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发展规划 >> 正文内容

平凉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2012年08月24日 来源:平凉门户网 点击数:

   第一章:总体思路与战略目标

  伴随着国际经济的复苏,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进入重大转型期。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继续加大西部开发的扶持力度,为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平凉市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历史机遇。牢牢抓住“十二五”战略机遇期,在“十一五”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三二一”发展战略,全力推进旅游产业的提质增效,对于我们加快建设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基地,率先发展成为全省“三大休闲度假旅游圈”之一意义重大。

  一、“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实施情况

  “十一五”以来,平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将其作为振兴市域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来着力培育。市二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基地的奋斗目标,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全市上下对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得到提高,重旅游、抓旅游、兴旅游的氛围越来越浓。通过精心策划,高点定位,锐意创新,集中突破,旅游产业的发展进入全面快速增长阶段。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显着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277.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6.16亿元,分别比“十五”期间增长191.8%和288%。2010年,全市接待各类旅游者420.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6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和33.3%。全面超额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总体奋斗目标和省上提出的“旅游产业实现三年翻番”的目标任务。以旅游产品开发为核心,旅游配套产业、关联产业都得到长足发展,产品和产业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平凉市跨入甘肃省旅游大市的行列。

  --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以平凉市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景区(点)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开发以人文生态、休闲度假为特色的文化体验、寻根朝觐、生态观光等旅游产品,“十一五”期间全市旅游投入超过21亿元,集中力量实施了崆峒古镇·问道驿站、广成大酒店等过亿元项目,崆峒山景区综合开发、王母宫主题公园、大云寺博物馆、龙泉寺景前区公园、云崖寺景区综合开发、皇甫谧陵园改扩建、荆山森林公园续建、莲花台景区综合开发、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改扩建等37个过千万元项目,加快推进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宫、龙泉寺、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云崖寺、莲花台等景区的连线连片开发,并对平凉境内国、省道和6条旅游通道实施了改造建设,使主要旅游景区(点)道路和水、电、通信、环卫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服务设施日趋配套。全市旅游资源开发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资源特色逐步彰显,品牌打造富有成效。立足建设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基地,突出“人文、生态”两大特色,做强“崆峒山、王母宫”两大精品,挖掘“崆峒文化、成纪文化、西王母文化、皇甫谧文化”四大文化内涵,“十一五”期间培育壮大了一批国家A级旅游景区,旅游品牌形象得到初步显现。平凉市成功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崆峒山跻身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行列,龙泉寺景区、大云寺·王母宫景区、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云崖寺和田家沟景区晋升、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5年来,全市共创建、晋升国家A级旅游景区18家(次),2A级以上景区总数达到14家。同时,与周边省、市联合推出了一批区域旅游联盟精品线路,使平凉成为陕甘宁旅游经济圈和丝绸之路旅游带中的重要节点。随着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平凉旅游”已与“平凉煤电”、“平凉红牛”、“平凉金果”并列为全市四大特色优势品牌。

  --宣传促销持续加强,整体形象日益凸显。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市委、市政府领导率团外出开展旅游宣传活动,组团参加各类大型旅游交易会、推介会,在中央、省级和香港、周边城市主流媒体上进行专题宣传和专版介绍,邀请中央、省级新闻媒体记者及周边有实力的旅行社来平采访报道、考察线路,积极借助全国性经贸洽谈会、体育赛事在平举办的契机筹办崆峒文化旅游节,不断扩大宣传范围和宣传效果,提升平凉旅游的知名度。同时,发动、组织旅游企业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旅游促销活动。通过持续不间断的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宣传营销,平凉旅游整体形象凸显,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扩大。

  --服务功能日趋完善,接待能力不断增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旅游交通、住宿、餐饮、信息、商业、娱乐等产业的蓬勃发展,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步显现。到2010年底,全市拥有旅行社26家、星级宾馆20家,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01万人,初步形成了行、游、住、吃、购、娱功能齐全、协调配套的旅游业服务体系,城市发展和产业成长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旅游业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行业管理迈入正轨,服务质量显着提高。持续加大旅游市场监管力度,先后制定出台了《农家乐管理办法》、《旅行社组团奖励办法》等8个行业管理办法,不断加强对旅行社、星级宾馆、重点景区和从业人员的规范管理,大力整顿旅游市场,完善旅游安全应急机制,旅游环境明显改善,游客投诉日趋减少,连续多年无旅游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全市先后有11家景区分别被评为省、市级文明单位和文明窗口,崆峒国际旅行社荣获2006年度“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对改善城市面貌、塑造平凉新形象、促进对外开放发挥了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旅游产业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

  1.交通“瓶颈”制约严重。目前平凉市高速通道还未完全贯通,空中运输尚属空白,铁路运力较小,公路总量不足。加之,现代“丝绸之路”旅游线路偏于天水,使得平凉国、省道过境优势得不到充分显现;市到县、县(区)到景区(点)的道路等级差异较大,特别是七县(区)高等级环形旅游线路尚未形成,“旅长游短”的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不利于国内外游客的大量输入,严重制约着平凉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2.管理体制机制不顺。从现行管理体制来看,由于历史原因,旅游资源归多个行业管理,旅游景区(点)多与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无隶属关系,造成管理体制不健全、机制不灵活,多头管理,各自为政,职权分散等问题,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形成有效的指导和监管,致使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统筹管理难以实现,旅游区域合作、线路对接、对外宣传及优惠政策的制定落实等协调难度大。由于旅游资源开发仍是政府主导型模式,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不高,造成旅游市场主体发育滞后,具产业发展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缺乏,旅游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突出表现在崆峒山旅游集团的运作迟迟不能实施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公司难以包装上市,投融资艰难,品牌带动效应远未充分发挥出来。

  3.产业整合力度不够。旅游产业尽管已作为全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来实施集中突破,但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开发”的要求,全社会参与旅游业开发的机制尚未形成,扶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专项资金落实迟缓,致使许多重大项目启动或建设缓慢,丰富的旅游资源、显着的产品优势与整体产业发展现状极不相称,短期内难以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与旅游业发达地区相比,平凉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较少,旅游业的牵引带动作用发挥不够,旅游产业集群尚未形成,旅游业占GDP比重过低,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大。

  4.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在挖掘崆峒道源文化、静宁古成纪文化、泾川西王母文化、灵台皇甫谧文化等文化资源方面,普遍存在思维滞后、创意不足、资金匮乏等问题。表现在旅游产品提供方面,存在人文类观光产品多、自然类休闲度假产品少,静态参观类产品多、动态体验类产品少的结构缺陷,不能充分应和现代旅游重体验、重休闲、重参与的需求趋势。表现在文化旅游开发方面,则是能够对游客形成感染力、震撼性的“大手笔”演艺项目匮乏,娱乐项目单调,游客夜间文娱活动贫乏。尤其在旅游购物方面,普遍存在着旅游商品研发能力弱、品种单一、特色不浓、档次不高、相互雷同等问题,导致其在旅游消费中所占比重过低。

