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荐书堂>《晚霞撷朝露》 >> 正文内容

第四篇 过年乐

2013年03月18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过  年  乐   (三)

  过了“人七”,还有“上九”(据说是玉皇大帝的生日),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人们已做起营生,走亲访友接近尾声,市面也恢复了原来的繁华。从这天起,离城不远的许多山村里响起了阵阵锣鼓声,有远有近,时间有长有短,筹备社火的会首们开始忙碌起来。那时候的社火不是官办,都是由乡民们自己组织,自己参与。社火组织一般都与当地的庙会密切相连,庙会的会首就是社火头。耍社火的锣鼓家什,服装道具都放在庙内,初七八一过,会首们把锣鼓家什拿了出来,不用召集便会有一批爱好者自发前来操办。爱玩的不仅是青年人,我见过很多社火班子的主要角色是由五六十岁、甚至七八十岁的老头扮演的,他们既是演员,又是教练。社火鼓一响就像号令,许多人就会围拢过来,社火头把任务一分配,打鼓的、敲锣的、做道具的、表演的,很快就落实到每个人的头上。耍社火要花钱,除由会首给各家按情况摊派外,另一种募捐的方式是“扫槽”,大家熟悉的“害婆娘”从此登场了。“害”在这里是邋遢、丑陋、捣蛋、不讲礼貌等等,但都不是贬意。害婆娘都是由男人扮演的,他的装束是用黑包头在头顶上盘起环状发髻,形似笼绊,故乡当地人叫“笼绊头”。这种头饰后来在考古发掘中发现过,唐代人们就有这种装饰,是美女的头饰,可见“害婆娘”起源于汉人,不是满族人带过来的。发髻上扎着红头绳,耳朵上戴着一对大红炮,脸上抹上白粉,嘴巴用红色画得很大,脸蛋上画两个像烧饼样的红蛋子,眉毛弯曲到耳下,眼睛要画成三角形,脸上还要画许多麻子点,穿上带花边的大花袄、花裤子、绣花鞋。“害婆娘”一手拿笤帚,一手拿棒槌,胳臂上挎着竹篮子,看起来要比秦腔戏《拾玉镯》中的刘妈丑陋多了。一般扮演者都是本村爱说爱笑、人际关系好的人,更重要的是此人要具备既能表演又能拉下脸皮、敢于动手动脚的能耐。

  “害婆娘”的出场仪式很隆重,装扮好以后敲打起锣鼓,到庙里进完香,便到各家各户扫槽,故而得名。扫槽主要是扫牲畜吃草的槽。过去人们对牲畜是非常重视的,农民们每年所希望的就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据说经“害婆娘”一扫,牲畜就能除病消灾,繁殖力强。所以人们听到扫槽的锣鼓声,就把零碎钱放在牲畜槽内,专等害婆娘来扫。有些人家把所有的房门打开,炕角里,枕头下也放些零钱等他们来扫。有些人领着小孩站在路上专等害婆娘来扫身,还要求害婆娘把他脸上的颜色抹在自家小孩的前额上,这时候主人要给害婆娘较多的钱。这一切都是为了人和牲畜消灾避祸,保佑全家一年平安。至于能不能达到目的,谁也说不清楚,无论怎样,也算是人们的良好愿望。小时候,我一听扫槽的锣鼓声,总要跟在害婆娘的后边,几个小时地跑来跑去。一次路上遇到的人多,扫了几个,几个人没扫上,我便给害婆娘大声喊:“还有这几位大爷没有扫。”谁知有位穿长袍子的先生一听赶紧往别人身后钻,害婆娘看见边扭边赶,拿着棒槌在那人腰里戳了几下,说了几句调皮话,从头到脚用笤帚扫了个遍,那人哭笑不得,只好掏了一元票子。害婆娘又说了许多好话,比如说大富大贵,今生一定能发财等等。之后又扫了几个人,被扫的人无论害婆娘的举动语言多么过分都不生气,也不反感。扫槽一般要持续好几天,扫完槽也能筹措一笔可观的资金。后来为了达到驱邪镇宅的目的,扫槽队伍中又增加了孙悟空的角色。有些人专门把扫槽队伍中的孙悟空请到家里,让孙悟空耍一套猴棍,以求驱魔避邪。害婆娘到底是天上那路神仙我不清楚,但到了电子时代的今天,他仍然活跃在社会主义的社火队中。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