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寻根专栏>安定堂『梁姓』 >> 正文内容

平凉(泾川)地方志书中的梁氏安定郡望略论

2014年06月04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二、地望:历史上安定郡乌氏县从今平凉崆峒区到泾川县的更迁

  《史记·匈奴列传》载:“乌氏,春秋时戎族,秦穆公时尚存。”乌氏条下注曰:“周之故地,后 入戎,秦惠王取之置乌氏县也。”乌氏是平凉地区最古老的县之一。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分北地郡而设安定 郡,安定郡辖乌氏县,此前乌氏县属北地郡所辖。

  对于乌氏县地望的认定,古籍中有多种说法,争议颇多。一是在县治的地理方位上曾存在固原说、平凉(崆峒区)说、泾 川说、崇信说;二是在徙治时间上存在东汉说、北魏说。近年来随着信息传播手段的日益发达和考古发现的不断更新,在乌氏县的 地理方位上已观点趋同,即先后设于今平凉崆峒区和泾川县,而在乌氏县的徙治时间上仍然存在较大分歧。《辞海》解释:乌氏, “古县名。(1)又作阏氏、焉氏。本乌氏戎地,战国秦惠王置县。治所在今甘肃平凉西北。东汉作乌支,北魏末废。(2) 北魏末置。在今甘肃泾川东”。平凉学者祝世林研究认为,乌氏县“其东移始见于《魏书·地形志》,经查考, 我以为东移的时间应是东汉,其省废时间未见正史记载,后人考证大概在北周之时,在泾州境内约450余年。《括地志》直接记在 泾川境内,不言其曾在平凉,或谓在今太阳墩附近。乌氏县废后为乌氏驿”[15]。 笔者颇为赞同祝世林先生乌氏县的东迁应 在东汉中期、而不在北魏的学术观点,这一观点在《元和郡县志》等地理志书及泾川当地出土文物中也得到应证。

  1、地方志书中的安定乌氏东迁

  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十三刺史部。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分北地郡而设安定郡,安定郡属凉州刺 史部管辖。安定郡治高平(今宁夏固原),管辖今甘、宁、陕交汇的关陇广大地区。下辖21县:高平、复累、安俾、抚夷、朝那、 泾阳、临泾、卤、乌氏、阴密、安定、参、三水、阴槃、安武、祖厉、爰得、眴卷、彭阳、鹑阴、月氏道。其中临泾县(今泾川 城关水泉寺)、安定县(今泾川北塬至庆阳镇原)、爰得县(今泾川南部)、阴槃县(今泾川南塬与长武、灵台接壤处)辖境在今 泾川一带[16]。此时的乌氏县应在平凉崆峒区,陇东学院教授张多勇通过实地勘察,认为在今崆峒区十里铺一带[17]。

  到了东汉永初五年(公元111年)三月,北地、安定一带的羌族起义,汉军败退。地方上层集体上书朝廷请求内迁,汉安帝 刘祜下诏三郡内迁以避羌寇,安定郡徙美阳(今陕西武功),北地郡徙池阳(今陕西泾阳),上郡徙衙(今陕西白水)。《后汉书 ·西羌传》记迁徙时的情况:“百姓恋土,不乐去旧,遂乃刈其禾稼,发彻屋宇,夷营壁,破积聚。时连年蝗旱饥荒 ,而驱贼劫掠,流离分散,随道死亡,或捐弃老弱,或为人仆妾,丧其大半。”从迁徙时的惨状可以看到,当时迁徙的并非 仅限于政府机关,而是和老百姓一道强行迁徙[18]。迁徙后安定郡的辖境不仅没有了汉族政权,也没有了汉族百姓,只剩下武装了 的羌族部众合东汉讨伐军队反复进行的战争。如永初七年(公元113年),护羌校尉侯霸、骑都尉马贤在安定斩杀犯境的羌族军一 千余人;元初四年(公元117年),汉将任尚带领所属兵马与马贤并进北地进击羌族先零王朝佐政(宰相)雕狼莫。马贤先到安定 ,狼莫派兵击败马贤。永建四年(公元129年),羌族势力逐渐衰败,朝廷将安定、北地、上郡一带的百姓重新由陕西迁回家乡, 同时整修了城廓,设立了驿站,兴修水利,开垦土地。并于次年将全国各地被减刑的囚犯调到这一带,协助防守边疆[19]。