  5.产业要素未充分激活。由于平凉旅游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旅游六大要素及其相关产业发展不协调,产业链条未能实现紧密链接,导致旅游业在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旅游商品、餐饮住宿、保健娱乐等方面配套脱节、相互制约,其应有的关联带动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突出表现在大多数景区还停留在观光型产品的打造阶段,文化娱乐项目少且层次不高,旅游商品开发不足,旅游住宿、餐饮业发展与景区接待规模不相匹配,景区“门票经济”问题比较普遍,旅游消费层次不高,游览附加值普遍较低,经济效益还十分有限。

  6.旅游专业人才匮乏。平凉市缺乏高等院校和专业研究机构,西部内陆欠发达地区的闭塞落后和低收入水平,又使人才流失严重、引进难度加大,加之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的行业吸引力尚处于逐步显现阶段,长期形成的平凉旅游高层管理人员匮乏,旅游规划、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专业人才奇缺的问题难以在短期内解决。由于旅游服务技能培训机构欠缺,专业培训人员数量少、层次不高,行业培训的引导作用得不到充分体现,旅游企业内部培训简单粗略,导致全市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普遍较低,全面提升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面临较大困难。

  二、“十二五”期间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一是中国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为旅游业创造出巨大的市场需求。二是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现代服务业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任务,加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三是国家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先后颁布批准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启动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省委、省人民政府也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为平凉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政策机遇。四是市委、市政府提出“四三二一”战略构想,将旅游业作为全市“六个集中突破”工作重点之一,进一步明确了把平凉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特色鲜明、服务完善的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基地和休闲避暑旅游经济圈的战略目标,为平凉旅游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指明了前进方向。五是国内外旅游产品结构全面转型升级,生态休闲旅游逐渐成为主流,全社会大力倡导低碳经济、推进节能环保,为平凉发展“人文生态、休闲养生”旅游提供了新的契机。六是区域合作的强劲势头,丝绸之路、红色之旅等国家旅游精品线路的不断优化,2011中国(西安)国内旅交会和世界园艺博览会等重要节庆活动的持续举办,为平凉市旅游业扩大交流与合作提供了现实机遇。七是国家“三农”政策的扶持,特别是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为推进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提供了良好平台。八是各级党委、政府重旅游、兴旅游、抓旅游,发展旅游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平凉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和工作基础。

  (二)挑战

  一是周边同质资源开发竞争加剧。周边各省(区、市)在旅游资源类型、客源市场的构成等方面都与平凉有着较大共性,随着其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区域竞争日益加剧,不可避免地会分流客源。二是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压力加大。平凉市地处西部内陆,自然生态脆弱,加快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让旅游产业的快速成长面临严峻挑战。三是人民群众对旅游产品多样化需求迫切。随着旅游市场日益扩大和旅游消费需求的日益大众化、多样化,大力调整旅游产品结构,增加旅游产品供给,提高旅游消费满意度,成为平凉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

  三、“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思路、奋斗目标与基本原则

  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以建设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基地为目标,以“神奇崆峒·养生平凉”为主题,以构建大旅游市场为导向,强化宣传推介,完善服务功能,创新管理机制,着力打造以崆峒山旅游区为中心的五大旅游区,努力提升平凉旅游核心竞争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奋斗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市旅游经济总量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实现快速增长,增长速度力争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旅游接待人数、综合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每年新增就业2000人。到2015年,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60亿元以上,约占GDP总量的10%以上,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到2020年,旅游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功能更加完善,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市场秩序和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大幅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宏观指导、市场监管、政策激励的职能,更加注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服务意识,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全社会参与的旅游产业良性发展格局。

  2.坚持“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顺应国内外旅游发展趋势,加强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调整和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大力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推动旅游产业实现量的扩张和质的飞跃。

  3.坚持改革创新。破除旅游产业发展的体制障碍,加强对外交流合作,进一步放开搞活市场,推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鼓励旅游企业组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区域的企业集团,不断增强旅游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4.坚持可持续发展。遵循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处理好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文物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5.坚持依法治旅。始终把依法治旅作为加快旅游产业化的重要内容,不断推进行业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积极构建公平竞争、诚信经营、规范操作、健康有序的旅游市场秩序。

  6.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在旅游景区建设、旅游接待服务等方面,力求体现返璞归真的生态设计和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通过人性化、个性化的旅游服务,营造和谐、舒适、宜居的旅游环境。

  第二章:旅游业发展布局及重点项目规划

  “十二五”期间,要牢牢抓住国家重点支持崆峒山精品旅游景区建设和积极推进红色旅游基地建设的机遇,按照平凉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突出川区、轴线发展,做强园区、聚集发展,统筹城乡、整体推进”的战略布局和要求,加快实施旅游重点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全力推进“五大旅游区”建设。

  一、产业布局

  以崆峒山旅游区为中心,以泾川旅游区、关山休闲避暑旅游区、灵台文化旅游区和葫芦河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区为基点,加快平凉休闲度假旅游圈建设,全面提升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

  1.崆峒山旅游区

  该区域西起大马圈、小马圈一带,东至平凉城区西环路,南至大阴山、十万沟,北至马屯山分水岭,范围包括崆峒山、太统山、龙隐寺、崆峒镇、麻武乡,总面积约130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以“黄帝问道处·神奇崆峒山”为品牌,集中力量把崆峒山打造成兼有生态观光、人文揽胜、休闲娱乐、综合服务、养生度假五大功能的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核心景区:崆峒山、太统山、崆峒古镇·问道驿站。

  开发重点:以崆峒山景区创建年接待量过百万人次景区为契机,深度挖掘道源文化和崆峒武术文化内涵,加大景区开发、品牌打造、设施配套力度,努力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在规划建设区内实行退耕退牧,实施整体开发。加快建设香山景区、隍城景区、五台景区、胭脂河景区、望驾山景区、弹筝峡景区、十万大峡谷景区、大阴山景区、龙隐寺景区、太统山景区等十大景区。分线实施十大项目:南线依托太统山森林资源,重点建设十万大峡谷、太统山休闲度假中心;中线完善综合服务区功能,重点建设崆峒山景前区、崆峒古镇演艺宫、民俗文化园、旅游客运站和农家乐聚集区;北线开发泾河水资源,重点建设龙隐寺、泾河水景游乐园。形成香山景区-西山景区-十万大峡谷-太统山景区,崆峒山景前区-问道宫-崆峒古镇·问道驿站-崆峒古镇·佛缘禅院-崆峒古镇·千年儒府-娱乐城-广成大酒店,胭脂川景区-望驾山景区-垂钓中心-泾河水景-龙隐寺三条辐射线,扩大崆峒山景区面积。同时,在崆峒大道北侧建设以明清风格为主的仿古建筑,在平泾公路两侧建设以大众消费为主的农家乐聚集区,把崆峒古镇打造成旅游“六要素”完备的商旅不夜城,使之成为平凉名优小吃、地方名优产品、旅游商品、快捷式酒店和休闲娱乐项目的集中展示区。经过5年努力,将崆峒山旅游区打造成集游览观光、休闲度假、道家养生、餐饮住宿、商务会展、文化研究、武术交流等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度假中心,进一步打响崆峒旅游品牌。201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6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5亿元。

