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旅游文化 >> 正文内容

如何利用电视媒介挖掘和保护文化遗产(以大云寺为例)

2013年03月20日 来源:甘肃视听 点击数:

  电视是以凝聚人类智慧的高科技为基础的媒介,它以生活的形态传播信息,直接诉诸于人的视觉感官,因而最大限度地贴近了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最大众化的传媒。这是电视的魅力,也是电视媒介何以能挖掘和保护文化遗产的优势所在。

  利用电视挖掘和保护文化遗产时,首先要清楚的概念就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这里的论述以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通过对平凉泾川大云寺的宣传来彰显电视媒介的力量和价值。

  泾川大云寺的前身是泾州大兴国寺,建于隋文帝时代,即公元601年6月13日。塔下有地宫,供养着佛祖舍利子14粒。由于战乱和各种不可抗拒的原因,唐时大兴国寺早已坍塌,成为了废墟。武则天建立大周时,为了珍藏记载女菩萨成为转轮圣王的《大云经》,一代女皇开始在全国建寺,而在泾川,大云寺巧合地建在了大兴国寺遗址上,从而挖出了珍贵的舍利。于是武则天龙颜大悦,请了当时制作袖珍金银器工艺水平最高的大师镂金雕银,选择了当时最珍贵的宝石珍珠做成铜、银、金棺椁,并以硫璃瓶盛装14粒佛骨舍利,再配以石函,以阴文隶书镌刻清楚朝代地点和数量,入砖筑地宫,建塔立寺,使得泾川大云寺在世界上确立了 “中华第一佛宝地宫”和最早的金银棺的地位。这是泾川大云寺的背景。佛祖舍利无疑是佛教圣物,是价值连城的物质文化遗产。

  那么,在经过了千年时光之后,这些深埋地下的文物重现天日之时,作为电视媒体该如何宣传,即如何挖掘和保护大云寺特有的文化内涵?

  切入点:弘扬人文

  电视媒体宣传保护和利用传统文化遗产时,一定要选准选好由头,把握好切人点。把民间传统文化遗产中蕴藏的有益价值挖掘出来,努力与弘扬当地的人文精神相联系。

  泾川大云寺的历史切入点是佛教,有14粒佛祖舍利为证。这恰好说明了泾州的物华天宝和人杰地灵,正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催生了菩提之树在泾州的茂密。因为,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沿途要经过边陲之地武威、敦煌后才进入长安。在这条驼铃漫道的征程上,千里河西戈壁人烟稀少,植被荒芜,茫茫沙砾封锁住了袅袅炊烟。只有翻越陇山进入泾州,才可以看到来往不绝的驮队,看到小桥流水的城郭,看到酒旗下琳琅满目的商品在中转和贸易。佛教东进,最早是停留在泾州的。因此,泾州有着巨大的人望佛缘。至今,在绿树遮掩的青山中隐藏着百里石窟长廊,尽管南石窟崖壁上的浮雕被风化侵蚀,但佛龛里的造像慈眉善目,仍沉浸在普度众生的惬意中。

  面对泾川灿烂的文化,在电视宣传上,首先要彰显佛教的人文,也就是说,佛教是唯一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以修行成佛的宗教,从而唤醒了世人渴求人格平等的淳朴心愿。作为异域文化,佛教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一时间,华夏之地上佛塔林立,雨后春笋般地成为了苍生仰视膜拜的精神风向标。其次要叙述佛教东传的时间和途径,另外,舍利是人去世火葬后的残余骨烬,通常指释加牟尼的遗骨为佛骨或佛舍利。相传释加牟尼火葬后,有8国国王分取舍利,建塔供奉。在我国,舍利凝聚着朝廷和天子的思想,寄托着庶民的祈愿。舍利所在,也就是皇恩所在。因此,舍利是一代代帝王教化人心,稳固江山的政治符号。这样找切入点,就能很好地让观众了解隋文帝建大兴国寺的历史意义,明白大云寺矗立的价值。

