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时事关注>评论|观点 >> 正文内容

文化甘肃:迎来转型跨越发展的新阶段

2013年03月20日 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

  一个重要抓手:甘肃落实国家文化政策的进取意识

  问:我们注意到早在2011年初春,甘肃就提出“文化大省”建设的目标,并制定了打破常规的一系列刚性支持措施,这些与2013年年初的创新区获批是否一致?创新区的内容有哪些重点?

  连辑:我们搞这个创新区,有这么几个意图:

  第一个意图,就是把它作为贯彻国家方针政策的一个具体抓手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讲了那么多事儿,怎么来落实?具体到甘肃,你抓什么具体工作来落实国家政策?根据甘肃的实际情况,我们想来想去就是搞创新区,把创新区建设好了,也就等于落实好国家政策了。把资源和任务梳理出来,每个任务都项目化、工程化、时限化,这就是具体做事。

  比如说国家文化发展提出的文艺精品创造、人才培养、文物保护、文化产业开发、体制改革等等,这些文化事业的宏观任务,对我们来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地讲,总得有个重点,有个科学规划才行。

  比如文物保护,我们现在不可移动的文物大概是17700多处,我们有重点地选择一些文物,每一个区域每一个重点文物怎么保护,我们都有具体的方案出来了。就是把它作为具体的项目提出来,跟国家申请,或者是政府投资,或者政府主导民间投资。这就把中央的会议精神项目化了。

  而大遗址保护,我们提出了重点任务、重点项目、重点工程的思路。比如说秦安古镇这一带,就是大地湾遗址,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组组长?曾指着那个901号坑说:“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他没有说这一带地方,而专指这个坑。因为那个房址建筑占地420平方米,房屋总面积131平方米,是我国新石器考古发现中所见规模最大最宏伟的建筑,可能是部落联盟集会、祭祀或议事厅之类最庄严的部落会堂。硬化的地面是标号100多号的水泥硬度,这可是8000年以前的事儿。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距今5000年左右仰韶文化时代便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位组长说: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就是“这儿”。

  再举例说,嘉峪关是一个关城,也是一个遗址,我们就把嘉峪关和周围的长城还有其他的东西加起来做一个项目,叫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这项目已经搞成了。

  还有古代典籍整理,对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266部古籍进行保护和整理。更主要的是我们这里有《四库全书》,全中国就三部半,乾隆时期抄了一部,丢了一些,国家有一部,台湾有一部,我们这有一部。

  第二个意图,就是我们特别想在经济落后地区建成一个文化率先发展的国家级创新区

  甘肃虽然是经济欠发达省份,但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厚,文化氛围浓厚,广大干部群众钟情文化、热爱文化。

  我们甘肃经济欠发达就非得文化落后吗?不是。你看我们甘肃有《读者》杂志,在全国甚至亚洲规模都是第一位的,也是最先进的。还有歌舞剧《丝路花雨》等,我们有我们甘肃的成功,说明经济落后文化未必落后。

  通过创新区建设,让文化在甘肃率先崛起,这是我们抓创新区建设的一个意图。

  第三点意图,文化产业是我们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甘肃抓经济转型跨越的一个着力点、支撑点、增长点

  我们对甘肃经济、社会、自然环境都有清醒的认识。甘肃自然条件酷劣,生态环境脆弱,地处内陆,开放程度较低,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纵向比,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横向比,与兄弟省份的差距越来越大。这说明,甘肃要实现转型跨越,走传统的路子是不行的。

  甘肃如果抓经济仍然用传统的思路抓,可能会长期落后于人。如果把甘肃丰盛的文化资源作为经济产业来抓,让甘肃的文化产业迅速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在偏远落后资源缺乏的情况下,拿文化资源作为依托,把文化经济抓得发达起来,弥补过去传统经济发展慢的不足,这是不是一种西部大开发的示范?我们想从这个角度试一试。

  所以今年你看,这个时间很短,去年我们招商引资文化产业里面占0.1%,几乎是忽略不计的。但今年文化产业的比率是14.6%,增长率超过30%。虽然时间很短,但文化产业增长率达到这个程度了。截止目前,我们有3次大的招商引资,香港和深圳各一次,在嘉峪关搞首届国际文化产业大会一次。这说明,路子对了,搞得好了,文化作为产业发展起来了,甘肃经济就拥有一个重要的核心支撑点,新的增长点。

  而且,这个文化产业还有什么好处呢?就是完全低碳、环保,可长期持续发展。现在甘肃经济,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资源制约,这是刚性制约,比如说没有足够的像内蒙、新疆的煤炭,这是其一。其二,没有足够的土地条件,我们这儿不是沙漠就是高山,发展空间非常有限;第三,水不行,甘肃最缺的就是这个,你发展工业,高山上不能发展,有水没地,有地没水,这都不成吧。但搞文化产业,这些东西都可以避开。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类型,率先让文化产业获得迅速发展,这也是我们在全国搞创新区的重要意图。

  “1313工程”:甘肃文化开发的科学规划

  问:近年来的国家政策对甘肃这样的文化资源大省,似有机遇空降的态势。那么,甘肃以省为单位,建设全国第一个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现在到什么程度了?

  连辑:根据上面所说的意图,我们编了一个报告,这个报告现在概括起来叫“1313工程”。

  甘肃在西部开发和转型跨越中要建设“文化大省”,甘肃本身就是“潜在文化大省”。甘肃不同于其它省份,历史与人文资源丰厚之程度难以想象。甘肃建设文化大省的总体思路是:打破现有行政界限,统筹全省文化历史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以文化建设为主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为主线,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

  “1313工程”头一个“1”就是“一带”,就是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也就是进入甘肃天水地区后跨越1600公里的一带。这不是我们定的,是国务院29号文件里面47条里面写的。第二个“3”就是“三区”,就是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第三个数字“13”就是“十三板块”,就是我说的里面有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民族文化传承、古典籍的整理保护出版、红色文化弘扬、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试点、文化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化发展、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节庆赛事会展。

  我们最近已经把13个板块,每一个板块的具体方案都拿出来了。所以,王三运书记在2013年2月19日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他的发言底气才那么十足。王三运介绍,甘肃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条件得天独厚。历史文化星罗棋布、红色文化地位突出、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现代文化闪耀光芒。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必将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和甘肃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王三运书记还说,甘肃将用三个举措全力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一是保护文化资源,提升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扩大甘肃文化影响力。二是强化文化服务,完善文化基础设施,打造文化艺术精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更好地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求。三是发展文化产业,完善金融、税收、土地等扶持政策,加强文化园区和交易平台建设,实施一批重点产业项目,支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文化发展模式。

  如果甘肃在中国西北率先走出这一步文化战略,像当年深圳一样,成为西北甚至全国首个省级规模的文化“特区”,那么国家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有了一个示范性的高台或者基地,对其他省份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