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发展规划 >> 正文内容

平凉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

2015年06月11日 来源:市法制办 点击数:

  目 录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条件…………………………………5

  一、发展现状………………………………………………5

  二、阶段特征………………………………………………8

  三、发展条件………………………………………………9

  第二章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11

  一、总体思路………………………………………………11

  二、发展定位………………………………………………13

  三、空间布局………………………………………………14

  四、发展目标………………………………………………16

  第三章着力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19

  一、全力打造平凉都市综合发展区………………………19

  二、加快建设东部丝路文明与现代资源特色城镇发展区

  ………………………………………………………………21

  三、努力提升西部特色农业城镇发展区…………………22

  四、积极推进重点小城镇协调发展………………………22

  第四章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24

  一、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落户………………………25

  二、推进农民工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25

  三、增强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能力……………………26

  四、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27

  第五章推进提升城镇产业支撑能力……………………28

  一、全力推动城镇产业发展………………………………28

  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30

  三、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32

  第六章全力增强城镇综合服务功能……………………36

  一、加快综合交通网络建设………………………………36

  二、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38

  三、提升城镇公共服务水平………………………………40

  第七章切实加强新型城镇规划建设管理………………42

  一、精心编制城镇发展规划………………………………43

  二、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建设………………………………44

  三、着力加强城镇生态环境建设…………………………45

  四、不断强化城镇综合治理………………………………46

  五、持续推进乡镇、村庄环境综合整治…………………47

  第八章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47

  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48

  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49

  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51

  第九章加快推进综合配套改革…………………………54

  一、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54

  二、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54

  三、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56

  四、创新城镇管理体制……………………………………57

  五、探索行政区划管理改革………………………………58

  第十章保障措施…………………………………………58

  一、强化组织领导…………………………………………58

  二、开展试点示范…………………………………………59

  三、健全监测评估…………………………………………59

  四、突出环境评价…………………………………………60

  五、全力抓好落实…………………………………………60

平凉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

  在加快推进小康和谐文明生态平凉建设的重要阶段,必须深刻认识城镇化对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抢抓城镇化蕴含的巨大机遇,坚持科学发展,遵循发展规律,明确未来我市城镇化发展的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统筹相关领域制度改革和创新,努力探索,走出一条符合平凉实际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本规划依据《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平凉市城市总体规划》、《平凉市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实施意见》编制,规划期为2014—2020年。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条件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按照加快推进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目标要求,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全力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发展现状

  我市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缓慢发展的过程。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务院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平凉城镇化快速推进,带来了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一)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2000-2013年,全市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42个百分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镇经济的繁荣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新增城镇人口39万人。2013年,全市城镇常住人口68.94万人,城镇化率33.04%。按户籍统计,非农业人口44.3万人,镇化率19.02%。

  (二)城镇化格局初步形成。2013年,全市共有中心城市(崆峒区)1个和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6个县,省级工业园区3个、市级工业集中区4个、建制镇32个、建制乡70个。基本形成以平凉中心城市为核心、六县县城为重点、省市列重点小城镇为支撑、一般乡镇为基点的城镇化格局,初步建成农副产品加工集散、居住养生、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中介咨询产业体系。

  (三)城镇功能不断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市容市貌、村镇镇容镇貌明显改观,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平凉市被评为国家和省级园林城市,华亭县被评为国家园林县城。2013年,全市除华亭、庄浪县外实现了二级以上公路连接,全市人均道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15.56和8.16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9.27%、55.36%、58.2%和97.1%,集中供热面积达到70%以上。

  (四)产业支撑能力明显增强。煤电、草畜、果菜、旅游等产业快速发展,有力支撑了全市城镇化进程。2013年,全市实现粮食产量111.13万吨,肉牛饲养量和出栏量分别为72.09和40.47万头,苹果产量101.4万吨,原煤产量2382.56万吨,发电量193.46亿千瓦时,原油产量15.6万吨。深入实施全市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163”计划,以崆峒山和大云寺为重点的大景区建设加快推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4.6%。

