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发展规划 >> 正文内容

泾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6年12月03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第一章  “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泾川发展历史上充满挑战、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党中央和省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盯整县脱贫和全面小康战略目标,紧紧围绕县十六次党代会提出的“着力强化‘四项支撑’、深度开发‘五大产业’、加快构建‘三大格局’”战略思路,突出主题主线,紧跟时代步伐,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抓项目、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县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大变化,谱写了泾川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崭新篇章。

  “十二五”时期,是经济结构加速调整、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五年。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深度开发优势产业,加速推进结构调整,有效带动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7.4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8.3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7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85亿元,分别达到“十一五”末的2.8倍、1.6倍和3.5倍;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35.3:28.6:36.1调整到41.3:20.4:38.3,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持续性进一步增强。特色产业开发纵深推进,五年新建果园20万亩,总面积达到55.3万亩,窑店、飞云、丰台等乡镇基本实现了适宜区全覆盖;建成规模化养殖小区65个,累计达到113个;建成日光温室2447座、大中拱棚1.8万座,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8万亩;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443个、家庭农场13个,特色产业收入占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2.4%,为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工业经济总量平稳增长,围绕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以农副产品加工、轻纺建材、能源开发为重点,招商建设天纤棉业30万锭棉纱、正大公司30万吨饲料、华润公司1000万平方米陶瓷装饰砖、40万吨活性石灰等项目,探明石油、煤炭资源储量,年均生产原油8.3万吨,泾川泾南、泾北矿井建设与灵台矿区总体规划打包获得国家批复,为煤炭资源开发创造了前提条件。文旅融合发展取得突破,大云寺景区建设加快实施,田家沟生态风景区、南石窟寺景观大道、吴焕先烈士纪念馆全面建成,花样年公司文旅综合体项目开工建设,1964年出土佛祖舍利迎回泾川大云寺安奉,高规格举办大云寺落成暨佛舍利安奉、华夏母亲节等系列活动,王母宫被中央台办、国台办授予甘肃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大云寺·王母宫景区被列为全省20个大景区之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呈现出互为依托、深度融合、一体推进的良好势头。

  “十二五”时期,是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支撑,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加大项目实施力度,全县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548项、过亿元项目42项,完成投资292.04亿元,项目建设对改善城乡基础条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产业深度开发的支撑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城乡基础条件显著改善,西平铁路建成运营,结束了泾川不通铁路的历史,西长凤高速、泾渗公路等国省主干道路全线贯通,泾河北大路、521县道等农村公路建成通车,全县新建等级公路、硬化路558公里,“五纵六横”的县乡路网框架基本形成,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目标,硬化路通村率达到93%;累计治理河堤86.87公里,自来水通村率、入户率分别达到98%和96.8%;朱家涧水库开工建设,盘口水库、刘李河水库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填补了泾川大型水库建设的历史空白。生态文明建设优势凸显,持续推进生态建设,大力实施造林绿化,水土保持治理程度达到82.4%,森林覆盖率达到37.95%,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通过国家验收命名;切实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精心实施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城镇开发建设加快推进,集中实施县城“北扩、东进、西延”工程,精心实施重点街路改造、水源地重建、天然气输配、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工程,开工建设世纪花园、星鼎花园等商住小区,城北路网框架基本形成,城东开发取得突破,城西改造提升全面拉开,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6.5平方公里;高平、党原等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3.03%。美丽乡村建设亮点纷呈,注重融入产业、生态、文化、旅游等要素,区域化配套基础设施,组团式推进开发建设,高质量完成全省新农村建设二轮试点任务,建成试点乡2个、示范区5个、试点村10个、示范村34个,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4880户,全县小康住宅比例达到64%,美丽乡村建设在规划引领、基础改善、产业支撑、要素聚集、内涵提升方面走出了新路子。