  2.泾川旅游区

  该区域包括西王母宫、大云寺、南石窟寺、丈八寺、田家沟、罗汉洞石窟、红二十五军四坡战役胜利纪念地、百里石窟长廊等重点人文景区,覆盖城关镇、罗汉洞乡、温泉开发区等,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打造“王母故里·佛道圣地”旅游品牌,建成集佛道朝觐、温泉度假、民俗体验为一体的人文养生旅游胜地。

  核心景区:大云寺·王母宫、南石窟寺、田家沟、温泉养生园。

  开发重点:依托西王母文化、佛教文化、石窟艺术等历史文化资源,以温泉水疗养生为特色,做大做强王母宫·大云寺景区和田家沟生态风景区,加快南石窟景区、温泉度假区、完颜民俗村等景区的保护开发,建设以“温泉水疗养生为核心,以商务度假为重点,以休闲养生地产为基础”的泾川温泉养生园,配套文化演艺宫等休闲设施,强化西王母文化的研究、开发、建设,形成以佛道朝觐游、温泉休闲游、民俗文化游、遗迹探秘游为特色品牌的旅游经济增长极,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1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2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

  3.关山休闲避暑旅游区

  该区域地跨华亭、庄浪、崇信3县,东南与陕西陇县关山草原、龙门洞相连,东北与宁夏泾源接壤,西南与天水张家川毗邻,包括莲花台风景名胜区、云崖寺国家森林公园、石拱寺、海龙洞、车场沟、野狐峡、米家沟生态园、陈家洞、朝那湫、龙泉寺、五龙山、唐帽山等景区,总面积约900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为品牌,着力打造集生态游览、休闲避暑、野外探险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胜地。

  核心景区:莲花台、云崖寺、米家沟、龙泉寺、五龙山、唐帽山。

  开发重点:依托关山生态资源和独特气候优势,按照以关山为主体,东、西麓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总体布局及“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扩点成片”的原则,分阶段实施景区开发和设施建设,加大品牌打造和宣传推介力度,深度挖掘秦文化、丝路文化、森林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内涵,重点实施莲花台景区、云崖寺景区、紫荆山景区、龙泉寺景区、华亭海龙洞-石拱寺丝绸古道旅游区,麻庵及崇信五龙山、唐帽山生态避暑旅游区,车场沟野狐峡探险旅游区,朝那湫生态观光旅游区,陈家洞石窟旅游区和华亭米家沟、双凤山、莲花湖、玄峰山休闲度假区建设,建成集生态游览、休闲避暑、野外探险、森林科普、商务物流于一体的综合旅游胜地。201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达到250万人(次)和13亿元。

  4.灵台文化旅游区

  该区域包括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古密须遗址、文王画卦山、皇甫谧文化园、独店张鳌坡旅游示范村、朝那皇甫湾等景区,覆盖百里、中台、邵寨、独店、朝那5乡(镇),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打造“皇甫谧故里·古灵台胜境”旅游品牌,建设集人文观光、学术交流、针灸医学培训、中医药养生、文化影视制作于一体的历史人文生态旅游基地。

  核心景区: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皇甫谧文化园。

  开发重点:深度挖掘商周历史文化和皇甫谧针灸医学文化内涵,以中医药养生、民俗及休闲农业旅游为特色,按照“一轴、两带、三区”(以皇甫谧文化旅游发展为主轴线,建设商周文化旅游带、民俗休闲农业旅游带及皇甫谧文化旅游区、百里古密须旅游区、文王画卦山旅游区)的总体布局,加快景区开发、设施配套、品牌打造和宣传推介工作,重点实施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景区、皇甫谧文化园景区、百里古密须遗产保护开发区、邵寨文王画卦山景区、民俗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区建设,配套建设文化演艺宫等休闲设施,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型产业。到201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亿元。

  5.葫芦河流域现代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区

  该区域地跨静宁、庄浪两县,以深厚的成纪文化为底蕴,以红色资源和现代农业建设成就为特色,以成纪文化城、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园、庄浪百万亩梯田及静宁、庄浪果品基地为支撑,形成葫芦河流域现代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综合开发模式。

  功能定位:以“庄浪梯田、平凉金果、红色胜地”为品牌,打造以红色旅游、现代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线的旅游目的地。

  核心景区:成纪文化城、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园、庄浪梯田纪念馆、庄浪梯田·赵墩沟生态观光园、静宁大地滩生态农业观光园。

  开发重点: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龙头,以生态农业休闲体验为特色,加快实施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园景区及静宁大地滩生态农业观光园、庄浪梯田·赵墩沟生态观光园等现代农业观光景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将该流域建成集生态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红色旅游、休闲度假、科教研发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区。201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1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7亿元。

  二、重点项目

  (一)全力抓好重大基础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

  1.重点抓好精品景区建设项目。按照“突出大特色、打造大景区、形成大容量、构建大循环”的建设思路,打破行政区域,实施整体开发,重点抓好崆峒山旅游区综合开发、泾川旅游区开发、莲花台景区综合开发、云崖寺景区开发、五龙山-唐帽山综合开发等建设项目,提高精品旅游景区的承载能力。

  2.积极实施红色旅游建设项目。深入发掘革命历史文化资源,抓紧实施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园、庄浪县梯田化标志地红色旅游项目建设,打造红色旅游精品产品。

  3.全面完善配套设施项目。围绕旅游产业“六要素”的配套,积极实施平凉高档旅游汽车公司、旅游客运站、平凉市游客集散中心、平凉民俗文化产业园、崆峒古镇·佛缘禅院、崆峒山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崆峒镇平泾路农家乐聚集区改造、灵台荆山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等配套项目。

  4.深度开发文化旅游项目。以平凉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为基础,积极实施崆峒山大型实景演出和特色旅游文化剧目开发,加快崆峒古镇演艺宫建设和灵台县皇甫谧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着力塑造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品牌。

  5.合理安排休闲度假旅游项目。以现代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资源为基础,以生态养生、休闲避暑、野外探险、科普体验为特色,着力抓好静宁大地滩生态农业观光园、泾川温泉养生休闲度假区开发等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建设。

  6.集中建设文物保护开发项目。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集中实施平凉市非遗保护中心、文物保护维修,崆峒区安惠王朱楹墓开发保护,泾川县大云寺佛教文化资源开发,灵台皇甫谧-商周文化资源开发建设、馆藏文物保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项目,崇信县武康王庙保护开发项目,华亭县上关石拱寺、文物库房及布展提升工程,庄浪县宋代释迦院塔文物遗址保护、云崖寺-陈家洞石窟寺文物保护,静宁县古成纪遗址保护及开发等项目建设。

