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石语 山海之情:一件跨越海峡两岸的特殊纪念品
孟秋时节,8月21日(农历七月十八,即西王母寿诞之日)这天,在第七届海峡两岸西王母故里民俗文化交流活动中,省政协、省台办及平凉、泾川领导向莅临泾川拜谒西王母的台湾同胞赠送了一份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创作品。
当缓缓展开卷轴时,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文化璀璨的宋代,“天圣二年”的字样赫然出现在眼前,展现在台湾同胞面前的是闻名遐迩的泾川“宋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拓片的文创作品。
原碑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母宫石窟的一部分,静静地安放于宫山脚下的一间“三碑室”内,默默地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这方砂石质地的碑刻,通高283厘米,宽86厘米,厚18厘米,配以圆形赑屃座,庄严肃穆。
它又称陶谷碑,是因为这块碑最初由北宋开宝年间的文坛巨擘、翰林学士、刑部尚书陶谷撰文并书丹。历经岁月的洗礼,该碑在随后的56年间经过三次磨刻,直到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由著名的书法家、员外郎上官佖以其擅长的篆书重新镌刻,因此又被尊称为“天圣碑”,保存至今。值得一提的是,天圣二年是公元1024年,距今整整1000年,堪称历经千载的传奇。
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
碑文引经据典,融合了《尔雅》《楚辞《穆天子传》等诸多古代文献,生动地记述了回山王母宫悠久的历史,描绘了当时任泾州刺史张铎重修后的王母宫庙宇林立、金碧辉煌的气势,歌颂了远古女神西王母化育万物、佑民生息的功绩。可以说,此碑是迄今为至,唯一可见的专门记载西王母史迹的珍贵金石文献,是成就泾川“天下王母第一宫”的最有力、最直接的物证,是社会各界,特别是台湾同胞关于西王母信俗的活水源头。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正值此碑刊刻1000年之际,恰逢西王母诞辰之日,省市县相关领导代表泾川、平凉及全省人民,将这份珍贵的文创作品赠予台湾同胞。泾川县博物馆馆长陈景强在介绍其文化背景时深情地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件作品,用文化的力量拉近海峡两岸更近的距离,让历史的笔墨书写新的千年传奇!”
这一仪式不仅仅是文化的传递,更是心灵的交汇。在场的所有人共同祈愿:愿每一位收到祝福的人福寿康宁;愿两岸人民心相印情相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块碑石都有它的故事,每一份传承都值得铭记。而此刻,这份特别的礼物,正是跨越千年的见证者,将千年文脉与今日的美好愿景紧密相连。
作者简介:杨树,泾川县广播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甘肃省作家协会、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甘肃省民俗学会会员、平凉市作协理事、平凉市影视艺术家协会理事,政协泾川县第九届、第十届委员会委员。被授予全省“优秀青年记者”、全市“十佳新闻工作者”。原泾川县广播电视台副台长,泾川县融媒体中心编委会副主任、高级摄影师、编辑记者,出版作品集《飞云流韵》。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