  突破口:尊重历史

  坚持体现原味,以真实性为突破口,切记人为拔高,以偏概全。更不能靠想象和推测移花接木,闹出画蛇添足、画虎类犬的笑话。电视媒体宣传保护和利用传统文化遗产时,一定要坚守宣传的原创性和真实性。

  泾州大云寺毁于天灾人祸。公元705年,为了继承李家江山,女皇的儿子李显恢复唐制,第一件事就是诏毁大云寺,全国各州的大云寺很快毁完。那即便泾州大云寺逃过了这场人为的劫难,那明洪武年间的一场水患将古老的泾州夷为平地,所有的文书档案被坏,使得自商周至明代年间泾州辉煌的历史记载化为乌有。然而,不能因为这些缺失而随意瞎编乱造,按照主观意愿戏说历史,莫须有地夸大其词,把泾川大云寺记录成神话故事和动人传说。记住,历史不仅仅是线装的书,也是刀刻的记忆。千年的石头会说话。地宫中的石函恰好破解了历史。

  当然,在表现手法上可以创新,强调可视性。因为,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的不竭动力,也是传统文化遗产节目亮点和卖点的关键所在。传统文化遗产类题材,因传承历史悠久,当地受众早有耳闻目睹,新鲜感优势不强,这要以创新来增加卖点。在表现手法上:一要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着眼于群众喜闻乐见方面去考虑创新,着力体现选题中的人物故事和传统文化遗产的内涵;二要顺应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抢占文化发展制高点去创新,着眼于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要尽可能地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进行创新。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改造传统节目生产经营和传播模式,大力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重视并逐步推行碟片和互联网的运用传播。同时,积极发展内容产业.将上乘的传统文化遗产专题片扩大交流、走向市场经营。

  参照系:纵横对比

  历史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每一年代的历史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时间上、空间上必有着一定的联系。纵向联系就是从时间推移的角度来考察历史事件的过程及因果关系,从而探索历史发展趋势。横向联系就是通过空间拓展的方式将某一历史现象与同一时间其他地区出现的类似或相反的现象进行类比分析;或者是将某一历史现象与同一时期的其他相关历史现象进行有机的联系和综合。因此,利用电视挖掘和保护文化遗产时,一定要采用纵横对比,即纵向穿线、横向结网,纵横交织,构成立体的画面,让观众从中了解知识,开阔视野。

  泾川大云寺声名远不及法门寺,这其中的原因很多。在文革特殊的年代,泾川大云寺发掘的文物让共和国开国总理周恩来喜忧参半。为防止文物遭破坏,一代伟人做出了不宣传,不声张的指示。而法门寺发掘于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恰好赶上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好环境。因此,泾川大云寺相对法门寺,恰恰输在了起跑线上。但值得一提的是,泾州大云寺发现的时间比法门寺早了整整23年,金银棺供养佛祖舍利比法门寺早了约180年。

  金银棺供养佛祖舍利是泾川大云寺的亮点。

  在印度,佛祖舍利最早用口小腹大的罂坛盛装,供养在塔上部的“覆钵”部位,传入我国后便以地下棺椁形制供养,而以墓室形貌在塔基下建地宫的正式形成时间是唐延载元年,即公元694年,也就是泾川大云寺地宫。尽管后来发掘出了河北定县北魏舍利塔基,建于北魏太和五年,即公元481年,但那时尚无地宫,实际上是把盛放舍利的石函直接埋于夯筑的塔基之中,这种瘗埋方式与地宫供养形式有着相当大的差异。1969年发现于陕西耀县的隋代塔基,建于隋仁寿四年,即公元604年,开始在舍利石函的四周砌护石和砖墙,略具地宫雏形。隋代石函,唐朝金棺,以地宫供养舍利,最早始于泾州大云寺。

  纵横对比,泾川大云寺的优势立马凸显。

  总之,利用电视挖掘和保护文化遗产时,一定要站在现实的高度,要有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的,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是的,我国有着极为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而在当下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中,抢救与保护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正在迎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代,这是树立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建设工程,同时也是一次进行文化寻根、普及优秀文化遗产的文化行动。在时不我待的洪流冲击下,电视人当中流砥柱、奉献才智,当好媒体挖掘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排头兵。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