  7.加快投资影视剧编排项目。加快影视剧编创和投资工作进程,完成电视连续剧《大道朝天》的拍摄和《中国年》陇东原生态歌舞剧的编创等任务。

  8.着力打造特色旅游文化剧目。深度挖掘旅游文化资源,抓紧完善黄帝问道、西王母乐舞、陇东民俗等特色剧目,在全市4A级以上景区提供常态演出。

  (二)抓紧完成旅游厕所建设任务

  按照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的总体部署,继续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平凉市旅游厕所建设。2011年,全市新建、改建二星级以上旅游星级厕所65座,星级旅游厕所总数达到100座以上,彻底解决游客入厕难、难入厕的问题,优化平凉旅游形象。

  第三章:旅游文化开发规划

  深入挖掘、整理平凉文化资源,使之与旅游活动紧密结合,促进特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旅游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旅游消费需求,达到“树形象、提品质、增效益、促和谐”的目标。

  一、大力发展旅游演艺业

  通过建设旅游演艺场所,组建旅游演艺队伍,提升原有演艺节目水准,创新编排旅游演艺节目等措施,使旅游业与文化演艺业达到互联共需、互利共赢的目的。一是建设完善旅游演艺场所。要在各县(区)城市繁华地段、4A级以上旅游景区、4星级以上宾馆开辟旅游演艺场所,在崆峒古镇、泾川温泉新建演艺宫,专业演出地方特色文化节目,增加景区的社会、经济效益。二是包装提升旅游演艺节目。由文化部门牵头,对现有《黄帝问道》、《王母夜宴》、《皇甫谧》、《伏羲画卦》等剧目,崇信民歌及庄浪舞蹈《云崖仙韵》、华亭打击乐合奏《煤海春潮》等节目进行策划包装,形成系列文化旅游演艺节目。三是组建旅游演艺队伍。广泛吸纳社会文艺演出团体和艺术表演人才,组建旅游专业演艺队伍,鼓励文艺院团排演适销对路的旅游剧(节)目,建立文化艺术团体与旅游企业业务合作的长效机制,积极开展定时、定点的演出服务,形成旅游演艺活动良性发展态势。四是策划编排吸引力、参与性强的演艺节目。按照省上“建设3-5个文化大舞台,敦煌、崆峒山、麦积山要编排大型实景演出”的要求,策划编排崆峒山大型实景演出。其他各县也要积极邀请国家、省级专业人士,立足本地特色剧种、民俗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的挖掘,量身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雅俗共赏的旅游演艺节目,增强节目趣味性和游客参与度,集聚人气,拉动消费。

  二、积极培育文化旅游节会品牌

  (一)打造崆峒旅游文化节庆品牌

  借助文化部、国家旅游局每4年推出一个中国文化旅游主题年,每2年举办一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的契机,积极争取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对我市文化旅游节庆活动的支持,坚持每两年举办一届中国·平凉崆峒旅游文化节,力争在5年内将崆峒旅游文化节打造成全国知名旅游节庆活动,以品牌节庆活动带动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

  (二)办好一个论坛和三大节会

  继续办好海峡两岸西王母文化论坛和皇甫谧文化旅游节、庄浪正月十二文化艺术节、“静宁金果”暨休闲农业旅游节三大节会,不断提升节会影响力。

  (三)支持举办特色民俗活动

  突出地域民俗文化特色,积极支持办好崆峒山四月初八庙会、西王母三月二十庙会、云崖寺端午节庙会、龙泉寺四月初二古庙会等民俗活动,使之成为平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展示平台。

  第四章:旅游交通发展规划

  抓住国家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加快建设公路、铁路、民航综合交通体系,积极完善通达县、乡和景区的公路建设和客运站(点),构建方便快捷高效的旅游客运网络,彻底解决制约平凉旅游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加快建设综合交通体系

  以形成“高速公路与等级公路相交汇,公路交通与铁路交通相协调,地面运输与空中运输相互动”的立体交通格局为目标,加快实施系列交通通达工程,从根本上改善平凉旅游的外部交通环境。一是实现航空运输零突破。新建平凉机场,在条件具备和市场容量许可下,适时有序开通平凉至西安、兰州、银川及北京、上海航线,使平凉旅游真正面向国内外市场。二是铁路质量大提升。在加快推进西平和天平铁路建设进程的同时,新建平(凉)庆(阳)铁路、宝(鸡)中(卫)铁路二线、平(凉)华(亭)铁路、平定兰铁路、平(凉)环(县)定(边)等铁路,基本建成功能配套的铁路产业通道和旅客通道。三是高等级公路网络化。新建平(凉)天(水)(平凉段)高速、平(凉)宝(鸡)高速、平(凉)崇(信)安(口)高速、华(亭)泾(源)高速、华(亭)崇(信)灵(台)高速及延长线、静(宁)庄(浪)高速、平(凉)镇(原)西(峰)高速和平凉机场高速等8条高速公路,改造、新建一批一级、二级公路,力争到2015年实现县县通高速路、乡镇通等级公路、建制村通油路的目标,形成市到县、县到景区方便通达的旅游环路。

  二、着力构建市域及周边旅游环线

  依托铁路、高速公路大交通,充分发挥我市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集聚优势,以西安、兰州、银川等周边一级客源市场为重点,通过积极实施旅游合作措施,将市内各重点景区融入关中文化旅游圈、西兰银黄金旅游圈和古“丝绸之路”旅游经济带,全力打造周边“三日游”、“五日游”和市内休闲养生“两日游”、“三日游”大众旅游产品,努力构建跨区域旅游环线。

  (一)构建关中文化旅游线路

  依托《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着力打造周边“三日游”、“五日游”旅游线路。一是把将成纪文化城、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宫、龙泉寺、古灵台·荆山公园,与咸阳的大佛寺、乾陵、昭陵、汉阳陵,西安的大唐芙蓉园、西安城墙、华清池、楼观台,宝鸡的炎帝陵、周公庙、法门寺、太白山,天水的麦积山、伏羲庙等景点串接起来,形成平凉-咸阳-西安-宝鸡-天水的周边“五日游”旅游线。二是将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宫、龙泉寺,与咸阳的乾陵、汉阳陵,西安大唐芙蓉园、华清池等景点串结起来,形成西安-咸阳-平凉“三日游”旅游线。三是将莲花台、云崖寺、庄浪梯田,与天水的伏羲庙、麦积山,宝鸡的法门寺、太白山等景点串接起来,形成平凉-天水-宝鸡“三日游”旅游线。

  (二)构建市内休闲养生旅游线路

  突出“神奇崆峒·养生平凉”主题形象,以人文养生、休闲度假、生态观光、乡村民俗和乡土文化体验为特色,优化完善市内道教文化寻根之旅、人文生态观光之旅、绿色清凉休闲之旅、佛教艺术觅珍之旅、黄土风情体验之旅及革命传统教育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一是打造道教文化寻根之旅,集中展示成纪文化城-崆峒山-宝塔博物园-大云寺·王母宫-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三日游”旅游线。二是推出佛教艺术觅珍之旅,专题推出崆峒山-宝塔博物园-大云寺·王母宫-南石窟寺-石拱寺-云崖寺“三日游”旅游线。三是倡导绿色清凉休闲之旅,推荐选择崆峒山、太统森林公园、柳湖公园,泾川大云寺·王母宫、田家沟、温泉,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崇信龙泉寺、华夏古槐,华亭莲花湖、双凤山、米家沟、莲花台,庄浪紫荆山、云崖寺等景区,组合周末“两日游”旅游线。四是组织革命传统教育之旅,引导参观静宁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庄浪梯田-红二十五军长征泾川四坡战役胜利纪念地“红色之旅”旅游线。

