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荐书堂>《朝圣之旅》 >> 正文内容

2009.7:海峡两岸陇东佛道文化暨大云寺学术考察活动纪实

2012年08月24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宗教研究所所长杜斗城教授发起一项两岸学术考察活动,是台湾学者来大陆考察,两年一届,已经办成了两岸的品牌,更是兰州大学的品牌,教育部列入支持项目。该活动以兰州为轴心,沿丝绸之路沿线的新疆、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对该地区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田野调查,到现场寻找历史的痕迹,一览历史发生地原貌,对历史事件真实程度进行考证。

  第一届活动于2005年举办,我无缘参与。第二届是在2007年,在兰州大学举行若无事开幕式,后去天水伏羲庙、麦积山、沿途到大象山、陇西、李氏堂,又返回兰州,参观黄河,母亲像及黄河风情线、中山铁桥,重点在甘肃省博物馆,和几十亿年至民国的文物零距离接触。又返回兰州大学对面东方宾馆居住,再打点行装,沿着丝绸古道,过乌梢岭,过天祝、古浪,望着往上流土沙的荒山,沿着笔直的公路一路向西,去了武威、嘉峪关、张掖,最后一站到敦煌,在举世闻名的莫高窟把活动推向高潮,让人们兴奋异常,古长城在车窗外一直相伴,那是真实的汉代人所为工程,历史有2000多年,真实地在那里躺着。

  西王母圣仪天姿,灵颜绝世,台湾女子和呵护者梦魂萦牵回山的秘密

  ——2009.7:海峡两岸陇东佛道文化暨大云寺学术考察活动纪实张怀群著 《台湾—泾川西王母朝圣之旅•台湾女子回泾川娘家记》 连载19

  任何一趟旅行,都会留下新鲜的记忆。2007年考察,是终生难忘的记忆。和任何一次人类远行一样,记忆使它丰满,使它价值日增。最终形成品牌效应的远行,都是时间愈久愈定格其文化价值或意义的。

  2009年的活动,在2008年就开始筹备,杜教授在我不太多给他打的电话中,就深情地谈此事。他的学生姜涛用电子邮件和我联系,过不久就互动这些信息,半年之前,他和我分别向台湾有关朋友发出正式邀请。

  2009年 月,杜教授及夫人,学生姜涛,一同来泾川确定大云寺、南石窟寺考察等诸多活动,与泾川县敲定了考察活动事宜。和任何一件大事一样,没办过的时候,心情激动,新鲜极了,当我办过了99、05、06、07、08诸活动之后,还觉得09活动非同寻常,一定有新的发现在活动中喷出,有新的大人物在众生中突现,留下难忘的印象,既盼这个日子尽快到来,又发愁到时候多么劳累,如何能支撑下来。

  开幕式是在兰州举办的,省台办、兰州大学校长、兰州大学台办领导出席讲话,两岸的代表人物即席发表演说。坐位是松散形的,不拘一格的,不以身份高低严格排名次,大家是在轻轻松松的氛围中交朋友,共同与历史对话。我的公务,没有一天能让我轻松,未能参加开幕式。但当天的凤凰网首页上,已赫然出现消息,足见里面有多层次多方面的大学者、大记者、大人物。

  兰州开幕式后,他们乘两辆大巴离开兰州东下之后向北、向塞外宁夏进发,在宁夏北部固原市的须弥山石窟,做引人入胜的考察,这石窟名称列丝绸之路必不可少的胜景,佛教重地,我遗憾至今未能一观其庄严与清净。泾川已在新落成的温泉3号楼(四星级水准)做准备,他们一行说到就到了,先到了平凉崆峒山,这座西部名山,以独立性出名,西北无二,他们在最美好的季节和最宽松的社会环境中,理所当然地游览、考察、寻找、还愿、增加阅历,丰富记忆。主要还是和历史和宗教对话,山不老,人易老,一拨一拨历朝历代的各色人等都来对话,年轻时以为对话早已完成了,实际上对话过的人已经走了,后面的人又来,再后面的人还要来,每一拨人来,崆峒山都是新鲜如初的,都是原版的,这是它永久的魅力。

