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今日泾川 >> 正文内容

他把百姓当亲人

2014年04月14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追记原平凉地委、行署信访处副处长程建民

 

  程建民出生于泾川县玉都镇一个贫苦农家,他从小失去双亲,靠政府和亲友帮助长大成人。从平凉农校毕业后,他先后在平凉农校、原平凉地区农科所当过技术员。1980年调到原平凉地委、地区行署信访处工作,先后任科长、信访处副处长,直至2002年退休,他在信访工作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了20多个春秋,大家都说“程建民热爱党的信访事业,把信访群众视如亲人,真正是亲民为民的模范。”

  市委书记陈伟在看过介绍程建民先进事迹的文章《良操美德千秋在》(刊于2013年第一期《国家信访》杂志)之后,在给市上有关领导批示中说“尽管我没有见过程建民同志,但他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像程建民那样,心中装着百姓,为百姓干事,为百姓解难,真正地把百姓当亲人。”

  他为百姓办实事

  作为一名信访干部,程建民常说:“为了解除群众的困难,自己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能为群众提供帮助,是他最大的心愿和追求。”熟悉程建民的干部,都说他是热心人,对同志们好;找过程建民的群众,都说他是难得的好心人。不少人遇到了困难,首先想到的是找他,来原平凉地委上访的群众,一进门就嚷着找“程处长”。对于群众的求助,不管相识还是不相识,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不管困难有多大,气有多不顺,只要合理合法,程建民总是有求必应。特别是对待工人、农民这些“寻常百姓”的来信来访,他更是上心,凡是找上门的,他都认真处理,给这些“寻常百姓”一个满意的答复。在他从事信访工作的20多年里,接待上访求决的群众达1300多人次,亲自办理的求决案件362件。

  提起于振东,平凉城区的许多群众都竖起大拇指,称他是个“能人”,可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创业、拼搏了20年的残疾人企业家曾经是一名老上访户。1994年,于振东从原平凉市铝制品厂下岗,带着几名残疾人,在峡门沟租了两孔窑洞办起了个体铝制品加工厂,由于窑洞年代久远,几处坍塌,一时又找不到其他合适的场地。无奈之下,于振东拄着拐杖,来地委上访,请求组织给他解决厂址问题。

  “当时企业刚办起来,困难重重,我被这样那样的问题搞得焦头烂额,去信访办的时候有情绪。”于振东回忆说。但是,让于振东没有想到的是程建民热情地接待了他,耐心听完他的满腹牢骚。然后带着于振东去找当时的地委副书记张新民反映他的具体困难。第二天,张新民就和程建民到峡门沟查看情况。回来后,程建民向当时原平凉市相关领导作了汇报。之后,程建民又骑着自行车为此事跑了五六趟峡门沟,原平凉市领导对此事非常重视,责成有关部门1995年5月在七里店给于振东划出4.62亩征地,每亩5.2万元。

  那时于振东手头只能凑到6万元,拿不出全部征地款,程建民又找相关部门多次协调,同意他分三次付清征地款,帮助企业度过了难关。1995年6月15日,平凉市振东铝制品厂正式开业。“去年听到程建民去世,我心里十分悲痛,这么好的一个人,怎么会就走了呢,真的舍不得他,这人太好。”于振东有些哽咽地说道。

  在程建民的帮助下,于振东顺利建起了新厂,对此于振东非常感激,也了解了程建民是一名一心为群众解决问题的好干部,此后和他成了好朋友。

  让于振东感动的不仅是程建民帮他解决铝制品加工厂的场地,还有一件程建民下访的事情。

  据于振东回忆说,1997年他认识了一名姓糟的人,糟某曾经是从朝鲜战场上退伍下来的军人,战争结束后,糟某又参加兰新铁路大会战,大会战期间糟某因生病回到平凉。本来按国家政策糟某是可以由政府安排工作的,但是由于他丢失了档案没有得到安置。为了生计,糟某只好在平凉街道上摆起了补鞋摊。后来糟某不幸生病,落下半身不遂,无法外出补鞋,也交不起房租。万般无奈之下,糟某在南台一处机井旁搭了一个棚作为容身之地。

  于振东非常同情糟某的境遇,于是找到程建民,说了糟某的情况。程建民听完情况后立即让于振东带着他去找糟某,见到住在简易棚里病得瘦骨嶙峋的糟某后,程建民非常难过,他掏出了身上仅有的几百元钱,全部放在了糟某的手里。

