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今日泾川 >> 正文内容

“文化+”绘出新美景——泾川县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

2015年12月16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初冬的泾川大云寺,层台累榭,耸入云霄。

  自今年迎回佛祖舍利供奉,大云寺的游客人数激增。据统计,今年大云寺累计接待游客20万人次,仅旅游纪念品收入就达120万元。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泾川县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渐入佳境。

  今年以来,泾川县抢抓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机遇,切实加大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用文化发展的加法,换取经济效益的乘法。

  文化+旅游 壮大文化产业

  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积淀深厚,如何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泾川县的做法就是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树立文化品牌,打造文化强县。

  为此,该县精心描绘着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建设蓝图。今年,学习借鉴西安曲江新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经验做法,完成了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规划。同时,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多方筹集资金,持续实施大云寺中心区景区建设,建成了山门、大雄宝殿、藏经楼等,并实施了王母宫景区扩容提升工程。

  发展文化产业,也要借梯上楼。

  文化筑巢,引来金凤凰。投资20亿元的美年文化城项目就是以文化为媒,招商引资的最大文化产业项目。目前,一期展览展示中心、文化旅游大厦及养生养老地产,已完成给排水、电力等基础设施配套,开挖土方12万立方米,展览展示中心完成主体施工,完成投资2.2亿元。

  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该县还主打节会牌,提升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围绕打响“王母故里·佛宝圣地、养生泾川”文化品牌,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华夏母亲(西王母)公祭大典、大云寺1964年出土佛祖舍利迎请安奉法会,吸引了国内众多媒体报道,用心打造了“西有敦煌莫高窟,东有泾川大云寺”的文化名片,并被亚太旅游联合会评定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最佳目的地城市”。

  通过文旅联姻,全县文化旅游产业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至11月底,全县旅游业共接待游客212.7万人次,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3.04亿元。

  文化+扶贫 唤醒沉睡资源

  今年,泾川县以挖掘贫困村致富潜力、培育特色产业为重点,依托贫困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将旅游开发向贫困村倾斜,着眼把旅游业培植成特色财源。

  做活“山水文章”、打好“文化牌”,力求摊大旅游扶贫这张“饼”。  

  牛车的车轱辘镶嵌成围栏、青瓦木门坐落成巧妙的隔断、精巧的瓦模、破旧的煤油灯,这些在现代化农村生活中逐渐消失的农耕文化,都被搬进了玉都镇下坳村的博物馆。

  一条土坯巷道从地上通往地下,墙上的黑白老照片凝固着新中国成立之初泾川的风土人情,巷道尽头竟是一座精巧的农家土窑,这就是党原乡城刘村重现1937年党原地下党支部的乡村博物馆,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瞬间将人们带回了红色革命岁月……这些土色土香的地方博物馆,用文化提升了乡村旅游的产业内涵与品位。

  在泾川县,正在蓬勃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

  “走,到牛角沟钓鱼去!”坐落在泾河川区最东端的泾明乡白家村,因出土5万年前“泾川少女”晚期智人头盖骨闻名全国,该县利用牛角沟丰富的山水资源和人文资源,建成生态旅游示范村,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观光,成为当地居民增收新亮点。

  到泾明乡白家村牛角沟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头脑灵活的王海春就地开起了全村第一家农家乐,九间房的四合院在旅游旺季一天接待几十位外地游客,带来上千元的收入。  

  文化和农业的共舞,极大地延伸了当地产业链。玉都镇康家村、红河乡赵田村、泾明乡白家村等乡村旅游示范村,成为该县发展乡村旅游的生动样本。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