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今日泾川 >> 正文内容

泾川县“乡村舞台”建设辐射“蝴蝶效应” 助推乡土文化繁荣发展

2016年01月29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近年来,泾川县把“乡村舞台”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点睛之笔,积极与培育新型农民、弘扬文明新风、传承民俗文化有机结合,多方筹措资金,全力建设“乡村舞台”,深入开展政策宣传、科技培训、文艺展演、电影放映、卫生保健、健身运动及精神文明创建等活动,为丰富广大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搭建了平台。至目前,全县共建成村级综合性群众文化服务中心68个,组建10人以上、相对稳定的村级民办文化社团129个,组建了以3000多名民间文化人士为骨干的乡土文化人才队伍,为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多方建设乡村舞台,夯实农村文化繁荣之“基”。坚持把“乡村舞台”建设作为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有效举措,通过整合项目、协调双联单位投资、乡村组织自筹、民间资金捐助等方式,先后筹措1680万元,高标准建成集村部、卫生所、农家书屋、健身场所、远程教学站点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68个,维修和新建村级“乡村舞台”配备了党员教育、图书阅览、便民服务、卫生医疗、文化娱乐等功能设施,为“乡村舞台”建设提供了硬件支撑;协调省委宣传部、省公共资源交易局、省电大、市委宣传部及市县双联单位捐赠设施器材26件套,为24个村建成农民文化活动中心,配备了活动器材,完善了阵地功能;鼓励民营企业、致富带头人资助乡村舞台建设和农村文化活动,党原乡坷老村群众自筹资金16万多元,建成中心区域文化亭,为自乐班演职人员购置服装道具;县书协组织非公人士捐助资金8万多元,开展“送书画进农家”活动,形成了全社会参与支持“乡村舞台”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是深度挖掘地域特色,传承民俗文化魅力之“魂”。充分发挥“乡村舞台”在传承民俗特色、繁荣农村文化中纽带作用,通过顺势推动、因势利导,积极引导乡村人才、民间艺人和广大群众参与进来,有力地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艺术的活态传承,达到了用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服务群众的目的。在“乡村舞台”建设中,党原乡高崖村在村内道路沿线布设了皮影剪影、脸谱、砖雕等民俗元素,配套了戏曲雕塑、农耕场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体花坛、孝道廊等文化景观,组建了皮影戏社,传承了700多年的高崖村“皮影戏”又重新活跃在舞台上,古老而又神秘的皮影戏得到了重视和传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村镇二十里铺村的说唱艺术“春官说诗”,通过“旧瓶装新药”的艺术形式,把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双联行动等创编为“说诗”,赋予了传统艺术形式新的时代气息。一些乡村还依托“乡村舞台”,组织民间艺人,编排创作刺绣、剪纸、雕塑、书画等艺术作品,办起了民俗文化陈列馆(室)。目前,全县有10多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乡村舞台”艺术活动,开展砖雕、剪纸、皮影戏演出等艺术展览活动60余场,发挥了非物质文化的活态传承与服务群众的双重效应。

  三是多方培树文明新风,固守农民精神家园之“本”。把“乡村舞台”建设作为促进乡风文明、提升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集中办班、以会代训、远程教育、巡回宣讲、现场说法等方式,深入开展思想教育、政策宣传、科技培训活动,多方培育“四有”新型农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撑;以培植群众公认的共有精神建园为方向,在全县组织开展“和谐五星”、“十大孝子”评选和“24字人知人晓工程”等道德培育活动,广泛宣传科技、文化、卫生、道德、法律、诚信等实用技术和先进文化,让群众通过乡村舞台感知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弘扬新风尚、聚集向心力,为提升农村综合文明程度注入新的动力;着眼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充分发挥自乐班、秧歌队、民俗文艺协会等文化社团作用,组织群众编写春官诗、快板、民间小曲等乡土文艺作品,经常性举办戏曲演唱、社火表演、书画交流、体育比赛等活动,乡村舞台带动基层文化繁荣发展的同时,有效带动乡风、民风持续好转,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重新回归健康。

  四是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激发群众参与之“策”。注重把机制创新作为激发群众参与热情的关键举措,积极探索“乡村舞台”规范管理运行的保障机制,按照整合文化资源、统一规范命名、实行专人管理的思路,制定了《乡村舞台综合考核评估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从设施建设、队伍建设、活动要求、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要求,统一设计制作悬挂了“乡村舞台”标识。把“乡村舞台”建设同文化惠民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结合起来,突出地方特色,调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建设,配套安装健身、文艺器材62套件,促使群众在“乡村舞台”建管中发挥作用。按照“三贴近”原则,将“乡村舞台”建设与深度挖掘整理、传承保护优秀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结合起来,与传统的民间刺绣、剪纸、面塑、砖雕、舞蹈表演结合起来,聘请乡土人才、民间艺人围绕不同乡村文化主题开展创作,让群众在自娱自乐中展示才艺,传承文化,享受生活。对民间自乐班、文艺能人逐人建档立卡,实行统一管理,大力培养基层文化骨干,对热心文化事业、积极参与活动,生活确有困难的,优先落实涉农优惠政策,并采取吸纳民间资金等方式建立奖励基金,鼓励民间艺人发挥作用,推动农村文化活动健康发展。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