  (三)构建跨区域长线旅游线路

  积极推进区域旅游合作联盟建设,加快精品旅游线路对接,促进平凉旅游尽快融入西兰银黄金旅游圈和古“丝绸之路”旅游经济带。一是以“感受西北风情,品味多元文化”为主题,构建“西北风情”联合会旅游环线,形成西安-咸阳-宝鸡-平凉(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莲花台、龙泉寺、华夏古槐王、大云寺·王母宫、田家沟、宝塔博物园、柳湖公园、太统山庄、崆峒山)-固原-中卫-银川的“西北风情之旅”。二是以“探寻龙族血脉,追溯华夏渊源”为主题,构建关天经济区旅游环线,形成西安-咸阳-平凉(成纪文化城、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宫、龙泉寺、华夏古槐王、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天水-宝鸡的“寻根朝觐之旅”。三是以“追寻丝路古迹,领略华夏文明”为主题,构建“丝绸之路”北线旅游环线,形成敦煌-嘉峪关-东风航天城-酒泉-张掖-武威-兰州-平凉(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宫、南石窟、云崖寺)-西安的“丝路遗珍之旅”。四是以“继承先辈遗志,激发爱国情怀”为主题,构建革命传统教育环线,形成会宁红军长征会师楼-静宁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庄浪梯田-红二十五军长征泾川四坡战役胜利纪念地-延安的“红色教育之旅”。

  三、大力完善景区客运体系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A级景区评定标准,从景区道路、客运线路、停车场等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两方面着手,积极完善全市各重点景区客运体系,大力改善景区交通环境。一是构建景区旅游环线。按照“进得来,散得开,出得去”的要求和多景点串接、不走回头路、延长停留时间的原则,在现有基础上完善和优化景区道路,提高路网等级和通畅程度,构建与旅游发展相适应的多层次、高水平、布局合理的人性化旅游交通体系,形成景区旅游环线。二是改善旅游客运条件。高度重视公交线路的设置及公交车辆的配置,积极增开景区间旅游公交线路,完善客运站点,发展多种交通运输方式,增强各种运输方式的互补性,为游客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交通服务。三是超前规划建设旅游停车场。以生态停车场为方向,按照国家标准超前规划建设城市旅游停车场和景区停车场(重点景区停车场服务半径控制在3000米之内,面积按大客车50-60平方米/辆、中型车30-40平方米/辆、小型车25平方米/辆来规划),扩大旅游城市规范停车场面积,以适应日益发展壮大的旅游市场需求。

  四、积极优化旅游客运环境

  着眼于旅游环境的保护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走旅游公交与自驾游并重的客运发展之路,科学调配客运资源,分类完善客运软、硬条件,积极改善旅游客运环境。一是完善旅游标识系统。以方便自驾游为目的,按照国家颁布的GB10001等标准,由交通运管部门牵头,质量监督局、旅游局积极配合,共同制定旅游交通标识牌建设规划,依照规划加快完善公路(包括高速公路、市区主街道及县乡公路)交通指示牌,设置景区指示牌和旅游导览牌,形成具有鲜明视觉效果和有效引导作用的高速公路沿线、重点景区旅游交通标志系统和旅游目的地城市旅游标识系统,优化旅游服务环境。二是合理组织旅游客运。根据淡旺季游客量的变化,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科学组织旅游专线车辆,鼓励出租车运送散客,允许景区环保车辆适当向城乡结合部延伸,彻底解决城区到景区游客运送的“断头”问题。对经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高档旅游汽车减半征收高速公路通行费,依法许可在旅游淡季运营长途客运班线。三是发展旅游客运集团。积极发展旅游客运集团公司,开通全市重点景区内旅游线路和通达西安、兰州、银川、天水、宝鸡等周边城市景区(点)的旅游线路,力争“十二五”期间发展高档旅游汽车100辆。同时,鼓励成立汽车租赁公司,以适应散客自助游消费需求。

  第五章:旅游餐饮和旅游商品开发规划

  突出主题文化特色,把平凉浓厚的地域文化渗透到旅游餐饮服务和旅游商品开发之中,体现人文特质,提升文化品位,打造特色浓郁的陇东餐饮品牌和旅游商品体系。

  一、壮大特色旅游餐饮业

  (一)打造陇菜品牌

  1.光大平凉十大宴系

  树立品牌意识,打造餐饮名店,重点开发平凉红牛宴、广成仙祖宴、王母蟠桃宴、李广家宴、泾河风情宴、长寿面宴、道家素斋宴、清真特色宴等十大系列名宴,配套富含特色文化内涵的讲解和个性化服务,将文化溶入餐饮服务之中,让游客体验平凉地域民俗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相互交融、相得益彰的独特魅力。

  2.做精平凉特色小吃

  合理布局旅游餐饮设施,制定企业标准,规范原料采购和加工程序,以本地特产平凉红牛、平凉金果、静宁烧鸡、甲鱼、土猪、山羊、山药、百合、蕨菜、核桃等为原料,精心加工制作春华烤全羊、千家红牛尾、五香腊牛肉、红扒肘子、八卦耀金甲、金瓜百合等平凉名菜,以及金桥葫芦头、彦龙暖锅、陇记醪糟、清汤羊肉泡、灵台酸汤面、庄浪暖锅、鱼儿摆沙、豆面拌汤等平凉名小吃,为游客提供高、中、低各档次风味独特的美味佳肴。

  (二)推广餐饮品牌

  1.弘扬传统工艺。坚持传统风味,整合地方特产,弘扬传统制作工艺,形成平凉特色餐饮系列,推出陇菜精品和便携食品。

  2.加快餐饮服务区建设。在重点景区周边和重点旅游线路沿线规划建设餐饮服务区,大力发展旅游团餐,解决游客就餐难的问题。

  3.推广平凉地方小吃。加快地方特色小吃街、民族风味小吃园、夜市、快餐店建设。借助举办平凉名吃及厨艺大赛,评定地方名优小吃和特色菜肴等活动加强宣传推广。

  4.规范行业发展。建立饮食行业标准认证体系,推动全行业的规范化发展,确保饮食卫生和食品质量。

  二、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商品

  (一)加快旅游商品开发

  深度挖掘崆峒文化、成纪文化、皇甫谧文化、西王母文化、商周文化、民俗文化及各县(区)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创意开发系列旅游商品精品,形成种类齐全、品种丰富的平凉旅游商品体系,打造特色旅游商品品牌,推进旅游商品产业化发展。特别要重视利用各级博物馆的特色藏品,开发制作仿制品、纪念币等旅游商品。同时,加强对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的市场推广,扩大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销售量。通过每年举办全市文化旅游商品博览会和文化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等形式,鼓励、扶持有创意的文化旅游商品制造企业,加强对文化旅游商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力争在3-5年内,打造出国内知名旅游商品龙头企业2-3个、国内外知名品牌旅游商品3-5个。