  《后汉书·郡国志》所载安定郡有8个县,即临泾、高平、朝那、乌枝(乌氏)、三水、阴槃、彭阳、鹑觚。郡治在 临泾(今泾川)。祝世林先生研究认为:安定郡自美阳迁回,郡治未回到高平而留在临泾。“那时安定郡原来辖境的北部和 西部,因连年战争,又内迁18年,再加上战争还在继续,已无力恢复。”加之从西汉至东汉顺帝时期,因战争和饥荒,百姓 生灵涂炭,安定郡人口由42725户、143294人减少到6069户、29060人,两者相较人口减少80%,8个县平均每县仅有761户,人3232 口,如此稀少的人口不可能过分分散,因此上对西汉时的21个县进行了撤并,挤掉了一些小县,而保留了原有7个大县,新增设了 鹑觚县。这些县都侨置于郡治所在地临泾的周围。得到保留的高平是原郡治的附郭县,三水是属国都尉治所,乌氏有当时权倾一时 的梁氏,朝那有著名的皇甫氏,这四县原来的县境均位于临泾的北部和西部,在东汉汉羌战争中损毁严重,因此对这四县进行了东 迁。对于东迁四县的大致方位,祝世林先生认为“高平在今泾川县南境,三水在泾川与灵台之间,乌氏在泾川县东偏北,即 后来的乌氏驿,朝那在镇原县西南部原安武县地。东汉八县都在今镇原、泾川、灵台及陕西省的长武境内,占有西汉安定郡的东南 一隅。”[20]

  2、地理志书中的安定乌氏东迁

  唐代地理名著《元和郡县志》记泾州沿革,“后汉安帝永初五年(公元111)年移其民于美阳……至顺 帝移今理(即唐代时的泾州郡治所在,今泾川县)”。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记泾州:“安定郡…… 其郡治在今原州高平县。后汉永初五年徙其人于美阳以避戎寇……永建三年(公元128年)移今理(即宋代时泾州郡 治所在,今泾川县)”。这份两部古籍同时讲明了汉代安定郡郡治是在顺帝时(公元128年或129年)安定郡由陕西回迁时将 郡治设置于临泾(今泾川)的[21]。回迁后由原来的21县撤并为8县,包括乌氏县在内的安定郡的整体东迁当以此时记。

  3、泾川出土文物对安定东迁时间的例证

  1976年,在泾川玉都镇太阳墩村出土了十六国时期的华盖鎏金铜佛及“归义侯”窖藏文物一批,据《晋书 ·卷一百十三·载记第十三》载:“坚封天锡重光县之东宁乡二百户,号归义侯。”前凉王张天锡在公元 363年继皇帝位,公元376年,前凉被前秦王苻坚所灭,张天锡投降后被封为“归义侯”,授官北部尚书。张天锡祖上张 轨,《晋书·卷八十六·列传第五十六》载,“张轨,字士彦,安定乌氏人,汉常山景王耳十七代孙也。[22] ”当代人文大师柏杨先生考证,张轨子张寔为“安定乌氏”人,即今地“甘肃泾川”[23]。这与祝世 林先生在《平凉古代史考述》中认为“东汉时乌氏县已迁至泾川东,玉都太阳墩正属于东汉以后的乌氏县辖境”的观点 不谋而合。由此可见,最迟在东晋时期,乌氏县已移置到泾川县,并且在乌氏县出现了泾川历史上唯一的帝王家族,全面否定了乌 氏县北魏时才从平凉崆峒移置到泾川玉都的说法。陇东学院张多勇教授现场踏勘认为,玉都太阳墩村张家沟瓦子坷崂地面分布大量 的布纹瓦片和素面陶片,分布区东西距300米,南北距200米,符合县城规模,当为乌氏县城遗址[24],平凉市博物馆原馆长刘玉林 先生也在这一带发现了汉代文化遗存。