  “十二五”时期,是小康建设加快推进、扶贫攻坚力度最大的五年。经过积极与省市及国家部委衔接,泾川县被列入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县上积极抢抓这一机遇,把项目向贫困乡村倾斜,把资金向贫困乡村聚集,把精力向贫困乡村集中,紧盯四大特困片带,认真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行动,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精心制定脱贫计划,按照省、市总体部署,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全县精准扶贫“14565”工作计划、特困片区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和“2+19”工作方案,明确了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对91个贫困村基础设施欠账、公共服务短板、产业发展瓶颈进行了梳理分析,制定了长远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为精准施策、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奠定了坚实基础。多方聚焦帮扶力量,坚持把精准扶贫与双联行动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双联单位在政策、项目、资金方面的优势,切实帮助联系村改善基础设施、培育富民产业、提升公共服务,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保障;全面落实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职责和领导包抓责任制,组建乡镇扶贫工作站和驻村帮扶工作队,驻村蹲点开展帮扶;不断深化“先富帮后富、共同奔小康”主题实践活动,广泛开展非公经济人士精准扶贫建功行动,形成了各方联动、合力攻坚的工作格局。全面落实重点任务,在持续推进果品、畜牧、蔬菜等特色产业的同时,以4个特困片带91个贫困村为重点,因地制宜发展山地核桃、油用牡丹等多元富民产业,进一步夯实了脱贫对象增收基础;大力实施易地搬迁、整村推进、通村油路、安全饮水等项目,贫困乡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配套建设幼儿园、卫生所、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电商服务站、金融代办点等设施,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县贫困人口由“十一五”末的13.71万人减少到3.6万人,贫困面由37.48%下降到11.2%,小康实现程度由2011年的58%提高到70%。

  “十二五”时期,是公共服务不断优化、社会事业发展最快的五年。把发展社会事业、优化公共服务作为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大资金投入,着力强化人才支撑,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城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投资3.8亿元,新建、改建、扩建校舍14.9万平方米,建成了泾川三中、四中等一批重点项目,县职教中心晋升为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计划全面落实,五年累计高考上线4970人,义务教育“两基”攻坚和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成县医院医技综合楼、中医院住院楼及玉都等9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新建标准化村卫生所124个,泾川被命名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断提升人口计生服务水平,优生优育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科技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充分应用现代科技,大力普及实用技术,切实强化农民培训,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精心实施乡村舞台、农民体育健身中心等文体惠民工程,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中心作用,较好地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泾川县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得到有关方面充分肯定,在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召开的现场会上进行了推广。

  “十二五”时期,是社会保障持续完善、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把完善社会保障、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财政收入的75%用于民生领域,每年承诺措办“十件实事”,集中建成了一批民生工程,一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社会就业渠道持续拓宽,通过实施“四支一扶”、民生实事项目等途径,多渠道安置高校毕业生3716名,新增城镇就业1.62万人,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693人,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面完成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扩面提标,认真落实医疗救助、大病保险等政策,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6%,五年累计报销医药费5.92亿元;大力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全面落实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到2015年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7533元和19811元,年均增长12.3%和10.3%;切实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建成廉租住房、限价商品房1335套、公共租赁住房1250套,实施棚户区改造1100套,完成易地搬迁1057户,人民群众用于交通通讯、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旅游休闲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快速增长,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延伸基层监管网络,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深入开展“一学三访三提升”、“三进三创三查三树”等农村社会治理主题实践活动,大力推行“五自主三合作”民主管理模式,基层民主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加强社会治理创新,严厉打击刑事犯罪行为,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科学化社会治理格局。