  (二)构建旅游商品营销体系

  优化销售网点布局,建立多渠道的旅游商品营销体系。一是建立崆峒古镇平凉旅游商品、纪念品加工展示展销中心及县(区)旅游商品购物中心,突出地域特色,以产、销、供一体化服务模式,集中推出全市五大类180多个品种的旅游纪念品、地方名优产品、民间工艺品、文物仿制品等旅游商品,吸引游客在体验和参与中快乐购物。二是完善3A级以上旅游景区、四星级以上宾馆等游客聚集场所旅游商品销售区、购物中心建设,鼓励国家、集体、个体、外资等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旅游商品营销,提高旅游购物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力争到2015年,实现旅游商品收入占旅游总收入25%以上,平凉市跻身甘肃省旅游购物大市的目标。

  第六章:乡村旅游专业村专业户建设规划

  积极引导广大农户依托旅游景区(点)、乡村自然风光及乡土民俗风情、民间文化艺术、传统劳作方式等发展乡村旅游,形成“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特”的乡村旅游专业村、专业户竞相发展格局,推进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等旅游新业态的健康发展。

  一、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在现有70户农家乐基础上,围绕平凉城区及各县城郊,在全市7个县(区)30个具有一定基础条件的乡镇,发展50个旅游专业村、1000个专业户,积极创建“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特”乡村旅游品牌,将崆峒镇发展成为旅游专业镇。其中,崆峒区发展12个专业村、240个专业户,泾川县发展8个专业村、160个专业户,灵台县发展8个专业村、160个专业户,崇信县发展4个专业村、80个专业户,华亭县发展8个专业村、160个专业户,庄浪县发展5个专业村、100个专业户,静宁县发展5个专业村、100个专业户。

  二、工作重点

  1.崆峒区:以创建全市乡村旅游示范典型为目标,依托国家5A级旅游景区崆峒山和省级森林公园太统山,沿泾河旅游观光带,将旅游观光、文化体验、餐饮娱乐、休闲度假等功能融为一体,构建“一心四区”旅游专业村发展格局。“一心”指农家乐综合服务中心,“四区”为生态观光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地方民俗体验区和旅游新村示范区。一是以崆峒古镇为中心,将寨子街村、蒋家沟村、太统村、韩家沟村、西沟村、鸦儿沟村,联动发展成集餐饮、住宿、购物和民俗体验于一体的农家乐综合服务中心。二是围绕十万大峡谷,把麻武乡麻武村、城子村建成集乡村体验、生态观光和运动娱乐于一体的生态观光区。三是依托西郊经济开发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显着的循环经济成效,将区内天门村建成兼有科普教育、休闲度假、旅游购物等功能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村。四是以地域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效应、农事活动及传统民俗为背景,把崆峒镇榆树村、柳湖乡土坝村发展成陇东黄土风情浓郁的地方民俗体验区。五是结合新农村建设,通过绿色种植、养殖及节能环保技术的运用,把吴岳村建成旅游新村示范区。

  2.泾川县:以大云寺·王母宫景区和田家沟水土保持风景名胜区两个国家4A旅游景区为依托,充分挖掘西王母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和温泉文化,把城关镇的水泉寺村、共池村、延风村,党原乡的丁寨村、樊家村,王村镇的百泉村、完颜村,发展成体验农家餐饮、享受温泉理疗、观看民俗表演、参与完颜祭祀活动的特色旅游接待专业村。

  3.灵台县:紧密围绕皇甫谧文化资源开发,以旅游景区、田园风光、人工林区、特色农业种植等优势资源为依托,以民俗休闲、农业观光、保健疗养为主题,充分挖掘特色饮食文化与针灸养生文化,加快旅游专业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景观配套,实施特色化发展、规模化经营,把张鳌坡村、三里村、社古村、东郭村、广辉村、下河村、寨坡村、古城村发展成集田园观光休闲、农家美食养生、中医针灸疗养的绿色保健旅游专业村。

  4.崇信县:以国家4A级旅游景区龙泉寺和五龙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为依托,以“山水龙泉·亲水休闲”为品牌,充分挖掘农耕文化,把锦屏镇梁坡村、东街村、关河村及新窑镇新窑村发展成为品茗休闲、亲水养生、田园观光的度假式旅游专业村。

  5.华亭县:以关山林草资源、莲花台省级风景名胜区及米家沟生态园、双风山公园、莲花湖公园3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为依托,充分挖掘当地民俗文化,把西华镇的西华村、龚杨村、草滩村,石堡子工业园区的石堡子社区,马峡镇的赵庄村、将庄村、东华镇的黎明村,上官乡的上官村发展成、森林探险、狩猎垂钓、农事体验的“宿营地”式旅游专业村。

  6.庄浪县:以云崖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赵墩沟农业示范园为依托,充分挖掘梯田生态文化,把水洛镇的西关村、何马村,韩店镇的东关村,万泉镇的高川村、赵墩乡的赵墩沟村,发展成以梯田观光和参与草编等旅游纪念品加工及农事体验为主的工艺品制作专业村。

  7.静宁县:以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园、国家3A级旅游景区成纪文化城和大地滩农业观光园为依托,充分挖掘伏羲文化和红色旅游文化,把新城村、靳寺村、吴庙村、五方河村、继红村发展成以农副产品加工、农业示范观光、农事活动体验、革命传统教育等为主的综合性乡村旅游专业村。

  三、标准要求

  1.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交通上,对乡村旅游地的周边道路、出入口、停车场、游览人行道等进行合理布局,使游客进得来、留得住、出得去;给排水上,保证供水质量和安全,保证乡村旅游地的排水设施不会妨碍旅游者通行,污水不会危及乡村的环境质量;电力通信、供暖、卫生上相应配套,保证足够的容量和使用方便,倡导有条件的乡村接入互联网。

  2.服务设施建设方面。住宿上,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规划建设有乡土特色的住宿设施,满足乡村旅游需求;商业与餐饮布点上,结合人流量和公共空间进行科学布局,以方便旅客就近使用和集散,规划设计尽量体现人性化和艺术化;安全保障、行政组织等方面统一配套,做到保障、协调有力。

  3.经营规范管理方面。按照统一标准实施管理,强化市场监管和行业指导。同时,加强对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基层领导干部和农村从业人员3支队伍的专业培训。

  4.市场营销方面。在各级、各类旅游宣传推介活动中,注重乡村旅游的宣传推广,积极组织策划有针对性的营销活动,同时鼓励、引导乡村旅游专业村、专业户自主营销,积极扩大乡村旅游消费市场。

  第七章:星级饭店发展规划

  顺应经济结构调整大局,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民群众满意为目标,以提升质量为根本,合理布局,完善结构,突出特色,加快平凉星级饭店发展步伐,同步实现星级饭店数量的扩张和质量的提升。

