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县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侧记
从城市管网改造到刘李河水库的蓄水通航,从困难群众的“一人一岗”到全民共享的社保红利,从老旧小区的“焕新升级”到根治住宅小区排洪不畅,从校园里的琅琅书声到全民健身公园的规划新建……今年以来,泾川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树立有解思维,突出效果导向,紧紧抓住群众最关心的现实利益,把一张张民生“问题清单”,一笔一画改写成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账单”,用实打实的行动绘就了一幅愈发鲜亮的民生幸福图景。
从小处“破题”:着力提升群众“幸福感”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生的幸福感,藏在最细微的日常里。为了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该县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让民生小事件件有落实,为群众的幸福“加码”。
曾因“雨天积水、路面坑洼”遭商户吐槽的美罗城夜市,如今早已换了模样——308万元的改造资金,不仅铺好了3161平方米的平整路面,更打通了326米污水管网“血脉”,14座污水检查井、2座化粪池让排水不再“卡壳”。
这样的“细微修补”遍布城区街巷:南门市场告别“脏乱差”,货架整齐、通道干净,群众买菜变成舒心事儿;南滨河景观大道的坑槽被填平,泾州街的安全隐患被清除,清晰的交通标线让出行更顺畅;汭河步道的破损栏杆、亲水平台及时修复,水泉沟、合志沟的淤泥清理干净,既能散步赏景,又无安全顾虑。
而正在建设的全民健身中心,更是把市民的“小幸福”升级成“大福利”。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前期规划审批,推进顺利。“以后不用跑远路,在家门口就能打球、健身,这日子越来越有奔头!”路过工地的市民王磊,望着施工图满心期待。泾川县文旅局副局长贾华宁介绍,项目建成后将成为现代化综合运动场所,让“全民健身”从口号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
从难处“解题”:及时化解群众“烦心事”
“以前下大暴雨,整夜睡不着觉,就怕老旧管网破损,家里进水。”世纪花园A区住户张俊虎道出了曾经的焦虑。家住水畔华城住宅小区的群众同样面临下雨老旧管网排洪不畅的问题,为此,很多住户通过网站留言多次反映这一问题。
群众有所呼,政府有所应。随着老旧小区管网更新改造项目的推进,23个小区的66幢楼换上了65.5公里的新管道,3876户居民家装上了燃气防爆软管和报警装置,“跑冒滴漏”成了历史,积水难题彻底解决。
泾川县城北新区由于地下管网老化,每逢下雨天气,导致部分路段积水严重、污泥横流,群众颇有怨言。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顽疾”,该县投资10643.08万元,实施了城北片区地下管网更新改造项目,目前累计完成污水管道更新2667米,雨水管道3560米,供水管道1960米,供热管道760米。
同时,为了让北部塬区群众吃上“安全水”、“放心水”,该县加快刘李河水库建设进度。如今,总库容335.7万立方米的刘李河水库碧波荡漾,每年能为9.72万群众、1.2万亩农田供水288.9万立方米。“以前浇地等下雨,现在拧开阀门就有水,庄稼长得好,收入也高了!”农民张根祥望着绿油油的农田,笑得合不拢嘴。
从实处“答题”:扮靓和谐发展“新底色”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泾川县针对群众最关心的上学、就业、养老、文化生活等重点,强基础、补短板、优服务,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切实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
“塑胶操场建成后,我们学校师生都很满意,自觉开展体育运动和锻炼的师生也越来越多。”泾川一中副校长冯金龙介绍说。随着泾川一中塑胶操场的建成,该校彻底告别了原来的“土操场”,也进一步改善学校的基础条件。
“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上好学。”家长们的期盼,正在变成现实。今年以来,该县积极优化学校布局,撤并85所“麻雀”学校,52个“建宿舍增学位扩食堂改厕所”项目落地,36个农村中小学食堂、16个厕所投用,让“城镇挤、乡村弱”的问题逐步缓解。
“我们就是要补短板、促均衡,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泾川县教育局长高凯华说。
“养老金按时到账,看病能报销,家门口还建起了老年食堂,咱老年人的日子越来越有保障!”家住城关镇的李前进,说起现在的生活满脸欣慰。2025年,全县社保参保规模稳定在24.6万人,其中19万城乡居民纳入养老保险体系。针对“五类困难群体”,累计代缴养老保险费776万元,覆盖7.76万人次,让“老有所养”落到实处。
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困难群众的“心头盼”。对于零就业家庭的王小慧来说,公益性岗位让她端稳了“饭碗”,“以前总担心没收入,现在在家门口上班,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心里踏实多了。”2025年,泾川县针对困难群体开发公益性岗位105个,累计安置2287人次,发放补贴超6800万元;为1582名灵活就业困难人员发放社保补贴989万元,让“就业无门”者有了依靠。为398家中小微企业减负259.21万元,稳定就业岗位6500个,实现“保企业”与“保就业”双赢。同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全年引进各类人才19名,为近三年来引进人才最多的一年。
文化惠民让群众的精神生活“富”起来。县文化馆、县博物完成整体搬迁,县图书馆完成改造升级,文化“三馆”延长免费开放时间,公共文化云平台与国家平台资源共享,群众在家就能享受优质文化服务;西王母大景区“一路一桥”项目提升了交通通达性,让游客玩得更舒心。每年不少于1000场的文体活动,加上围绕泾川历史文化创作的歌舞、小说,让城乡处处洋溢着文化气息。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泾川县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用心用情谱写新的篇章。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