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故事传说 >> 正文内容

西王母文化的传承与宫山晓钟的传奇

2025年11月08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西王母文化的流传与影响

西王母,这个名字既神秘又令人向往。她被闻一多赞誉为“中华民族总先妣”,不仅在中国人的心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更被誉为东方美神。她不仅象征着女性之美,更被视为人类创世纪、创文明、创秩序的先祖。几千年来,关于西王母的记载层出不穷,既有古籍如《尔雅》《尚书》《山海经》等的零星记载,也有民间流传的众多神话、传说和故事。这些记载虽然各异,但都源自同一个源头,共同塑造了西王母这一独特的文化形象。

【 历史中的西王母 】

尽管历经沧桑,回山王母宫虽数次损毁又数次重建,但她的香火至今已绵延了两千一百三十三年。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祖祠的影响力和辐射面极为广泛,自北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起,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日都会举办庙会以纪念西王母,这一传统至今已延续了1056届。

【 回山王母宫的历史 】

自西汉起,泾河汭河交汇处的回山建起了王母宫,虽历经损毁和重建,但香火绵延不绝,成为西王母文化传播的重要圣地。

【 西王母文化的现代意义 】

20世纪80年代后期,台湾的西王母信众开始了一场跨越海峡的寻根之旅。他们通过多种途径,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大陆,找到了他们的祖根——泾川的回山王母宫。在此后的三十多年里,来自台湾全岛各个县市的上千个朝圣团纷纷前来泾川朝圣,并与当地人民共同捐资重建了王母宫。如今,西王母文化不仅传承历史,更在现代成为促进两岸文化认同和交流的重要纽带,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宫山晓钟的传说

【 旱灾中的方远道士 】

在金朝旱灾时期,陇东地区遭受严重旱灾,大秋作物因晒死而颗粒无收。小麦仅有一尺多高便干枯而死,早晨的树叶也显得萎靡不振。泾、汭二河断流,青壮年为谋生计纷纷离家外出做工,村落里只剩下老弱妇孺。人们以野菜、树皮为食,田野与道路上,旱风肆虐,尘土遮天,赤地千里,饿殍遍野。

平凉崆峒山上的香火因灾情而衰败,道士与和尚们不得不外出化缘度日。某四月,方远道士前往陕西途中,经过泾州,目睹了这里的悲惨景象,深感痛心。当他望见回山顶上的王母宫时,决心要为泾州人民解除灾患,战胜旱魔。方远道士历经艰辛,筹集资金,并召集县城周围的工匠在宫山之巅建造钟亭,铸成一口大铁钟。

【 钟声降雨的奇迹 】

铁钟悬挂在钟亭内,一切准备就绪后,他嘱咐看管钟亭的陶师傅:“在王母娘娘的庇佑和父老乡亲的支持下,我们终于建成了钟亭并铸成了铁钟。你们在天亮时分敲响铁钟,便会降雨,我走得越远,下雨的范围就越大。此外,钟声还能召回在外乞讨的泾州人。以后天旱时,只需敲响铁钟,便会降雨。”

说完,方远道士向东走去,身影逐渐消失在夕阳余晖中。陶师及其徒弟谨记方远道士的嘱托,他们自制漏壶以准确掌握敲钟时间。在等待的过程中,师徒二人因劳累而睡着,醒来时发现漏壶的水位已过线,他们赶紧敬神并敲响了铁钟。随着钟声的回荡,泾州大地的上空乌云密布,不久后便下起了大雨。

当长武县昭仁寺内第一声钟鸣响起,方远道士恰好抵达此地,距离泾州恰好百里之遥。他低声自语:“若此时不敲钟,我稍行远些,钟声便能传至更远之地,雨泽及四方,然此钟声仅止于此,实属遗憾。唉,其声传至百里,已是不易。”

原来,陶师傅担忧漏壶滴速缓慢影响时机,心急之下调整过快,导致铁钟在半夜时分便被敲响,因此钟声仅能传播百里。这口金大安铁钟,与钟亭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泾州八景之一的“宫山晓钟”,成为西王母传说中的一部分,流传后世。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