  一、工作目标

  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突出、质量提高”的发展要求,适当发展高档旅游宾馆,大力发展中低档旅游宾馆,重点扩大快捷、经济型宾馆,扶持和规范家庭旅馆,在全市范围内形成高中低档结合、宾馆类型齐全、区域布局合理的旅游宾馆接待网络。到2015年,全市星级饭店发展到60家左右,日接待能力达到万人以上。其中,引进1家五星级饭店,修建1处五星级游客中心,使全市五星级饭店总数达到2家,四星级饭店达到10家,三星级饭店达到15家,二星级饭店达到25家。同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快绿色饭店创建步伐,力争到2015年全市三星级以上饭店和70%左右的一、二星级饭店创建成绿色饭店,新建星级饭店同步创建成为绿色饭店。

  二、发展方向

  星级饭店的发展必须顺应全市经济社会与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既立足现实,更面向未来,走科学化发展之路。

  一是坚持现代化发展方向。积极引入现代科技产品,运用现代化通讯设施及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水电气供给系统等后勤保障设施提高劳动效率,增强服务产品的方便性与舒适度。同时,注重饭店经营管理的组织建设,使之既符合现代饭店业的发展要求,又适应企业自身的成长需要,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和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坚持专业化发展方向。按照饭店经营管理专业性、整体氛围协调性、产品舒适性的要求,建立科学的市场定位、等级定位、形象定位和产品定位,并根据消费者需求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制定管理制度,配置服务功能,设计服务项目,完善质量标准。

  三是坚持特色化发展方向。认真总结近年来在星级饭店特色化、主题化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形成指导性意见,支持和引导全市星级饭店持续走特色化、主题化发展道路,不断提升饭店品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是坚持品牌化发展方向。出台相应政策,大力扶持本地优秀饭店企业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饭店落户平凉,力争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饭店集团品牌。通过品牌效应的带动,促进全市饭店专业化管理水平的提升和整体效益的提高。

  五是坚持标准化发展方向。倡导品质旅游,大力推行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和旅游行业标准,加大星级饭店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的检查力度,规范指导旅游企业制定内部标准化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建立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促进旅游企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

  第八章 旅游信息化建设规划

  坚持“统筹规划,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大力推进全市旅游行业网络信息化建设步伐,努力实现服务网络化、办公自动化,使旅游信息化建设成为推动旅游产业集中突破的助推器。

  一、工作目标

  加快建设“三网一库一工程”,用3年时间建成平凉市旅游服务综合平台,开通12301服务热线,持续打造“金旅工程”,实现县(区)、景区、星级饭店和重点旅行社旅游网站的全覆盖,逐步做到网库内容丰富,旅游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平台完善,资讯、营销、搜索功能及虚拟旅游、多媒体和自动化功能全面提升,初步建成“数字化平凉旅游”。

  二、主要任务

  成立平凉市旅游信息中心,着手建立十个数据系统:

  1.旅游政务网。申请注册旅游网.gov网站,采用中英文两种语言设计建设平凉市旅游政务网,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全面展示平凉旅游业整体形象。

  2. 旅游资讯网。申请注册旅游网.travel网站,采用中英文两种语言对现有门户网站下的资讯网站进行改版升级,充分应用电子动画、视频、声音、地图等宣传手段,开展旅游市场营销工作,为旅游企业扩大影响和海内外游客获取旅游资讯搭建平台。

  3.办公自动化系统。完善机关局域网,实现机关办公自动化、无纸化。同时,筹划建设基于互联网之上的旅游行业沟通系统,实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旅游企业之间的信息传输自动化。

  4.旅游信息数据库。在12301数据库的基础上,整合全市各类旅游要素信息,建成市级旅游信息数据库,以满足各类业务应用和数据交换的需要。

  5.旅游呼叫中心。以国家旅游局安排建设的“金旅工程”和12301服务热线为载体,整合全市旅游服务信息,建设市级旅游呼叫中心,为海内外游客提供旅游问讯、提示、投诉和救援等服务。

  6.电子商务预定系统。依托平凉市旅游资讯网络服务平台,建立旅游门票、机票、车票及旅游线路、住宿等查询预订系统,提供平凉旅游网上预订、支付服务。

  7.旅游咨询(投诉)系统。依托平凉市旅游资讯网络服务平台,开设网上互动栏目,建设集旅游咨询、投诉接待、便民服务、救援帮助等于一体的网上旅游咨询(投诉)系统。

  8.电子地图。通过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设置平台,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建成集交通信息、气候信息、城市布局、景区分布、旅游企业分布等信息于一体的旅游电子地图。

  9.旅游“一指通”。根据旅游市场的发育和旅游人数的增长需求,逐步在市区主要街道、宾馆饭店、旅行社和重点购物场所设置“一指通”触摸屏,方便游客查询。

  10.网络安全系统。依托传输加密、防火墙、身份认证、授权文件保护、物理隔离等技术,建成旅游网络安全系统,为平凉旅游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运行提供安全保障。

  此外,抓紧实施全市旅游“一卡通”,探索建立景区门票管理系统和旅游行业管理系统,积极开设平凉旅游体验网,全面构建平凉旅游目的地网上营销系统。

  第九章:旅游人才培训规划

  实施人才强旅战略,以全面提高旅游人才队伍综合素质为重点,更新教育培训观念,创新教育培训方式,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市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一、工作目标

  强化对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干部和各类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培养一支政治业务素质高,经营管理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系统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和旅游专业知识,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职业化旅游人才队伍,达到旅游人才总量稳步增长、素质明显提高、分布日趋合理的目标。“十二五”期间,计划每年培训市、县两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干部20人次,旅游企业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60人次,导游员100人次,旅游企业管理人员持证上岗率保持在80%以上,一线旅游服务人员参加培训率达到100%。

  二、重点任务

  根据平凉旅游人才实际需求,积极成立平凉市旅游人才培训中心,灵活采用多种培训形式,全面有效地开展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和指导工作。一是加强旅游管理干部的培训。采取有计划、有步骤地举办专题讲座、各种培训班、研讨班、报告会和参观考察活动,聘请各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和有实践经验的一线旅游专家授课,选送旅游部门工作人员到大专院校进行短期培训,以及与组织部门联合开展旅游干部在职、挂职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旅游管理干部的工作技能和管理水平。二是建立教育培训管理机制。设立市、县两级旅游教育培训中心,建设市、县、企业三级旅游培训网络体系,联合人社等部门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旅游服务技能竞赛等工作,加强基础建设、制度建设和培训流程管理,实施旅游服务人员就业全过程培训和管理。特别是强化对需求量较大的酒店、旅游景区服务人员岗前和在岗培训,切实提高培训质量。三是加强旅游专业人员的培育。根据市场需求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实际,以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为重点,与国内知名旅游高校和省内旅游院校建立横向联系,依托高等院校旅游专业资源优势,组织开展旅游专业学历教育和远程教育。同时,确立4A级以上景区(点)和4星级以上宾馆(饭店)作为我市旅游人才培训实践基地,不定期地组织导游、讲解和饭店服务人员开展业务实践,提升“一线服务人员”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四是强化“农家乐”从业人员培训。根据专业乡(镇)、村特色和农户的要求,积极与文化、食品监督、劳动保障等部门联合,对乡村旅游和“农家乐”从业人员进行地域文化、诚信经营、服务技能、食品卫生、安全应急等方面的集中培训,提高乡村旅游和“农家乐”的文化品位和服务档次,提升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五是建立平凉旅游人才库。广泛吸纳市内外各类旅游人才,建立旅游人才培训档案,将旅游人才培训与使用有机结合起来,加强人才储备与交流,推动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并积极探讨培训、使用、考核相结合的旅游人才考核评价机制,逐步建立起不断适应旅游业发展的人才队伍结构。