  (五)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不断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工程建设,全市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文体等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2013年,全市实现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22万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9.8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36.15万人,保障房覆盖率达到15.05%。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学前教育覆盖率分别达到90.12%和60%。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达到省、市标准化要求。

  (六)政策机制不断完善。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户籍、教育、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初步落实,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制度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全面建立,土地产权保护等制度不断完善。2013年,全市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1.03万人、16.18万人和181.99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8%,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为推进城镇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全市城镇化发展中还存在城镇发展整体水平较低,总体实力不强;城市群发展滞后,城市数量少、规模小,结构不合理,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镇之间快速通道建设滞后,城镇集聚人口、产业能力较弱,城乡建设特色不够明显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统筹谋划,着力解决。

  二、阶段特征

  “十三五”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进一步深化对基本市情认识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未来一个时期全市城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和新趋势、新要求。

  一是加快发展并更加注重提高城镇质量。研究表明,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主要依据是城镇化水平达到30%、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500美元。2013年,全市城镇化率为33.04%,人均GDP为16404元。按照城镇化发展规律,我市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把提升发展质量、完善城市功能和改善生态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提升城镇化品质,真正实现由单纯注重经济增长向更加注重社会发展、民生改善转变,切实为大批农业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有序推进农业人口转移。

  二是突出重点并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随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镇体系发展必将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推进城镇体系建设的内在动力更大、更充足。城镇建设按照县城、中心镇、一般乡镇次序发展,力戒一哄而起,防止重复建设。要依据全市主体功能区定位推进城镇化发展,科学规划市域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和基本农田保护,促进市域城镇协调发展,坚决杜绝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进入。

  三是提升城镇承载能力并更加注重集约发展。我市灵台、崇信、庄浪、静宁县为省限制开发区域,国家和省市级旅游景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天然林区、重点公益林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基本农田、呈点状分布的生态功能区及珍稀动植物资源保护地均属于禁止开发区域。城镇发展空间有限,承载能力相对较弱。全市乡镇和农村居民点建设相对分散,土地利用率较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把国土空间开发的着力点从占用土地为主转变为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和提高空间利用效率,注重提高城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切实做到集约发展。

  四是推进城镇建设并更加注重产业提升。新型城镇化必须以农业人口转移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前提。根据全市经济发展总体战略目标,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能源化工、特色农业、装备制造、文化旅游产业,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着力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研究提出人口空间转移的方向和目标,通过产业发展引导人口转移,扩大城镇规模。

  三、发展条件

  (一)国家、省上的政策支持。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强调合理均衡城镇空间布局,更加注重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适宜产业优先向中西部转移。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措施,为加快推进全市新型城镇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机遇。

  (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重要经济指标分别以年均两位数速度快速增长,以城市现代服务业、公共基础设施为主体的城市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全市消费水平提升和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特别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质量效益,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强大动力。

  (三)区域经济的深度融入。随着福银、青兰高速和西平、天平铁路的建成通车,全市基本建成集公路、铁路为一体,布局合理,畅通快捷,功能完善的交通枢纽,为深度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全市经济与西咸新区、陕甘宁革命老区、关天经济区和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区域经济体联系日益紧密,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特别在能源资源开发、农业产业化发展、文化旅游交流、区域城际客运体系等方面的合作取得重要进展,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日趋完善的城镇功能。围绕拓展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位,城镇建设全面推进。2013年,平凉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41平方公里、人口28.53万人,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到79.23%、99.7%和99.83%,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0.09%和34.83%。全市县城建成区面积54.1平方公里、人口40.9万人,小城镇建成区面积60.44平方公里、人口18.36万人。全市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1.5平方米。

