施易地搬迁3426户13198人,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实现有搬迁意愿的群众应搬尽搬。

  6、生态环境治理工程。计划投资2亿元,生态林业建设,到2020年,贫困村庄面山绿化累计达到5.5万亩,村庄道路绿化累计348公里,四旁绿化累计9037亩,育苗累计7980亩;草原生态保护,到2020年,草原覆盖率达到83.8%以上;村容村貌整治,力争到2017年,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区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贫困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7、果品产业。计划投资1.7亿元,在贫困村栽植果树经济林64355亩,贫困人口人均2亩以上,贫困人口人均果业收入达到7500元以上。

  8、畜牧产业。计划投资3.5亿元,建成20万头肉牛生产基地、30万头生猪生产基地,畜牧业养殖、加工、贸易收入达到16亿元,畜牧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元以上。

  9、蔬菜产业。计划投资2.3亿元,在贫困村种植蔬菜53923亩,贫困人口达到人均1亩菜,蔬菜产业为贫困人口增收贡献120元以上。

  10、旱作农业。计划投资2200万元,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贫困户户均新增全膜种植1亩以上,粮食人均纯收入达到840元以上。

  11、电商扶贫。计划投资1000万元,建设电商服务点91个,物流快递网点91个,铺设宽带线路78公里,实现贫困村物流快递、电子商务全覆盖。

  12、教育扶贫。计划投资7000万元,计划建设贫困村幼儿园48个,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65个,实现有办园需求的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

  13、卫生扶贫。计划投资550万元,新建55个贫困村标准化村卫生所,配备健康一体机55台,基本实现贫困村标准化村卫生所全覆盖。

  14、文化扶贫。计划投资7000万元,建成乡村舞台71处,实现贫困村文化场所全覆盖。

  15、社会救助扶贫。计划投资500万元,建设日间照料中心或老人幸福院89处,实现贫困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全覆盖,提高农村低保补助水平,消除绝对贫困。

  16、金融扶贫。建设金融服务网点91个,自助服务系统91个,电子信用档案91个,为8328户贫困户发放贷款4.164亿元,实现贫困村便民金融服务网点全覆盖。

  17、劳动力培训及劳务输转。计划投资1600万元,累计培训建档立卡家庭劳动力3.83万人次,使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术,户均至少有1人拿到职业资格证书;贫困家庭劳务输转人数累计达到7.69万人次,劳务收入累计达到18.6亿元,贫困家庭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4800元。

  18、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计划投资2亿元,实施贫困村土地整治项目4个,建成高标准农田3.28万亩,完成地质灾害治理4处,实施河堤和沟道治理工程2个,完成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避让工程。

  19、人才扶贫。计划投资100万元,举办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100期以上,累计培训5000人(次)以上。

  20、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计划投资10亿元,在黑梁河流域、泾汭河面山、红河流域、北部干旱山塬四大特困片区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70个,配套基础设施、种养业基地、社会公益事业、科技培训等项目,力争覆盖项目村80%的贫困人口。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