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发展规划 >> 正文内容

平凉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

2015年06月11日 来源:市法制办 点击数:

第三章着力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按照省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平凉城市总体规划,依据发展现状、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以产业为支撑,加强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进一步优化城镇发展布局。

  一、全力打造平凉都市综合发展区

  发挥平凉中心城市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依托便捷的交通网络和良好的产业基础,打造建设以崆峒区为中心,以华亭、崇信县城为节点的平凉都市综合发展区。重点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煤电化、装备制造产业,争取建成拉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承接周边城市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

  崆峒区:按照“东扩西控、南延北展”思路,拓展城市框架,扩大城市容量,加快推进“一中心两园区”建设。不断加强平凉中心城区建设,突出公共服务职能,延续文化脉络,改善生态环境,强化风貌控制,突出建设重点,着力优化人口、产业和基础设施布局,促进人口、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区聚集,提高中心城区综合承载能力。加强柳湖、泾滩、保丰等村庄改造,推动城市近郊区率先迈入城镇化行列。加强泾河川区乡镇、村社规划管理,为平凉中心城市远景发展奠定基础。加快平凉工业园区新型能源化工、高新技术产业、物流枢纽中心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争取全面建成生态、现代工业新城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推进崆峒山风景名胜区建设,大力弘扬道源、养生、民俗文化,突出人文生态旅游职能,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把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养生养老基地和生态文化旅游新城。到2020年,全区城镇化率争取达到60%以上。

  华亭县:以提升城市品位为核心,着力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与平凉中心城区的分工协作,加快关山生态核心区城镇建设,全力推进安口、马峡、策底等重点镇发展,争取建成以新型能源化工、煤炭物流、文化旅游为重点的市域副中心城市。到2020年,全县城镇化率争取达到60%以上。

  崇信县:以县城为中心,加快推进铜城煤电化循环经济产业园和汭河川现代农业城镇带建设,加强与平凉中心城区、华亭县城的分工协作,着力推进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能源化工、文化旅游产业,全面建成以新型能源化工为重点的县域中心城市。到2020年,全县城镇化率争取达到50%以上。

  专栏1:平凉都市综合发展区

  该发展区包括崆峒、华亭、崇信3县区,是平凉市域中心和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区域。

  崆峒区:区域面积1936.18平方公里,辖4镇13乡。2013年,全区常住人口52.7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4.51%,城市建设用地33.2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79.87亿元。

  华亭县:县域面积1183平方公里,辖5镇5乡。2013年,全县常住人口19.4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2.1%,城市建设用地11.38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66.81亿元。

  崇信县:县域面积849.86平方公里,辖2镇4乡。2013年,全县常住人口10.2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38.4%,城市建设用地7.11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32.59亿元。

  二、加快建设东部丝路文明与现代资源特色城镇发展区

  位于我市东部的泾川县、灵台县是陇东重要的东部丝路文明与现代资源特色发展区。该区以泾川县城为中心,灵台县城为副中心,是全市今后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区域。

  泾川县: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保护利用历史文化为核心,以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建设为重点,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福银高速、西平铁路、312国道等主要交通沿线特色城镇建设,争取建成以新型能源化工、文化旅游、现代纺织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市域副中心城市。到2020年,全县城镇化率争取达到46%以上。

  灵台县: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为重点,深度挖掘皇甫谧中医针灸养生文化和丝路文明历史文化内涵,加快推进能源化工、现代农业、养生养老、文化旅游特色城镇建设,全面建成以煤电化、煤炭物流、文化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县域中心城市。到2020年,全县城镇化率争取达到48%以上。

  专栏2:东部丝路文明与现代资源特色城镇发展区

  该发展区包括泾川、灵台县,是全市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重点区域。

  泾川县:县域面积1409.3平方公里,辖6镇8乡。2013年,全县常住人口28.3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32.67%,城市建设用地6.03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45.53亿元。

  灵台县:县域面积2038平方公里,辖5镇8乡。2013年,全县常住人口21.6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36.9%,城市建设用地3.67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30.32亿元。

  三、努力提升西部特色农业城镇发展区

  位于我市西部的静宁、庄浪县是全市人口和农业大县,也是全市重要的特色农业优势产业集聚区。以静宁县城为中心,以庄浪县城为副中心,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规模化,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农业人口转移,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农贸物流、生态旅游、包装产业,全面建成西部特色农业资源型城镇发展区。

  静宁县: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提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精心培育以优质苹果生产加工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农业城镇集群,加快延伸产业链条,争取建成以农产品生产加工、纸制品包装印刷、地毯加工业、旱作现代农业、红色文化生态旅游为重点的市域副中心城市。到2020年,全县城镇化率争取达到42%以上。

  庄浪县: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加快延伸产业链条,全力打造促进城镇持续快速发展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全国梯田县品牌优势,积极发展果菜、养殖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推进构建以农产品深加工、服装加工、生态文化旅游为重点的特色农业城镇体系。到2020年,全县城镇化率争取达到45%以上。

  专栏3:西部特色农业城镇发展区

  该发展区包括静宁、庄浪县,城镇化发展水平低,发展潜力大。

  静宁县:县域面积2193.9平方公里,辖5镇19乡。2013年,全县常住人口42.3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6%,城市建设用地8.41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34.14亿元。

  庄浪县:县域面积1574.46平方公里,辖5镇13乡。2013年,全县常住人口38.2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31.6%,城市建设用地12.24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32.81亿元。

