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古今之缘 >> 正文内容

〖泾城往事〗10号院的故事

2010年05月14日 来源:原创 点击数:

新建街10号院之“新陋室铭”

  城隍庙对面有一所传统民宅,庭院深深,从前门至后楼,三进院落,迤逦二、三百米。在五十年代后期的大拆迁中,这个院子被拆去了三分之二,是左家埸埸大空地的西端界。留下的三分之一是院落的后半段,有坐南向北的六间半木构式楼房和东、西各五间厢房,北面是拆除后的过厅、前院地基,没有大门,直面街道,这就是新命名的新建街10号院。在泾川这座极普通的院子里,却住过泾川人常会念叨起的几位极普通的人物。

  为了行文的清晰,首先介绍的是“西王母原地网”新近推出的纪念专辑,陇上知名画家郭志远先生。先生于1961至1973在此院居家十余年,住着三间楼房,也就是六间的一半,和另一半的住户共用一个楼梯楼道。那时泾川人的生活是清贫间朴的,楼下是厨房等生活区域,当然也住人,郭老先生的夫人张女士就在这里操持着一家人的生计,她最小的儿子,现居澳大利亚的万武,1963年出生在这里,她也于1966年春病逝于此。楼上是先生的画室,住着他的几个孩子。 虽说三间,其实很小,楼道里晚上可以看见隍庙露天影院的电影,室内陈设非常间陋,除了郭老先生用一块钱在合志沟市埸买来的一个二层旧书架古色古香外,其余诸如工作案、画架、画板等全是先生用包装箱薄板自制的,斯是陋室却难掩它的辉煌,室内有先生制作版画的全套工具, 他的许多优秀版画作品大多诞生于此,泾川皮影改革的早期探索设计也是在这里进行的。同时这间画室也是泾川最早西式绘画训练的实验地。

  六十年代初,先生送我到平凉艺校学习,其一固然是出于爱好,其二也是因为家境贫寒,这个学校是全供给制的。学校教授美术课的是后来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的水天中先生,他接受的是一套完整的前苏联绘画教学体系,他本人画油画。这些都完全倾倒了我们这些莘莘学子,后来,一方面为了更好的学习,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准备高考,我便依样画葫芦的在先生的画室里搞起了新的实验,画素描,画水彩、油画写生……当时所用的石膏头像就是现任中国铁道部西安勘探设计院的工程师许凤山从兰州历尽颠沛带来的。

  许凤山,泾川县城兰家山人,其父因其性情鲠直,皮肤黝黑,人们称其“许黑砖”。凤山从小喜欢唱戏,无师自通,在上小学时就常常逃学参加“自乐班”在三元宫,马号等地搭班演出,寻入平凉艺校戏曲专业学习,攻须生,后参军在兰州服役。为了朋友,他不顾当时还是沙石路,大卡车的三天劳顿(住华家岭一夜,住平凉一夜),硬是带回了几尊石膏像,有“维纳斯”,有“海伦”,这在当时的泾川是绝无仅有之物,也使画室凭添了许多西洋风味。

  这间画室虽然默默无闻,但也得到了一些光顾过它的文化人的认同和赞许,如二中教师郑灵芝(后文介绍)就曾梗着脖子说:这间屋子我不敢说甘肃,至少陇东少有。城关医院有位来自北京的女大夫,大概姓纪或姬,因其医术精通,待人和蔼,又怜惜草根,在百姓中口碑甚好,一日偶然来到画室,使她大感意外,连说,想不到在这么偏僻的地方,竟有这么一间屋子。又介绍说她爱人是学钢琴的,支边建设分配在张老寺农场,他(她)们己有很久没有感受到这种艺术氛围了。曾经担任甘肃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的罗承力先生,六十年代上半叶在甘肃美术出版社工作,一次来泾川组稿,就吃住在这间画室里,他对郭老先生当时正在试验的胶板皮影改革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还动手亲自作了几个带回作纪念。他对画室的软、硬件颇感欣慰,说:应有的都有了。

  受这间画室影响成长起来的泾川后生也不在少数,如长期在《平凉日报》担任要闻主编的赵文科,他家祖上原是泾川名门望族,家住西场,其父赵壁珍先生为人敦厚善良,待我们犹如自己的孩子一般,文科性情温和,有其父遗风,喜欢文学,曾向郭老先生讨教绘画之道,在其后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他始终称自已是泾川郭老的学生。在天水5206工厂工作的牛钟颖,其父、兄在泾川也颇闻名。五十年代未我们两家就同住在隍庙西侧的高家故宅院内,是多年的邻居,晚间常爬上东墙蹲在鼓楼上看不花钱的电影。钟颖事亲至孝,其母患有肺痨,当时无药可治,有偏方说常食青蛀,可医此病,钟颖每天放学后便到北门内的涝坝里用自制的鱼杆钓青蛀,风雨不误,那时他还不满十岁。由于在郭老画室的长期熏陶,他在以后的工作中也常画画,其所创作的版画作品曾在甘肃美展中展出。现供职于泾川司法局的王崇明,其伯父在七十年代初买下了郭老租住的这三间楼房,由于郭老当时尚未找到新的住处,便协商王家先屈居楼上过渡,画室里的东西暂不挪动,崇明便居此间半年光景,耳濡目染,以后竟报考了平凉师范美术专业,2004年我回泾川时,知道他在局里仍从事着与绘事相关联的工作。

  十号院东厢房的主人曾是泾川的显赫世家,他的孙子名叫李瑛,在平凉艺校学习过音乐,天资聪颖,曾用一把笛子搜集整理了许多民间曲谱,后来长期在泾川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当时同住一院,都是朋友。

  因此可以这么说,泾川新建街10号院是一所充满艺术灵气的院落,是许多泾川籍艺术家、爱好者发蒙起步的摇蓝之所!

赵文科、许凤山和郭万仕在柳湖 (1970)

牛钟颖在麦积山

李瑛(左)、赵文科(右)和作者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