  “十二五”时期,是各项改革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活力最足的五年。坚持以创新思维谋划发展,以改革举措破解瓶颈,各项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些制约发展的机制障碍得到有效解决。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成工商质监、住建规划、卫生计生、公安交警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公共资源交易、城市综合执法等机构,设立食药监、安监、道路交通管理等基层站所,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能全面加强。纵深推进农村改革,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果树经济林确权颁证,稳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扩大“营改增”范围,全面落实“三公”经费公开、国库集中支付和公务卡应用制度,财政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争取国家置换债券资金3.6亿元,有效降低了政府债务负担;切实强化民生领域财政保障,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各项增资政策,提高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落实乡镇干部津贴,增加“三支生”生活补贴,有效调动了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建设银行、甘肃银行在泾川设立了分支机构,全面完成农村商业银行改制,扶持建办投融资公司38家,建办村级扶贫资金互助社52个,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比“十一五”末增长2.5倍,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回顾“十二五”发展历程,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这些经验,既是“十二五”发展实践的充分体现,也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全县上下的首要任务,确立了“着力强化项目、产业、园区、科教‘四项支撑’,深度开发绿色果蔬、畜牧养殖、地方工业、特色旅游、商贸物流‘五大产业’,加快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城乡一体化发展、科学化社会治理‘三大格局’”的战略思路,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实践证明,只有按照这一思路,紧扣发展不放松,持之以恒抓到底,才能把泾川的事情办好,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必须坚持项目带动战略不松劲。坚持从欠发达县情实际出发,把项目建设作为拉动增长的第一抓手,千方百计争资金、抓招商,集中建设了一批事关全县发展大局的重点项目,为今后的发展积蓄了后劲。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项目支撑,只有在论证储备上下功夫,在争取落实上出实招,集中精力抓招商,全力以赴建项目,以项目增加投资、推动发展、夯实基础,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必须坚持产业深度开发不停步。以扩量提质增效创牌为目标,深度开发果品、畜牧、蔬菜等特色产业,全力实施红河油田、天纤棉业、正大饲料等重点工业项目,精心打造大云寺、王母宫、南石窟寺等特色旅游景区,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探索了新路子。只有把优势产业开发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紧盯目标不放松,全力以赴抓发展,才能进一步扩大县域经济总量,提升综合经济实力。

  ——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退缩。坚持以改革创新激活力、解难题,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最大限度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在土地流转、林权改革、社会治理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推动发展的活力进一步彰显。只有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以创新的精神谋划发展,以改革的办法破解瓶颈,才能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必须坚持强化作风建设不懈怠。坚持把作风建设作为推动工作落实的有力举措,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各级干部深入基层搞调研,集中精力抓服务,广大干部在实践中得到砺炼,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实干意识不断增强。只有把作风建设作为推动落实的有力保障,在服务中发挥职能,在实干中贡献力量,各项工作才能得到支持和拥护,泾川的发展才能取得更大成效。

表1:泾川县“十二五”规划主要预期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年实际

2015年实际

“十二五”年均增长(%)

绝对数

增速(%)

1、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30.8

47.44

8.8

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

10.9

19.61

6.1

12.5

第二产业增加值

亿元

8.8

9.69

9.9

2

第三产业增加值

亿元

11.1

18.14

10.8

10.3

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1.065

1.71

4.2

10

3、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24.1

68.36

14.4

23.2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0.89

20.48

9.1

13.46

5、公共预算财政收入

亿元

0.5234

1.85

13.8

28.7

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1237

19811

10.3

12

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249.3

7533

12.3

18.3

8、人口自然增长率

 

 

4.92

 

9、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煤

1.243

1.0506

-4

 

  第二节 “十三五”时期发展的环境与条件

  “十三五”时期是泾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央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重要机遇,也面临许多矛盾、风险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

  ——宏观经济形势带来重大契机。“十三五”时期,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国内经济发展由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区域经济在新一轮竞争与合作中加快调整,经济增长动力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为泾川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国内外产业提供了重大契机。

  ——国省政策支持带来重大契机。“十三五”时期,国家战略重心向中西部地区布局,加快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陕甘宁革命老区等重大规划;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大对西部地区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倾斜支持;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和谐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新要求,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支持政策,为泾川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重大契机。

