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近年来,泾川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以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强化项目和资金管理,狠抓项目建设质量和后续管理,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09-2011年国家下达我县中低产田改造项目3个,分别在汭丰、罗汉洞、高平三个乡镇实施。项目规划改造中低产田面积1.33万亩,计划总投资147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1518万元,占计划总投资的102.2%。三年累计完成新打机电井5眼,架设输变电线路2.2公里,配套30KVA 变压器3台,衬砌渠道16.9公里,新修农桥2座,水过面桥1座,维修拦河坝1座;平田整地5516亩,新修、改扩建生产道路44公里,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1000亩;建成农田防护林网450亩;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31期3000人次,印发宣传资料0.9万份,推广种植新品种沙红桃300亩、山楂120亩。主要做法是:
一是统筹安排,通力合作。坚持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作为全县重点工作之一,年初全面统筹安排,靠实责任,建立分管领导亲自抓,建设部门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全力推动工作落实。积极推行工作人员分工负责制,责任到人,任务到人,切实履行项目建设监管职能;项目实施乡村及相关部门全力配合,密切协作,有效增强了工作合力。
二是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采取印发宣传资料、展示项目区建设前后照片等形式,让广大干部群众全面了解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多次组织项目区村组干部、群众代表到以前年度项目区参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成效,让他们亲身体验项目区与非项目区之间的差距,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同时邀请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老干部视察项目区工作,请他们对项目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使项目建设更加深入人心。
三是突出重点,科学规划。充分结合我县实际,突出农综开发重点,不断提升项目整体水平。编制项目规划时,结合乡村建设总体规划,针对每一个区域的产业特点,按照“集中连片、突出特色、综合配套”的思路,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统一规划井、渠、路、电等基础设施,统一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以项目的实施推动主导产业快速发展。针对山区群众上山坡陡路窄、耕地不平整、耕作条件差、土地产出低、农产品运输不畅的实际,以梯田建设为重点,积极实施土地治理项目,打井配电,铺设管道,架桥修路,平田整地,切实解决群众耕作难、行路难、运输难、用水难等突出问题。2011年项目规划中,针对高平镇上梁村群众急需维修提灌工程,新修过水桥的实际,及时邀请专家实地考察论证,确定方案,编制项目规划时,将提灌站和水过面桥列入了水利措施建设内容,真正体现了当地群众的意愿。
四是整合项目,集中实施。按照“渠道不乱、叠加投入、管理有序、各记其功”的原则,在确保不违反专项资金使用规定的前提下,把农业综合开发与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土地复垦整理开发等项目围绕主导产业、重点区域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支农资金的整体效益。2009年,在汭丰乡枣林子、三十梁村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农村饮水、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项目资金200多万元,完善项目区水利、电力、饮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引导农民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建成枣林子、三十梁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建日光温室54座、大中拱棚800多座,支农资金的整体效益得到充分显现。
五是严格管理,提升水平。坚持把管理作为提升农综开发工作水平的有效手段,严格落实项目建设各项制度,从项目立项、工程招标、施工、资金使用等关键环节,采取媒体公告、印发简报、设立公示牌等形式进行全面公示,接受监督、质询。及时建立工程监理单位、县农发办、项目区农民质量监督员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的监管网络,跟班监督工程质量。工程竣工后,及时组织技术人员、项目区乡、村两级代表、工程监理共同进行验收,对工程质量不过关的,责成项目施工方限期整改;验收合格的,及时进行移交,明晰产权,确保工程建成后有人管护,项目区内农桥、渠道、机耕路和农田林网,交由村集体统一管护,机电井采用承包的方式落实到专业户管护,并签订管护合同,通过服务收费的方式解决了管护经费。在严格执行县级报账制和“三专”管理的基础上,不断细化完善项目资金审批和拨付程序,对报账票据的合规性和资金支出的合理性严格审核,从源头上防止违规报账问题发生。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