  回去后程建民开始找原平凉市房产局,在房产局没能解决糟某住房问题的情况下,程建民又找上级领导,最后领导协调在原市防疫站附近划了块地。但就是这样,糟某还没有钱也没有能力修房子。出乎人们意料的是,程建民自己出钱出力为糟某修房子。

  尽管事情过去了十几年,程建民为糟某修房子的场景仍然让于振东历历在目。“当时程建民裤腿挽在膝盖上,身上到处沾得是泥,一会儿砌砖头,一会儿和沙灰,半点干部的架子也没有,我非常感动,在场的群众也非常感动。”于振东回忆,为糟某建好房子后,程建民又跑到原平凉市武装部找出糟某的档案,协调解决了他的工资问题。

  程建民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父母双亡,是当地百姓哺育了他,党和政府送他上了学。他在笔记中写到,“党和政府以及人民对我的大恩大德要永记心间,且常思报答。”正是基于这份朴素的报恩思想,到信访部门后,不论是当一般干部,还是当副处长,他总是一如既往,认真处理每份群众来信,尤其是对信访疑难案件,做到一查到底,并最终通过努力使问题得以解决,给信访者一个满意的交代。他常说,信访干部就是要为百姓办实事。他自己购买了一套理发工具,经常为上访的群众以及周围的同事、干部理发。

  许多熟悉程建民的人都说,他是怀着深厚的感情和感恩的心干信访工作。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静宁县威戎镇两个农民因修房之事大打出手。当时镇里和村委会进行了调解处理,但一方不服,跑到原平凉地委信访处上访,程建民在认真听取了上访者的陈述后,为进一步了解实情,他专程坐班车去威戎镇调查此事。经调查后发现,当时镇政府和村委会的处理是妥当的。后来,这个人又来上访,程建民又苦口婆心地开导。说话间,程建民看到这个人的头发长了,就亲自为上访者理发,自己又掏钱给他回家的路费。这个人深受感动,从此息诉罢访。

  市价格监督检查局副局长荆士雄曾在原平凉地区信访处工作过10多年时间,“上世纪90年代财政上给上访群众报销的一些费用少,申请程序繁杂。程建民经常自己掏钱给上访群众买饭、给路费。”荆士雄回忆说,他还亲眼目睹过一些憋着满肚子委屈的上访群众,被程建民一次理发、一杯热水、几句热情的话就感动了。原平凉市水泥厂工人马某等一些曾经的上访者,一直找程建民理发,程建民看见他们来了,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时间为他们理发,用他的话说“群众找他理发也是为了交流感情。”荆士雄说,程建民用一把小小的推子,抚平上访者的情绪,拉近上访者和信访部门的距离,也是他独到的工作方法。他坚持30年义务为干部群众理发,累计上千人次。

  崆峒区四十里铺镇曹湾村有一个姓马的村民买了生产队的队部作为宅基地,后来规划时没有把这块地规划在宅基地内,生产队让马某拆房子,他不拆,于是生产队就又把这块地规划给别人,这家人乘马某不在家时不但拆了他家的房子,而且还把房子上拆下来的木头堆在院子里放坏了。马某意见特别大,到处上访,每次一进地委院子到信访处就激动地喊道:“你把这件事咋办,管不管,不管我就去省委!”程建民把马某的事情牢牢地记在心里。2001年,原平凉地委书记刘立军大接访,程建民立即把马某的事反映给刘书记,刘书记指示原平凉市的领导和四十里铺镇负责人开会商量处理这件事,四十里铺镇负责人当时讲了很多政府的困难,程建民又找刘书记,最后刘书记作批示责令解决,四十里铺镇在三个月之内划拨了一块宅基地,又花了三万多元为马某建起了住房。

  原平凉市一名姓彭的中年妇女,因患病和丈夫离婚多年,和小女儿相依为命。由于生活极度困难,她经常到地委上访,每次来都嚷着要见程建民,有人说这个女人脑子有问题,是个“疯子”,但程建民看见她来了从不把她拒之门外,这女人甚至有几次半夜跑到程建民家里去闹,就是这样,程建民也照样耐心接待,热情安慰,千方百计帮助她解决生活困难。1994年,在办公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程建民提议挤出200元给她买了一些生活用品;1995年6月份,程建民又多方奔走,将她的小女儿安排在当时的地区印刷厂工作。1996年春节前,程建民自己掏钱买了一吨大炭送到了她的家中,使这对可怜的母女过了一个温暖的春节。

  和程建民一块工作过的同事李怀荣(现市信访局主任科员)说,程建民把信访群众当亲人,只要是上访群众的事,他出外调查风雨无阻,也可以不吃不喝把事情办好。他经常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处理一些信访问题,在平凉城区调查案子,一直骑的自行车。1989年,程建民还带着他骑自行车到麻武山调查走访。