  ——经济转型升级带来重大契机。“十三五”时期,国家将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加快对外开放和西部大开发,全力支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加快实施经济、文化、生态三大战略平台,经济转型升级产生巨大需求,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省委做出了“八个转变”、“八个并重”的重大决策,市委提出“六个融入”、“六大支撑”的具体部署,为泾川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效益提供了重大契机。

  ——自身发展基础带来重大契机。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快速发展,泾川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产业、区位等后发优势日益突出,全县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热情高涨,作风明显好转。特别是随着西平铁路、西长凤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打通了泾川东进西出的通道;红河油田百万吨产能建设、煤炭资源勘探开发的加快推进,为我们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开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随着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加速建设,泾川文化旅游产业将进入蓄势崛起的崭新阶段,成为未来发展的有力支撑,为泾川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重大契机。

  (二)面临挑战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阶段,国内需求不足、产能相对过剩、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化解经济下行压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任务十分艰巨。

  ——尽管综合经济实力有了较大幅度提升,但欠发达地区的特征仍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县域经济总量不足,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市场化程度偏低,二三产业发展层次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相互交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任务十分艰巨。

  ——城乡规划建设相对滞后,一些特困乡村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面临不少瓶颈,教育质量提升缓慢,卫生服务能力不足,社保体系不够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任务十分艰巨。

  ——通过近年来持续努力,尽管泾川贫困乡村面貌得到极大改善,但由于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滞后,产业基础薄弱,贫困群众增收难度较大,发展短板明显,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同步建成全面小康任务十分艰巨。

  ——经济市场化程度低,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小、发展慢,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够到位,行政审批程序繁杂,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并未真正解决,全面深化改革,消除体制机制障碍任务艰巨。

  ——部分干部思想观念、工作方式、工作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现象仍然存在,巩固作风建设成果、提升干部能力水平任务十分艰巨。

  综合分析,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环境,但总体上仍是机遇大于挑战,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只要积极抢抓有利机遇,沉着应对困难挑战,科学谋划,真抓实干,主动作为,就一定能够开创“十三五”发展的新局面。

  第三节 “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十三五”时期,是努力缩小与先进地区发展差距、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决战决胜阶段。总体上呈现以下重要特征:

  ——全面小康建设进入决战决胜阶段。按照省、市要求,“十三五”期间,泾川必须实现整县脱贫、全面小康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县各级面临的最大政治任务,也是惠及全县人民的最大民生工程,是各级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全县上下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措施、超常规的力度,综合施策,合力攻坚,确保全面小康目标如期实现。

  ——特色产业开发进入转型升级阶段。经过“十二五”时期的持续发展,目前全县果园面积突破50万亩,适宜区全覆盖目标正在加快实现,泾汭河蔬菜产业核心区初具规模,畜牧养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逐步由种植业向养殖业转变,为农民增收提供了重要支撑。“十三五”期间,必须把深度开发产业、推动转型升级的着力点放在延伸链条、集群培育、提质增效上来,着力夯实小康建设的产业基础。

  ——基础条件改善进入改造提升阶段。“十二五”期间,全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断加大,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巨大变化。但由于发展条件制约,建设等级标准不高,保障能力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十三五”期间,必须把基础设施建设的着力点放在补齐短板、联网配套、改造升级上,着力破解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瓶颈,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城乡公共服务进入均等普惠阶段。随着一大批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相继建成,泾川城乡教育、医疗、文化等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但按照全面小康的标准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衡量,公共服务水平仍然不高,实现均等普惠任务依然艰巨。“十三五”时期,必须坚持惠民利民富民导向,把社会事业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推进城乡均衡、实现普惠共享上,更好地满足群众公共服务需求。

  ——社会治理创新进入法治常态阶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民主法治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群众维护公平正义的诉求更加迫切,依法治理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新常态。“十三五”时期,必须加快依法治县进程,把社会治理的着力重点放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依法处置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上,按照法治社会建设的思维理念,回应群众关切,维护公平正义,努力创设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