  第十章:政策措施与规划落实

  “十二五”时期是平凉市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只有全市上下进一步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切实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政策文件精神,扎扎实实完成各方面工作任务,把国家扶持与自身努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确保本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得到全面实施,实现我市“建设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基地和休闲避暑旅游经济圈”的建设目标。

  一、用足用活国家扶持政策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陕甘宁革命老区发展规划》,为平凉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重大政策优惠。要以规划为指导,以项目为支撑,充分发掘现有政策潜力,加快平凉旅游的发展壮大。一是牢牢抓住制定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政策和加大对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支持力度的政策,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的政策,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信贷支持力度的政策,以及中央扶贫开发专项转移支付重点向西部地区倾斜的政策,坚定不移地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全力建设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基地。二是积极贯彻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资金支持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的政策,加大重点旅游项目的申报、实施。各县(区)要牢牢抓住从明年起省上每年安排1亿元以贴息贷款为主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宣传推介和旅游商品研发的机遇,成立专门的项目申报领导小组,严格按照申报程序和时限要求,提前筛选、论证一批投资规模大、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加强与省上的汇报衔接,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三是充分运用西部地区企业环保、节能节水项目所得享受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的政策,积极推动旅游企业自觉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二、全面完善政府主导下的旅游协调机制

  1、加大政府推动力度。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积极创新发展观念,切实制定促进措施,把旅游业发展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纳入各级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市、县(区)壮大旅游产业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市、县(区)旅游工作的组织协调,及时研究和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借助推行旅游工作目标年度考核制度,建立相应的考核指标,督促落实旅游产业发展各项年度工作任务。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各负其责,通力协作,积极为旅游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形成合力兴旅的工作机制,推进旅游业的跨部门、跨行业管理,确保政府推动战略的实施效果。

  2、创新发展机制体制。深化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景区(点)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以现代企业经营模式组建平凉旅游集团公司,实施旅游资源整合和资本运营。各县(区)要理顺旅游景区(点)管理体制,加大体制创新力度,鼓励景区(点)、旅游企业在统一规划和严格保护的基础上,以合资、合作、独资、承包、租赁、股份制等形式招商引资,实行联合开发和经营。要加强旅游景区门票管理,试行“一卡通”、“一票通”,并积极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分配景区(点)门票收入和演艺收入,引导旅行社、景区(点)、演艺公司及旅游相关企业加强联合协作,充分调动旅游企业参与经营、推介、演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利共赢。

  3、落实倾斜扶持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平凉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在资金、土地、税费等方面为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壮大给予重点支持。在资金扶持方面,市、县(区)级财政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旅游规划和旅游宣传推介。2011年起市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崆峒区、华亭县、崇信县财政各安排200万元,其它各县安排100万元,使全市总量达到2000万元,并随财力的增长逐年增加。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开展银企对接,鼓励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贷款规模,放宽旅游企业享受中小企业贷款优惠政策条件,鼓励中小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以互助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对有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但经营困难的旅游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加大信用担保机构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担保力度。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政策,鼓励城乡劳动者、农村妇女享受财政贴息政策优惠,促进更多创业者在旅游领域就业。在配套服务方面,落实旅游饭店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政策,并给予优先安排。在税收优惠方面,属国家、省上重点扶持的企业,经认定减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投资开发旅游景点项目,实际投资额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市、县(区)财政将安排一定的资金给予扶持,从企业获利年度起,企业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前五年全额返还,后五年按50%返还。在土地优惠方面,将旅游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优先供地。因项目建设确需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依法按程序及时调整。单项投资亿元以上的旅游项目,可分期缴纳土地出让金。允许旅游投资开发与城市土地整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相结合。积极支持利用荒地、荒山、荒滩以及废弃矿山开发旅游项目。支持企事业单位利用存量房产、土地兴办旅游企业。充分利用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积极发展乡村旅游。

  4、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依法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严格自然保护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控制性保护措施,对自然生态脆弱区实行区域控制,维护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古迹原貌。文化旅游资源要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努力做到旅游开发与传统文化挖掘、传承及文化古迹修复、保护目标的同步实现;自然生态资源要保护自然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积极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重视旅游景区内部的环境治理,加强水源地水质保护,执行景区大气环境容量控制国家标准,配套完善景区环卫设施。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项目和服务设施项目建设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尽可能节约利用土地,坚决防止和避免对自然生态造成破坏。要大力倡导清洁生产、绿色消费、低碳生态旅游,积极创建绿色饭店、生态文明景区。

  5、实施人才兴旅战略。加快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急需的旅游规划和营销策划人才及复合型的旅游服务人才。完善旅游培训机构,引导和支持市域学校开设旅游相关专业和学科,办好职业技术学校旅游专业,建设旅游职业培训基地,形成高效实用的旅游人才培训体系。按照国家有关标准、现代企业制度和旅游岗位需求,明确岗位职责、任职资格和条件,完善岗位培训制度,提高岗位培训质量。加快导游员队伍的培养和选拔,努力造就一批金牌导游员。采取有力措施,积极从市外引进紧缺的旅游高级人才。聘请全国知名旅游专家、学者组建全市旅游咨询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对我市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讨、指导,为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6、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政府部门要转变观念、转变职能,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高效服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旅游景区建设、商品研发和文化娱乐精品开发。要建立联合营销机制,整合各相关部门的力量,全方位开展旅游营销工作。在举办各类活动中充分考虑旅游宣传促销需要,发挥相关部门在推进区域旅游合作中的作用,积极扩大我市旅游文化资源的宣传力度,促进旅游产业经济、社会效益的提高。要坚持依法行政,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加大旅游监督和执法工作力度,倡导健康向上的旅游消费,打击欺诈行为和各种丑恶现象,净化旅游市场。同时,充分发挥各类旅游协会和旅游行业组织的作用,大力倡导诚信经营和诚信服务,建立诚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制度,强化行业自律,促进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要完善“创优”机制,深入开展“文明景区”创建活动,大力实施全社会文明素养提升工程,加强市民素质教育,弘扬开放、健康、诚信、热情的城市精神,提高城市文明程度,营造有利于广大国内外游客旅游休闲的和谐、有序、舒适、宜居的旅游氛围。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