第二章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第十二次、市委第三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以建设陕甘宁交汇处工贸物流、文化旅游、生态宜居型区域中心城市和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陇东城镇群核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为目标,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强化产业支撑,全力推进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积极引导人口合理流动,有序推进农业人口转移,扎实推进华亭、静宁县和庄浪南湖镇、华亭安口镇、崆峒区四十里铺镇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和政策优势,兼顾生态环境和承载能力,全面推进城镇产业要素聚集、品质提升和功能完善,促使项目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和社区集中,加快构建以中心城市为统揽、县城为支撑、重点城镇为带动、中心村镇为辅助的城镇发展体系,把平凉打造成为宜居宜游宜业的养生福地、旅游胜地、文化名城和山水园林城市。

  根据上述总体思路,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着力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贯穿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积极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协调发展。把推进城镇化与优化产业结构、资源合理开发、生态环境治理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与人口集聚相统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科学规划城镇规模和布局,合理控制开发范围,充分挖掘现有潜力,着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将推进新型城镇化纳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轨道。全面深化户籍管理、土地管理、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城市建设管理等改革,统筹城镇化发展制度安排,改革创新有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发展内在活力。

  坚持合理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突出规划引领、产业支撑、着眼长远、适度超前,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以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为依托,以城镇间分工协作为纽带,突出城镇特色,注重文化传承,优化空间布局,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促进全市城镇布局科学、功能互补、均衡发展。

  坚持全面发展。全力实施推进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工程、重大项目,推进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运作机制。突出以人为本,坚持生态优先,强化产城融合,集中优势资源,积极培育接续产业,加快重点企业、支柱产业发展步伐,通过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定位

  结合现状,面向未来,平凉中心城市发展定位为陕甘宁三省交汇区商贸物流中心,陇东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西部循环经济、旱作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养生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

  表1:6县县城新型城镇化发展定位

  名 称

  发 展 定 位

  泾川县

  市域副中心城市,陇东能源化工基地核心城市,绿色文化旅游城市。

  灵台县

  县域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旅游城市。

  崇信县

  县域中心城市,陇东历史人文、旅游休闲度假城市。

  华亭县

  市域副中心城市,陇东新型能源化工基地,生态旅游休闲养生城市。

  庄浪县

  县域中心城市,全国梯田综合开发示范城市,生态文化旅游城市。

  静宁县

  市域副中心城市,全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城市。

  三、空间布局

  按照全市主体功能定位,依据现有城镇化发展基础,推进形成“一主三副三节点、两轴三区双通道”空间布局。

  “一主”:区域发展核心平凉中心城区,平凉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平凉都市区核心,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引擎”和“中枢”。

  “三副”:静宁、华亭、泾川县城组成市域副中心城市。

  静宁县:市域西部片区发展中心,陇东南文化历史区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着力打造全国优质果品生产及出口创汇基地、全国纸质品包装产业基地和中国西部绿色产业基地。规划增强与庄浪县的内部协同发展能力,共同建设中国优质果品生产加工基地,构建平凉西部农特资源型城镇提升发展区,提升西部片区区域服务功能。

  华亭县:市域南部发展中心,平凉都市区副中心城市,重点加强与中心城区的分工协作,以煤化工转型升级为重点,建设以新型能源化工、煤炭物流、旅游为主的市域副中心城市,与崇信县加强煤化工产业合作,共同建设市煤化工基地,成为国家陇东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泾川县:市域东部片区发展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的佛教文化传播地、西王母文化发祥地,陕甘宁省际交界区重要的商贸物流节点和西部旅游疗养胜地。规划增强泾川、灵台内部协同发展能力,助推灵台提升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共同构建平凉东部丝路文明与现代资源特色发展区,提升东部片区国际化和区域服务功能。

  “三节点”:市域节点城市崇信县城、灵台县城、庄浪县城,为各自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市新型城镇化的主要承载地,引领县域发展的增长极。

  “两轴”:文化生态城镇综合发展轴、特色资源城镇综合发展轴,是支撑全市新型城镇化的战略空间。

  文化生态城镇综合发展轴依托312国道、青兰高速、福银高速、平定兰铁路、西平铁路,形成沿泾河川联系静宁县城、中心城区、泾川县城东西向综合发展,是我市联系兰州、西安国家西部中心城市,构筑国家向西开放的便捷通道和助推平凉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载体。