  程建民的女儿程洁回忆说,父亲经常把上访群众领到家里吃饭,对此,全家人都习以为常了。父亲在信访局工作,母亲也是国家干部,按照当时她家的收入来说,经济应该不紧张。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她家在秋天常常会腌几大缸咸菜,每年冬天和春天基本就靠咸菜度日,家里肉也很少吃,父母都很节俭,因为父亲总是把工资的很大一部分花在上访群众身上,母亲虽然心里不舒服,但还是全力支持着父亲的工作,以至于到现在家里还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建的一套60平方米的旧楼房。

  他是百姓心中的好干部

  在全国模范信访干部、灵台县原信访局局长王仁贵的记忆中,程建民总是穿一件洗得发白的夹克衫,人很朴素,经常骑一辆自行车走访,除调查远一些的案件乘公车外,凡个人私事他从不用公家车。“他的儿子在靖远电厂工作,每次去儿子那里,他都坐班车。”王仁贵说。

  王仁贵告诉记者,程建民那时候分管基层信访工作,与县区打交道多,他经常对基层的信访干部说,信访工作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基层信访工作抓好了,才能有效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王仁贵至今仍清晰地记得,1996年7月份,原灵台县石沟煤矿因资源枯竭面临停产,工作人员担心待遇得不到落实而情绪激愤,四处上访,作为县级信访部门,这是他们接触的极为棘手的大信访案件,如果处理不好就会造成越级上访甚至发生群体事件,他们向市信访处分管基层信访的副处长程建民汇报了这一情况,程建民及时与市、县领导进行衔接协调,并尽快成立了专门工作组,圆满地处理了这一起上访案件。让他感慨的是,“程处长”当时没有以“再汇报、再研究”或“向你们县上领导汇报”等话推诿,而是第一时间对这一案件形成处理方案,并积极衔接协调,为案件的处理争取了主动。

  原平凉地区林业总场玄峰林场司机王某,1988年承包本场汽车,由于汽车破旧,多次维修,个人花了5000多元,未能按时缴清承包费,1990年玄峰林场以王某拖欠承包费8500元为由“开除”了他的公职,本人不服长期在有关部门上访,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1995年11月,王某找到程建民,向他诉说委屈,程建民耐心接待他后立即和林业处联系,了解核实王某反映的情况,他还亲自到林业总场调查,经查,“开除”王某公职手续不全,林场向上级劳动部门没有呈报,未经劳动部门审批,场领导对王某的处理缺乏法律依据。程建民又和有关部门协商恢复了王某的公职,并给予了一定的困难补助。王某十分感激,逢人就说“程处长真正把百姓当亲人。”

  岳彦杰(退休干部、原市信访局副调研员)曾经是程建民的下级。他说程建民为人随和,没有一点架子,生活很简朴,平易近人,不管是书记、处长还是平头老百姓,程建民都一视同仁,只要群众有申诉,都积极为群众解决。程建民和谁都能合得来,下级顶撞了他,他也不生气不计较。多难缠的上访对象来上访,他都会耐心倾听,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随后查政策和规定,最大限度地为群众解决问题。

  1995年,为解决初中英语老师缺乏的问题,原平凉市委托原平凉地区电大办了一个英语班,招了26名学生,毕业后,因没有编制无法安排这些学生上岗,这个班学生集体前来上访。程建民接待后,给主管领导张新民做了汇报,关于此事张新民回忆说:“记得是一个下雨天,我和程建民一起去电大,找到校长,看了招生简章,证明学生反映的情况是属实的,由于当时原平凉市英语教师的确不足,程建民和原平凉地区教育处的负责同志到省教育厅做了汇报,不久,教育厅和有关部门下达了指标,解决了这26名学生的就业问题。”记者找到了当时参与上访的学生燕峰,现在是平凉七中教师,她说正是因为我们遇到了像“张书记”和“程处长”这样的好人,才解决了我们的就业问题。现在,这些学生大多数都在各自岗位上干得非常出色,她本人也是全市英语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2010年带的毕业生会考取得全市第二名的好成绩。

  在众多上访群众中,程建民有良好的口碑,他去世后,遗体从靖远送回在平凉的家里只停放了一天,就收到750多人送来的挽幛、花圈等,有200多人自发地参加了他的遗体告别仪式。大家都为他的去世感到惋惜,认为程建民亲民为民,是党员干部的楷模。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