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古今之缘 >> 正文内容

〖泾城往事〗10号院的故事

2010年05月14日 来源:原创 点击数:

  党仁武先生一家

  新建街10号院西厢房的住户姓党,主人叫党仁武,是位精明但却普通极普通的老百姓,普通到没有任何可记叙的材料,只所以不肯割舍,是因为我们两家有着非常深厚的友谊,在我父亲中年丧妻,遭遇种种挫折的时候,他们夫妇乃至全家都给了我家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正应了那句“远亲不如近邻”的俗语。党家是10号院唯一没吃供应粮的农村户,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纯朴的农家生活也是我学习艺事的又一源泉。在此之前,我曾在互联网上发表过一篇介绍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画家 米勒作品的文章,其中就提到了这户人家对我的启迪:

  …… 我第一次看到他(指米勒)的作品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那是印在一本杂志上的《牧羊女》,由于技术原因印刷效果并不好,但 它苍凉的原野黄昏,农家少女的寂莫青春仍然沉沉打动了我的心。我自幼生长在西北泾河岸边的一个小县城,家乡旷野落日的景色和“牧羊 女”中现显的法国农村如出 一辙。我的一位姓党的邻居有两个姑娘,小的七、八岁,大的十五、六岁。因为家境清贫,所以姐妹俩每天一个 重要工作就是捡柴禾,我有时也会去帮她 们,时间常在下午饭后。当两筐柴禾捡好梢事休息时,正是落日时分,姐妹俩的情绪则完全不同 ,小妹天真烂漫,追逐草虫蝴蝶玩,大姐则常常沉默不语,楞着出神。伴着大野落霞,晚来长风,我突然感到她们就是米勒 笔下的牧羊女,遂产 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 。我父亲是甘肃一位有名望的版画家,其时正当创作旺盛时期,于是就用他的工具和材料创作了一幅《捡柴禾的小姐妹》,画面除再现了前述情景外,还特意学米勒加上了一条忠诚的狗 。这幅画和另 一幅《地头读报》同时寄给了某报社,刊出来的自然只是《读报》, 这虽然是我第一次发表作品,但在内心我更惦记《小姐妹》……

  文章的表述并不完全是生活的真实,党老先生共有两个儿子,三个姑娘,文章中提到的应是二姑娘和三姑娘。大姑娘小名叫“秀”,长的漂亮且有风度,其时已到了出嫁年龄,自然不会再去捡柴禾,行文也不便多赘述。生活的体验倒是真实的,捡柴禾之地——就是县城北面的中山林,大野落霞,晚来长风——正是“泾水秋风”,“芮干晚渡”(“泾川八景”之二)的落日氛围,创作和投稿也是事实,发表《地头读报》的是《甘肃农民报》——为了这幅处女作的记忆,很多年后我曾拜谒过该报社。

  人世苍桑,风流云散,党老先生一家人后来的情况就不得而知了。

“秀”的剧装照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