  特色资源城镇综合发展轴依托国道G566、静庄高速、天平高速、华崇灵泾铁路,形成联系静宁县城、庄浪县城、华亭县城、崇信县城、灵台县城东西向综合发展,是构建市域南部交通廊道,加强和关天经济区、兰西经济区的互动发展联系,增强区域开放能力,推进平凉陇东国家能源基地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三区”:平凉都市区、丝路文明与现代资源特色城镇发展区、特色农业资源型城镇发展区。平凉都市区包括崆峒区、华亭县和崇信县,重点以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带动,推动三县区相向拓展发展空间、强化交通联系和能化产业分工、旅游合作共建一体化发展,共同打造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区域交通枢纽、区域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基地,建设引领全市跨越发展的核心区。丝路文明与现代资源特色城镇发展区包括泾川、灵台县,重点以文化旅游产业、能化产业为带动,加强平凉都市区及西安、庆阳联系。特色农业资源型城镇发展区包括静宁、庄浪县,重点以苹果等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为带动,强化沿省道S218和静庄高速的轴线联系,加强与平凉都市区及天水、兰州的联系。

  “双通道”:天—平—庆和宝—平—固城镇互动发展通道。

  天—平—庆城镇互动发展通道为依托天平高速、彭大高速、平庆高速、天平铁路以及省道S318、省道S304等通道,形成对外联系庆阳、天水省域副中心城市和东北-西南方向城镇发展通道,提升平凉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强度和协同发展水平。

  宝—平—固城镇互动发展通道为依托华泾高速、宝汉高速、国道G344等通道,形成对外联系固原、宝鸡等区域城市的西北—东南方向城镇发展通道,重点提升区域联系强度,实现平凉腹地进一步拓展。

  四、发展目标

  (一)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到2020年,全市城镇常住人口达到100万人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8%以上。按户籍统计,非农业人口达到80万人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4%以上,努力实现25万以上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等城镇化体制机制基本形成,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城乡统筹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二)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以平凉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东部发展区和西部发展区城镇带的区域中心城市和城镇组团加速形成,聚集能力和区域竞争力不断提升。城市规模结构不断优化,撤县建市、撤乡设镇加快推进。到2020年,争取建成华亭、泾川、静宁县级市和崇信市辖区,全市建制镇达到乡镇总量的80%以上,省、市列重点小城镇达到乡镇总量的50%以上。平凉中心城市、6县县城、重点镇发展更加协调,小城镇建设特色更加鲜明。

  (三)城市发展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城镇集约发展模式基本形成,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得到提高,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总量,城镇用地增速低于城镇人口增速,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中心城市控制在115平方米以内,县城和重点镇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绿色生产和消费日益成为城市生活主流,节能产品和节能建筑广泛应用,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城镇功能更加完善,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城市发展更加集约低耗,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基本实现。

  (四)城市生活和谐宜人。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供给和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城市管理更加人性化、智能化。全面建成省级园林城市,一半以上县区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争取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市。

  表2:平凉市新型城镇化主要指标

  指标

 2013年

 2020年

  一、城镇化水平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33.04

  ≥48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19.02

  ≥34

  二、基本公共服务

  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比例(%)

  —

  >95

  城镇失业人员、农民工、新成长劳动力免费接受基本职业技能培训覆盖率(%)

  —

  >95

  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96.17

  >98

  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95.63

  >98

  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

  15.1

  18

  三、基础设施建设

  市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

  —

  25

  城市污水处理率(%)

  58.2

  80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7.1

  99

  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Mbps)

  6

  >50

  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

  —

  100

  四、资源环境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平方米)

  121.6

  <115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0.1

  >10

  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

  17.14

  >30

  城市建成区绿地率(%)

  26.11

  31.97

  市县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比例(%)

  97.26

  >98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