  月 日 分,隆重而热烈的欢迎仪式中,一位台湾朋友依次下车,他们中间有海云法师,惠敏校长,巨克毅教授等我们忘不掉的名字。年纪大者穿着最不讲笔挺的现代休闲便装,年小的是博士、硕士研究生、女的有大家公认的美女、有风度极其特殊、着装引人久视的人。因为研究生毕竟未入社会,琐碎的按册接待入微的工作对他们是经验缺少的,1号楼、2号楼、3号楼都有号码相同的房间,把2号楼一个号码的客人引进了1号楼一个相同号码数房间,等了一会,又把这位客人从房间里请出,安排在2号楼,这中间引起许多不愉快,对于主办者来说,最怕什么就发生什么。

  新就落成的3号楼上,大会议室极其考究,和在电视里出现的北京会场一样,人们置身于不知在县上还是在大都市的感觉之中。开幕式庄重、庄严、隆重,有品位,高档次,各方面人物即兴讲话、演讲。

  考察开始了,每辆车上有地陪、公务员、领导,小心谨慎的与客人同去回中广场,我陪着海云法师,把所知的民族、神话、道教、民俗、文艺西王母全盘介绍,客人们听的还是专注而认同的,在胡曾《回中》诗灯牌前,特别向法师读这回句诗,和白话文一样,说明了回中在泾州、汉武帝龙驾几烦到达,这是出自《全唐诗》的,其权威性已令台湾学者肃然起敬。我说李商隐的诗是八骏日行三万里,现在的飞机也日行不了三万里,磁悬浮列车相当,当年的马是不行的。法师说,日也可以称为年,一年行三万里。这样解释,周穆王西行就不是神话而是历史真实了。在王母宫石窟寺,我重点介绍费、多宝、四象驮四塔、三层佛、菩萨眨眼、四象中间的佛和四方连成一体,是一幅动着的画卷,从北魏太和年间动起来,至今未停,在向四方,八面、十方弘扬着佛法,以这样的理解来看此窟,此窟当即动了起来。我还讲,凡塔都是佛的象征,又是供养舍利的,塔的内部应该是空的,塔下是否是地宫,这秘密有待解开,这样就悬念顿生,念想和再来的愿望就定在此了。还有燃灯佛楼,楼上,各层各部位跪满纵横有致的僧众,在无电的古代,当阁楼上灯全亮起来时,这石窟和回山该是怎样一幅神秘清净的所在。

  在大云寺,我从季羡林、任继愈同日去世,国失二宝在一日讲起,讲到隋代李德林和京师长安静影寺高僧慧远同月逝世,国失二宝在一月。讲起讲大兴国寺周围,在隋代就有四至五座寺,大兴国寺碑碑文是李德林写的,舍利子是隋文帝分的,诏书就在《大藏经》内的《广弘明集》中收录。而大周石函,记载得毫无考证之处,太详尽了。又讲发现过程,把这些故事加在一起,大家听后,认同大云寺历史文化内涵已厚重之极。一个全新的,首次到达的,一生中增加了一个值得去的地方的概念已经形成。天热难当,在纯木结构的山门下,大家听讲,又在耳房摆入文房四宝,请各位题墨作画,山门下又置上长桌,绢从西安买来,请所有人签名,海云法师题“此处最吉祥”,又题“从地涌出”。几个月后,我才知道王母宫石窟寺真正是从地涌出,是多宝说法的由来。惠敏法师题了“泾州大云寺。”李国扬教授题了“即心是佛”。我发现海云、法鼓山来的大和尚、年轻学者,个个满面笑容,常天如是,无一点皱纹和愁苦,而其他人因大太阳暴晒,总有眉头紧锁。他们出家顿悟,把佛经读通后,都有此表情了,这是今生中早已见,但今天才彻悟的僧俗之别。