  四、积极推进重点小城镇协调发展

  以城关镇、特色镇为重点的小城镇是全市城镇群的重要形态和组成部分,也是全市人口、产业适宜集聚区,具有类型多样、形式灵活、功能适宜、方便宜居特点,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多元推进。

  加快发展特色镇。加强历史文化、人文资源保护,突出城镇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小城镇组团集群发展。加快推进崆峒区崆峒镇和灵台独店、泾川王村、静宁界石铺等文化旅游特色镇建设。推进华亭安口、崇信新窑、灵台邵寨、泾川玉都等能源重镇与城镇化深度融合发展。以优质苹果产业链为纽带,建成庄浪阳川、大庄、静宁仁大、李店、余湾、贾河、雷大、治平、深沟、新店为片带的果产业小城镇集群;以农产品物流集散为纽带,建成灵台梁原、龙门、朝那、上良、西屯为片带的农产品物流集散小城镇集群;以农畜产品销售加工生产为纽带,建成泾川玉都、党原、丰台、红河、荔堡和崆峒区索罗为片带的农畜产品销售加工生产小城镇集群;以平凉红牛养加销为纽带,建成以崆峒草峰、白庙、香莲、大秦、西阳、寨河为片带的畜牧业小城镇集群;以农副产品加工集散和群众上学、就医等服务功能为纽带,建成庄浪南湖、赵墩、岳堡、杨河、柳梁为片带和静宁威戎、城川、双岘、古城、曹务为片带的服务型小城镇集群。

  突出发展城关镇。城关镇是县城所在地,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和关键。加强城关镇生活居住区、城乡交通枢纽和生态环境建设,形成县域单元的辐射带动极核。发挥城关镇与重点镇、一般镇之间的有机互动作用,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强化人口集中、产业聚集、用地集约,依托优势资源,培育特色产业,推动产业向城关镇集中。加强泾川、静宁青兰高速交通走廊县城城关镇产业聚集能力,推动形成新的经济带。突出集中布局、点状开发,促进灵台、崇信、庄浪、静宁限制开发区县城关镇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加快城关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形成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供给规模与吸纳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布局结构,统筹城乡融合发展。

  重点发展小城镇。坚持小城镇发展与培育产业、促进就业紧密结合,发挥果畜产业、旅游产业、能源产业优势,突出自然生态、民族人文、历史文化、优势产业、城市风貌特色,彰显个性和风格,强化政策扶持,科学规划定位,全力打造包括蕴含皇甫谧文化、道源文化、佛教文化、成纪文化、红色旅游文化在内的小城镇载体。切实强化市场引导,加快要素聚集,因地制宜发展文化旅游、农副产品加工、物流商贸产业,建设一批交通节点型、资源开发型、加工制造型、商贸流通型、文化旅游型等重点小城镇,为加快推进城镇化提供有力支撑。

第四章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坚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和突破口,按照自愿、分类、有序的要求,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落户。

  一、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落户

  尊重农民意愿、自主选择,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以城镇产业为支撑,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就业转移,着力做好目前处于半城镇化状态的农村转移人口及随迁家属落户工作。积极推进中心城区、县城城郊村改造,有序引导农业人口向城镇落户,争取将中心城区和县城周边、重点小城镇、乡镇政府所在地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引导具有一定技能和商贸经营基础的搬迁群众,在城镇集中安置落户。以就业年限、居住年限、城镇社会保险参保年限为基准条件,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户口登记制度。以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为前提,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允许进城落户农民按政策规定保留其原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继续享受各项惠农政策。结合我市劳务输出特点,鼓励和支持有一定基础和稳定就业的市外务工人员在当地落户。

  二、推进农民工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坚持保障基本、循序渐进原则,积极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由主要对本地户籍人口提供向对常住人口提供转变,全面解决在城镇就业居住但尚未落户的农业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问题。逐步提高财政支出中农民工市民化投入比例,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享受同城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公共服务。鼓励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保险,将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纳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鼓励企业提高农民工工资待遇和基本福利,为农民工办理基本社会保险、分担保障性住房部分成本支出。积极采取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等方式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争取将进城落户农民全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建立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长效机制,加快进城农民就业扶持,提高进城农民就业能力。

  三、增强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能力

  统筹城乡就业,建立城乡统一、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农民工转移就业服务,建立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为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立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农民工培训投入机制。围绕就业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大力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和外出务工能力。鼓励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等现代手段,向农民传授外出就业基本知识。支持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劳务培训基地,发展订单式培训,培训新型产业工人,增强就业创业能力。

  专栏4: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计划

  加大政府投入,开展农民工专项技能或初级技能、岗位技能提升、高技能人才和创业、劳动预备制、社区公益性等培训。

  1、免费开展农民工初级或专项技能培训4万人次/年;

  2、鼓励企业对在岗农民工进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3万人次/年;

  3、对具备中高级技能的农民工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1千人次/年;

  4、对进入社会的初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等开展专业技能培训5千人次/年;

  5、组织中高等职业院校、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实训基地等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教育培训,与街道、社区合作,举办灵活多样的社区培训,探索“订单式”培训新模式,提升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6、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能力建设,提升改造一批职业技能培训基地,鼓励企业建设实训基地。支持特色优质职业教育基地和示范性中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全面建成平凉职业技术学院。

  四、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

  强化政府责任,发挥市场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合理分担公共成本,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成本共担的推进机制。按照国家和省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加大落实力度。坚持事权、财权相统一原则,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及市政设施纳入各级政府公益性投入范围。加强社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服务。落实同工同酬制度,完善与企业职工同等的工资增长机制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明确成本承担主体和支出责任,鼓励和引导农业转移人口积极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融入城市社会能力。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