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社区文化 >> 正文内容

泾川民间剪纸

2014年01月20日 来源:中国甘肃网 点击数:

  剪纸艺术在我国的历史渊源颇深,而在平凉市泾川县流传的民间剪纸更是由来已久。在泾川县有着一批对剪纸艺术非常热爱的妇女们,她们用巧妙的双手,剪出了各种各样的人文、历史及生活中的点滴。

  剪纸图片一:圣位极尊,群仙咸瞻

  西王母与东王公,共理阳和、阴灵二气,养育天地,生化万类。位配西方,母养群品。上清宝经三洞玉书,凡所授度,咸所关与。登仙得道者,亦属辖隶。例如《龟山丹皇飞玄紫文》云:“西王母德酬高玄,故为万气之母”。《九灵太妙龟山玄录》则记载西王母“总领仙籍,承统玉清”。由于西王母制召万灵,统括圣真,致有神妙之玄学体现,信仰者自然通灵,承接大行梵气,弥罗一身。

  剪纸图片二:圣居天心,华光朗焕

  西王母的先天圣居为昆仑玄圃,远古之际仙降于中土时,则居于今日甘肃泾川之回山。《历代先真体道通监》及《墉城集仙录》皆认为西王母居:“昆仑玄圃,阆风之苑。有金城千里,玉楼十二,琼华之阙,光碧之堂,九层玄台,紫翠丹房。左带瑶池,右环翠水”。昆仑,相传为中原西方之灵山,西方之仙境,中国西部之山,皆发脉于昆仑,言昆仑即代表西部众山之意,回山列属其山脉。战国以后,渐以西王母故国的存在地域为回山。

  剪纸图片三:圣地回山,神灵敬守

  汉武帝问道后,西王母即很少再降临人间。然而古西王母部族则因考古的研究发现,得以窥知今甘肃省泾川回山乃为西王母一处圣地。秦汉之先,中国西部的渭河上游、洛河上游一带遗有“回城”、“回中宫”、“回中道”、“回溪”等古地名(见《史记》、《汉书》)。这一带从五帝时至西周,均属中原民族疆域以外的西部地域,历代皆为古戎狄族所据有。泾川回山居其中,故有“回中山”之称。又因回山自古为西王母神灵所敬守,建筑名为“王母宫”,又称“王母宫山”。据《集说诠真》云:“西王母姓杨名回”。《神异经》云:居于回屋,推得“回”与“西王母”实则相同。回山者,西王母之山,因西王母别名回而命名。

  剪纸历史悠久

  历史由来已久,翻开国内有关剪纸的专业书籍和文章,都可以看见关于泾川剪纸话题的记载。和大多数剪纸之乡一样,泾川民间除了逢年过节、婚庆满月都要在窗户上贴剪纸以营造气氛外,在其他节日或民俗活动中也有剪纸形式内容。比如每年农历正月廿三,泾川民间有“燎干干”的民俗,其中一项内容就是孩子们将成串的剪纸娃娃亲手烧掉。这种习俗不知已经历经了多少代,今天人们甚至都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只知道亲手烧掉的“疳娃娃”(即剪纸娃娃)越多,就越吉祥。

  据负责开发“西王母剪纸”的泾川县文化产业开发办公室主任魏海峰认为,“疳娃娃”应该是五十年代流行的疳病(疳病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引起的一种内伤性病症。临证表现以形体消瘦,饮食异常,精神不振,烦躁不宁,面黄发枯,大便不调为特征。病久则易合并其他疾病而危及生命。因此,古代医家把疳病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在当时的医学条件下,儿童夭亡率特别高,于是人们希望能“烧死”这种病,而剪纸娃娃则是疳病的化身,所以叫“疳娃娃”。可见,泾川剪纸在民间应用是非常广泛的,既能为喜庆添彩,又能驱害辟邪。

  民间高手武桂英

  2004年初,魏海峰在泾川县丰台乡通尔沟村巧遇了80多岁高龄的民间剪纸艺人武桂英老人,被老人精湛的现场表演折服。在几日的走访中,魏海峰还看到有很多像武桂英老人一样热爱剪纸艺术的妇女们。这些老人在闲暇的时候,常坐在家门口相互交流剪纸艺术,观看别人的剪纸手艺。魏海峰告诉记者,这些妇女们很小的时候就跟着家中的老人学习剪纸,80多岁高龄的武桂英老人,已经剪了一辈子了。在后来的文化开发资源调查中,魏海峰发现,剪纸是泾川最具有民众基础的民间技艺之一。

  同年,泾川西王母文化代表团访问台湾地区,带回了台湾辅仁大学宗教学教授王天麟撰写的《西王母圣记》一文。这篇文章从宗教学学科的角度,论证了西王母和泾川的文化渊源,是一篇难得的有着特殊意义的文章。泾川县文化产业办依据王天麟教授的这篇文章的十个部分,提炼创作成十副剪纸,论文与剪纸交相辉映,命名为《西王母传》,以精美的硬壳封面和礼品盒包装,一经推出就被平凉市人民政府指定为平凉市首批旅游文化纪念品。

  在2005年泾川举办的“海峡两岸西王母研讨会”上,《西王母传》剪纸博得了海内外民俗专家的赞扬,并被台胞批量带回了自己的家乡。

  被肯定的泾川剪纸

  2006年4月份,隆重推出的《西王母传》剪纸由台湾辅仁大学宗教学教授王天麟先生撰文,文中多处论证西王母与泾川的文化渊源,配以省美协会员、泾川县文化馆美术馆员刘文君的剪纸图案设计和泾川县优秀民间艺人的剪纸工艺,成为具有厚重文化内涵和高度艺术的泾川特色礼品,产品一经推出即备受各界青睐,产品供不应求。推出的《柳毅传书》剪纸四条屏,在全国剪纸产品中,率先把民间的剪纸艺术与高雅的书法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令人耳目一新,显现出巨大的市场收藏潜力。

  在泾川一中校庆时定向开发的《历代名人咏泾川》剪纸纪念册,以历代名人吟咏泾川的绝句佳作和现代著名书法家题写的泾川主题作品为蓝本,立意高古、制作精美,受到校友的喜爱和好评。

  2007年“五一”前夕,泾川县开发的西王母系列剪纸、西王母朝圣纪念卡和县邮政局开发的《柳毅传书》原地纪念册同时跻身由平凉市人民政府冠名的“平凉市首批文化旅游纪念品”之列,占平凉市文化旅游产品冠名总量的30%,冠名产品数居全市各县区第一。文化产业开发工作也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6月底,西王母剪纸被平凉市委宣传部、平凉市文化出版局确定为代表平凉参加省文博会的主要文化产品,并在兰洽会期间展出。先后被确定为西王母浴苑更名、泾川一中校庆、海峡两岸西王母论坛等县内大型活动纪念品。

  泾川剪纸面临的危机

  泾川西王母剪纸市场在受宠的同时,也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的民间艺术发展,但却不被很多人所知。据负责开发“西王母剪纸”的泾川县文化产业开发办公室主任魏海峰介绍,泾川的剪纸虽然历史悠久,却不成气候,近几年,除了来泾川朝圣西王母的台湾同胞及旅游的部分人对泾川剪纸有所偏好外,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泾川还有这么历史悠久的剪纸艺术存在着。魏海峰表示,如果泾川剪纸长期不被多数人知晓,将面临没有市场的状况,加之现在学习剪纸艺术的人越来越少,像武桂英老人这样热爱的剪纸艺术将会慢慢失传,随着时间的推移,泾川剪纸将会被世人所遗忘。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