  综上所述,安定郡乌氏县建置于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当时县境在今平凉崆峒区十里铺一带。而早在安定乌氏建 置50多年前的汉景帝时,乌氏县尚属北地郡管辖,当时梁伯后裔、太原太守梁林已迁徙至此,这是最早定居于今平凉境内的梁姓。 王莽新朝时,梁桥家族开始定居安定郡,其曾孙时起梁氏开始登上中国政治的历史舞台,成为盛极一时地方世族大姓,梁桥从而被 安定梁氏奉为开基一世祖,尊桥父梁子都为安定梁氏太祖。梁桥的曾孙梁统是平凉(泾川)地方志书中有传的第一位籍贯安定乌氏 梁氏名人。梁桥家族在平凉崆峒区生活了七代,共有10位安定乌氏(今平凉崆峒区)梁氏名人被写入地方志。至梁统曾孙梁商时的 东汉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安定郡在汉羌战争中东迁陕西美阳(今陕西武功)之后又将郡治回迁到临泾县(今泾川),乌氏县 也同时由原来的平凉崆峒区十里铺迁至玉都镇太阳墩村一带,安定乌氏梁氏从此开始了在泾川的生活。唐代李贺《荣华乐》(一作 《东洛梁家谣》)诗中称仅梁商及长子梁冀一门“三皇后,七贵人,五十校尉二将军。”从汉到北魏、隋、唐、明,仅 地方志及其它史籍中有记载的籍贯安定乌氏(今泾川)的梁统家族及其他梁氏名人达到60多位。

  目前泾川县尚有梁姓后裔700多户,近3000人,多住在以姓为地名的玉都镇太阳墩村梁刘家村民小组和梁河川区的高平镇上 梁村、下梁村以及高平镇原梁村。由于西北族谱保留数量非常稀少,今日泾川当地梁氏仅存的祖先“影”仅可追溯至清 代末年,因此上难以推定当地梁氏与2000年前安定梁氏的衍续关系,或既有2000年间不曾迁徙的延续,又有2000年间陆续回迁的可 能。


  [1] 梁伯:伯乃嬴康之封爵,史称梁伯、梁伯康或梁康伯。

  [2] 北地:北地郡,其地域大致在今陕西、甘肃、宁夏一带。汉景帝时北地郡辖乌氏县,西汉武帝元鼎 三年(公元前114 年),分北地郡而设安定郡,安定郡辖乌氏县。

  [3] 《广弘明集·卷二十三》《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载。

  [4] 北地郡:郡治宁州(今庆阳宁县)。

  [5] 《平凉地方志》(下)P2140、《平凉人物》、《泾州志》、《泾川县志》、《平凉古代史考述》等 载。

  [6] 祝世林著《平凉古代史考述》P39。

  [7] 《平凉地方志》、《平凉人物》、《泾州志》、《泾川县志》、《平凉古代史考述》等。

  [8] 《广弘明集·卷二十三》《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泾川文化遗产录》载。

  [9] 祝世林著《平凉古代史考述》等载。

  [10] 《故太尉府墨曹参军梁君(伽耶)墓志铭》。

  [11] 《平凉地方志》、《平凉人物》、《泾州志》、《泾川县志》、《平凉古代史考述》等。

  [12] 《平凉地方志》、《平凉人物》、《泾州志》、《泾川县志》、《平凉古代史考述》等。

  [13] 《平凉地方志》、《平凉人物》、《泾州志》、《泾川县志》、《平凉古代史考述》等。

  [14] 《平凉地方志》、《平凉人物》、《泾州志》、《泾川县志》、《平凉古代史考述》、《续高僧传 》、《泾川文化 遗录》等。

  [15] 祝世林著《平凉古代史考述》。

  [16] 魏海峰等著《泾川文化遗产录》。

  [17] 张多勇《泾河中上游汉安定郡属县城址及其变迁研究》。

  [18] 祝世林著《平凉古代史考述》。

  [19] 祝世林著《平凉古代史考述》、魏海峰等著《泾川文化遗产录》。

  [20] 祝世林著《平凉古代史考述》。

  [21] 祝世林著《平凉古代史考述》。

  [22] 魏海峰《古泾州舍利文化传承》。

  [23] 柏杨著《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上》P38

  [24] 张多勇《泾河中上游汉安定郡属县城址及其变迁研究》。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