  台湾几所大学来的正是美术系教授,他们即兴在汗衫上、宣纸上作了很多画,又写生。

  在南石窟寺,我讲了过去、现在、未来佛,胡太后象征高脚,菩萨女身之爱美天性,天足昭是照然,泾州的文明富庶,开窟从上到下的过程,满石窟人认真听讲,北魏塔、菩提树、天龙八部之一,金翅鸟、如水流石纹、一步跨过170万年,侏罗纪,放开想象讲真实。

  在西小窟,讲平顶,16罗汉证明是唐窟,又是三大士窟,海云和学问尼即讲,有人专门研究三大士,三大士是宋代才有,这里是唐代,在大陆苦于找不到实物,在此处找到了。这个发现,使这次考察活动,意义不可谓不大。年轻的学问小尼赠我《大正藏》光盘,一大书架经书刻在一盘中,他们正在把佛经集大成。送别之前,闭幕大会就在泾川开,又一番演讲,评价泾川的地位。通过两天无的讲解,海云认为我是学问者,赠我《贤省宗付法师资记》,才知他是华严宗第42代宗师,在海内外到处讲《华严经》,在陕西师大当华严研究所所长,他的宏愿如法,使命如法。离开泾川后,他们去了合水县化石博物馆,庆阳市博物馆、北石窟寺。在泾川我说北石窟和南石窟是一个整体,一百石多里,百里石窟长廓印象形成了。他们又去长武昭仁寺,去灵台,在灵台县博物馆看西周青铜器,在灵台县城吃饭不住宿,又去彬县大佛寺,和泾川石窟长廓其实也是一个整体,他们最后一站去了麟游九城宫,即是遗址,又说已复原。我和尚广昌等送考察团到长庆桥,挥手从此去。

  他们还在考察,我想起水泉寺就叫华严海印水泉禅寺,有历代碑文,遗址完整,该是某代华严宗师住持所在。即给海云法师发短信,他在庆阳即回电,说极有可能,为了华严宗,他讲第二次要到泾川来。这样的话,这次考察什么成果不要,仅此一项已足够了。我花几天功夫,是在公务中挤出的零碎时间,每天累计用去七八个小时,扫描、拍照、写字,把地方志有关华严寺记载一一扫描,打包,分几次发给台湾,台湾回邮件:海云大师从大陆回来才能看。又电话问,近写一小说,主人公的身世是,人在世上,是功臣当罪人待,不知错在何处?最高处的成绩被别人放在最低处,是怎么一回事?他在电话里说:“让主人公每天有空即念南无地藏王菩萨,三个月后即成功,一切障碍皆无。”

  媒体如此评价这次活动:各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不时迸发出思想交锋的火花,引人入胜。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为海峡两岸佛道文化领域研究有素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讨论的平台。学者专家就佛道文化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所作的研讨,不仅推进了学术界相关领域的研究,而且为今后平凉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繁荣带来了新的契机、注入了新的活力、增添了新的动力,使陇东的佛道文化、平凉的旅游品牌更快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专家学者发言摘录如下:

  动员社科院国情调研的力量,把深度开发平凉佛道文化做一次综合型的调研和探讨

  中国社科院网络信息中心主任、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研究员张新鹰:

  佛道教文化是非常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目前佛道文化已成为全国各地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在陇东地区,我感觉有很多这方面的工作要做。今后我们着力的地方还很多,我在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这么多年,也就为佛道教文化的开发建设做过很多的工作。这次我回去以后,要把陇东的佛道教文化介绍给所有的研究所的同志,引起他们更多的重视。泾川这个地方,在座的恐怕没有不知道的,虽然没来过,但是心向往久已。我小时候就知道“泾渭分明”这个成语,我们也看过《柳毅传书》这部作品,但是我们到了这个地方以后,感觉这地方比传说中更美丽,比我们想象中的文化素养更丰富,我感觉如果能够把我们一些搞宗教文化和旅游经济产业规划方面的专家找个机会聚拢在这里,就旅游文化和佛道教文化的发展怎样能够更切合我们的实际,如何更能够体现我们这个地方的地域文化特色,来进行一次或多次的研讨,我想应该能够提供更多的思路,这一点,我感觉我们社科院可以尽点力量。给大家报告一个信息,社科院从2006年开始每年都承担着大量的国情调研项目,而且在全国各地几个省建立了国情调研基地,在我们兰州就有一个基地和协调机构专门涉及在甘肃的调研活动,把我们社科院的力量和甘肃省的调研机制结合起来,设计一个例如泾川或者平凉的一个项目,要求省里面利用这些沟通渠道来动员社科院国情调研的力量,把我们泾川或平凉怎样发展旅游文化怎样深度开发佛道文化做一次综合型的调研和探讨,一定能得出让大家比较满意的结果,这样就比涉及一个点的工作思路更系统更开阔,如果市里和县里有这个愿望,可以试试,我可以把这个意见带回去,让院里领导考虑一下。

  保护好遗存

  台湾昆山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教授丁煌:

  这几天的考察,泾川的佛教文化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泾川县的佛教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听县长介绍,泾川从南北朝开始,历史上先后有14位帝王下诏或敕赐兴泾州佛事,北魏至清代泾川共有佛寺庵152处,先后有10多名高僧、20多位名僧在泾州弘法,流动僧尼最多时达1.8万人。我们大家通过考察也看到了,泾川佛教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沿泾河两岸,石窟众多,特别是南石窟寺,有高大立佛7尊、肋侍菩萨14尊,窟顶留有浮雕佛传故事,在全国众多石窟中别具一格。这次活动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对陇东地区佛道教文化的研究和旅游产业开发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西王母的根在泾川,这是平凉的骄傲和自豪

  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前院长、现名誉院长、研究员温玉成:

  这次活动有机会看了崆峒山、南石窟寺、王母宫和大云寺,使我们更多地了解了平凉的佛道文化。这次看到了《崆峒山老子八十一化图》图册,我认为是这个图是明代晚期的东西,应该在嘉靖万历年间。兰大杜斗城教授告诉我们,泾川的石窟大小有500多个,这说明泾川应该有古代的寺院,而且有高僧在这里坐禅。我们希望当地政府能够与学术界合作,把这些工作做得更深入一些。关于西王母画像的发现,最早是在洛阳的宝马寺,随后相继在山东、河南、江西等地都有西王母画像,但是西王母的根在泾川,这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要利用这一资源优势把我们的文化、旅游产业做大。

  开发佛舍利文化,打造佛教圣地,这件事情谁先做谁先赢

  台湾大华严寺导师海云继梦法师:

  西王母文化在泾川县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史料记载之完整是全世界任何民族比不上的,但是缺少一部史诗。这部史诗如何来写,肯定不是一般学者所能胜任,可以集舍当代的大学问家来完成这件事。假如由泾川县来完成的话,不但为历史作了交待,也为当代文化作了贡献。到大云寺去大家很兴奋,从大云寺的发展来看,在地宫出土的佛舍利多达14粒,这么多的圣物能够得到很好的保存,这必将对泾川旅游知名度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开发佛舍利文化,打造佛教圣地,这件事情谁先做谁先赢,大云寺可以先做,可以向全国各大寺院借鉴学习。泾川大小石窟有500多处,利用石窟文化这一资源优势将对我们泾川旅游产业发展产生很大的帮助。

  将烧香敬佛变为献果敬佛

  台湾法鼓佛教学院院长惠敏法师:

  这次活动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我就泾川的发展提出3个观念和建议,一、注重心灵建设,经济的发展要与对人类的核心价值相协调;二、注重设施建设,注重人才建设,尤其是宗教人才的培养;三、乡土特色跟国际接轨,要加强同国际间类似文化的接触。具体建议我也谈以下3点:一、利用泾川的果品资源优势将以往的烧香敬佛改为献果敬佛,有终成正果之意,也提倡了环保观念;二、利用陇东窑洞来发展休闲农村文化;三、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类别以套餐的形式来发展自助旅游。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