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人文信息 >> 正文内容

程建民把群众当亲人

2014年05月24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在这里,有3个数字提出来与大家一同思考。

  第一个是:1000。1000多人,集中坐下,需要多大的空间?大概相当于3个今天这般大的会场。如果,为这1000多人理发,需要多少个理发师?又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成?需要多少把剪刀?需要站立多长时间?而程建民一个人,在他20多年的信访工作生涯中,亲自为1300个上访群众理过发。

  第二个是:362。程建民从事信访工作20多年,亲自办理信访案件362件。362并不是简单的数字叠加,每一起信访案件背后都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团体的辛酸故事,既包含着上访群众对自己遇到的愁事难事麻烦事的纠结,更寄托着普通百姓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期盼。而这362件信访故事的案卷叠加起来又将是怎样一个重量呢?

  第三个是:750。花圈和挽幛大家都见过,对于这些物品的尺寸,相信大家都有直观的感受。想想看,750多个花圈和挽幛,集中放在一块儿,该是怎样的一种场面!而当程建民离开我们后,虽然仅仅在家只停放了一天,但是,就收到了750多名群众自发送来的挽幛和花圈,以表达对他的无限怀念和追思。

  ……

  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程建民出生于泾川县玉都镇一个贫苦农家,从小失去双亲,靠政府关怀和乡亲们帮助长大成人。从平凉农校毕业后,他先后在平凉农校、原平凉地区农科所工作,当过伙食管理员、技术员,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1980年调到原平凉地委、地区行署信访处工作,直至2002年退休。

  程建民同志在信访岗位上干了20多年,每天面对的都是上访群众,每天都有解决不完的难缠事儿,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他把信访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来看待?他本人说过一句话:从小我吃“百家饭”长大,党和人民养育了我,我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从事信访工作的。

  于振东,这个无数光环笼罩下的残疾人企业家,曾经是一名老上访户。1994年,于振东从原平凉市铝制品厂下岗后,带着几名残疾人,在峡门沟租了两孔窑洞办起了个体铝制品加工厂,由于窑洞年代久远,没多久就相继坍塌,一时又找不到其他合适的场地。无奈之下,于振东拄着拐杖,来地委上访,请求组织帮他解决厂址问题。

  于振东说:“当时企业刚办起来,困难重重,我被这样那样的问题搞得焦头烂额,去信访办的时候有情绪。”但是,让于振东没有想到的是程建民热情地接待了他,在耐心听完他的情况后,立即到实地查看情况。回来后,及时向当时原平凉市相关领导作了汇报,领导对此事非常重视,责成有关部门在七里店给于振东以每亩5.2万元的价格划出了4.62亩的地。厂址的问题解决了,可征地资金又成了拦路虎,当时的于振东倾其所有也只能凑到6万元,距离22万元的征地款还差很多。就在他心灰意冷的时候,一直关心他建厂进展的程建民得知后,再次挺身而出,帮他衔接有关部门,争取扶持政策,最后终于解决了于振东的困难。 

  在与于振东的沟通交流中,程建民无意中得知有一个曾经从朝鲜战场上退伍下来的军人糟某。战争结束后,糟某参加兰新铁路大会战期间因病回到平凉。本来按政策糟某是可以由政府安排工作的,但他丢失了相关手续没有得到安置。为了生计,糟某只好摆起了补鞋摊。后来糟某不幸生病,落下半身不遂,无法外出补鞋,也交不起房租。万般无奈之下,糟某在南台一处机井旁搭了一个简易棚作为容身之所。这件事,让程建民一直很是牵挂。于振东的事情处理结束之后,他立即到糟某的住处去看望他。见到病得瘦骨嶙峋的糟某,程建民非常难过,红着双眼掏出了身上仅有的几百元钱,全部交给了他。

  程建民开始多方奔走,先后找过原平凉市房产局、武装部等多个部门,衔接解决糟某的生活和待遇问题。最后终于在原市防疫站附近给糟某划了一块宅基地。虽然有了宅基地,但糟某还是没有钱也没有能力修房子。为了能让糟某有个家,程建民又干了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自己出钱出力为他修起了房子。房子建好后,为解决他的长远生计问题,程建民先后多次向有关部门衔接协调,请求认真复查历史档案,希望能够找到糟某的档案,落实相关政策,恢复他应有的待遇。经过海量查阅,终于找到了糟某的档案,为他协调解决了工资问题,彻底解决了他的生活困难。

  20年的信访生涯,20年的亲民为民,无论是在路上,还是在单位,不管是在白天,还是在夜晚,在无数的欢笑与泪水当中,让人感动的又何止这一件两件。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静宁县威戎镇两个农民因修房之事大打出手。当时镇里和村委会进行了调解处理,但当事的一方不服,跑到原平凉地委信访处上访,程建民认真听取了上访者的陈述,为进一步了解实情,他专程坐班车去威戎镇调查此事。经调查后发现,当时镇政府和村委会的处理是妥当的。后来,这个人又来上访,程建民又苦口婆心地开导。说话间,程建民看到这个人的头发长了,就为他理发,自己又掏钱给他回家的路费。这个人深受感动,从此息诉罢访。

  程建民用一把小小的理发剪,抚平上访者的情绪,拉近上访者和信访部门的距离,也是他独到的工作方法。

  2012年,程建民同志走了……

  他走后,除了一套60平方米的老房子之外什么资产都没有留下。可是,真的什么都没有留下吗?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