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民俗风情 >> 正文内容

泾州古城人民过端午

2013年06月12日 来源:原创 点击数:

  总把端午叫五月单五。

  是为纪念屈原及专门写诗的屈原,几乎全村人都不知道。

  只知道五月端午是吃粽子,吃晶糕,抹雄黄,戴花花绳,插艾,戴荷包。

  还是先说戴荷包。

  从几个月前的下雨天、夜里油灯下、歇工的树下,做五搐搐真叫个快。一小方布渣儿,不规则,用剪刀剪成方形,包上香草,攥在一起,针线功夫好﹐几针就搐到一起,如一个最小的包袱型,这是最典型的荷包源头上的造型。

  其余的荷包,如大家常见到的一般,十二生肖和它之外的所有生物,飞禽走兽,植物果实,神话人物。就是没有把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含量高的卫星、航天器、汽车、飞机、火车、电脑、电视、洗衣机、冰箱做出来,体育器材﹐现代的三明治、面包、糕点、美酒、咖啡也未做出来。

  1980年,泾川在西王母宫石窟寺阁楼举办了泾川绣荷包展览,在刚刚结束封闭历史的中国为之早慧行为,甘肃省少见,电视台拍摄后引起轰动。

  在泾川县城,从中山街石家巷段向南到中山街十字,有从十字街往东至营门上,这是自古至今的荷包市场。年年四月中旬,荷包从树上到树下尽情展示,用绳子、架子﹐到摆摊﹐几百上千种造型的荷包现身,都是老奶奶用针线做了一年做成的规模,一下子面世,一个从1毛、2毛、5毛涨到1块钱、5块钱、10块钱﹐一直卖到端午节的晌午。

  药包之邻,有几丈长的花花绳,用五六种各色丝线拧成的。有虎枕、虎帽、虎鞋。有娃娃小鞋、袜底、新式布鞋 、裹肚、四方顶老式枕头。凡是每个女性的布艺针工艺术顶峰之作,集大成式一股脑儿展销。小摊背后,坐着一言不发不敢正眼看街上人家的老奶奶,也有大大方方、热情似火的老媳妇、少妇、姑娘、还有小孩。

  长相平常穿着不讲究的青年、中年女人,在中药店早已批发了十几种中药,都是散发奇香的品种,碾成细面,用内有木格子的大盒子装了,遮挡着风,摆在街道的地面上,“包草香”、“香草包上”的叫着,人们蹲在她的对面,额头可以相碰,展开裁的方形报纸,用小小条勺一点一点取各种香料﹐混在一起,包成指头大的纸包,1毛钱,现在是5毛钱,一元钱。

  戴着竹竹帽的老汉静坐着,前面摆着早上从山顶和沟里拔的地椒,泥巴还在根上,分成一掬大小的一堆又一堆﹐1毛钱一堆,现在1元钱一堆﹐气味强烈的冲盈街道,闻见此味人们就知道端午节到了。回到家中﹐把地椒捏三几根,弄成短节,放在瓦盆里,开水沸腾了倒进去,一会儿,白瓷碗里可倒上红油油的地椒茶。一个夏天,喝地椒茶可防暑、解渴、治疟疾、牙痛,关键是喝了不再中暑。

  老汉的另居还是老汉,他摆着在山上放羊时把白蒿搓成的无限长的蒿绳,盘成半人高的绳摞,要1毛钱的会打开给你二三米长,夜里放在窗台上,门楣上,点燃,一个夜里不会有蚊子进入,因此物就不必买蚊帐,买白蒿绳者肯定是买不起蚊帐。

  旁边又是一老汉,摆着苇子叶,一种是晒干的,一种是刚摘下的﹐一把一把扎得整齐。还有摆竹叶的,肯定是从外地进来的,这是包棕子之物。

  旁边另一个老汉,摆着大红枣,土蜂蜜,自酿的黄酒、黄粘米、糯米。太长的时期里,生活的希望在困顿的年代里走出,全是以这些节日食品、物品承载。绿豆糕﹐是当地商户、饮食人家自己炮制的。只是谁也没提起屈原。

  端午,最好的感觉是前十几天里集市上的氛围,一天买一样,临节了又去补充买一样。在盼望中过端午,如小子盼娶新媳妇,这个盼的过程比娶了媳妇更幸福,关键是有想象空间,任其无限地产生如诗如梦的幻觉。

  多半年头﹐端午是好天气。太阳还未出来,妈妈已叫十六七岁的两三个姑娘,快快起来去洗手。姑娘们心领神会,离开床直奔庄院外的山坡、黄花地、麦地、草地,双手在草上拨过去,手已被打湿,搓一搓,再拨,又用双手搓脸,洗眼睛。露水珠饱满地站在草尖上,钻进黄花地去可打湿全身,只能在地边弯腰伸手。用露水洗手﹐手会更巧,洗眼睛,眼睛会更亮更美,洗头发﹐脑子会更灵,打有记忆年年去洗,做针线、做茶饭、从事公务、读高中、上大学,都有质的进化、进步,姑娘们坚信不疑。

  给1岁至10岁的孩子脖子里、手腕上、脚腕上拴花花绳,这是昨天用拧车子自己编成的。给孩子穿上花裹肚,带上十几个荷包,在胳膊、背上缀青蛙、蝎子、蜈蜙、蛇、蚰蜒,这是五毒﹐缀上它,以毒攻毒﹐有毒的害虫不会侵犯孩子。又给太阳穴、鼻孔下、肛门外抹上雄黄,也是放害虫侵入。这一切打点停当,孩子们狂蹦乱跳跑出去,又跑回来。

  因为昨夜把晶糕已蒸在锅里,此时揭开,每人一碟。油饼、油糕、绿豆糕就着吃晶糕,吃的胶哧胶哧声一片。哪糕在端午早晨吃,有种神秘感、忧愁感、欢乐感,在初四或初六早晨吃,只是吃早餐而已。

  又把粽叶拿出来,母亲教,孩子学,一个角一个角折起,成无手工痕迹的粽子,三角型,棱角分明,牙咬着棕绳的一头,另一头快快地交叉着绑起来,一个一个粽子多了起来。孩子又把粽子分开,分开叶子,那么咬着吃,大人则把粽子刮在碟子里,抹上土蜂蜜,又是棕叶浸透晶糕的另一种香。

  母亲提上油饼、油糕、煮鸡蛋、粽子、晶糕去外奶家、姨家、别的亲戚家、邻居家﹐互相走动。而在困难岁月,谁家也不去,自己关了门吃,怕人说你是地主,贫下中农是不过端午的。偶尔,有不怕政治迫害之家的傻女子突然破门而入,端来一碗用粘糜子米蒸成的晶糕,这里的晶糕都是用黄粘米蒸,比糯米糕松散一些,糙一些,历史上此间哪有糯米做晶糕啊!

  现在﹐乡镇人和村里人就如上述过端午。县城里过端午﹐习惯依然,只是所需针工、食品都是在十字街一带买来的,早上6点多就去买,去看老人,自己至少做些晶糕,一会儿香气喷发,但从不炸油饼、油糕,不会做。

  农村里,端午在9时以前就过罢了,阳光强烈,催人务农。背阴处,极其凉,热凉反差极大,总有催人发愤之自然信息散发,麦子已收割到高潮处,或在场里正打碾。9点不到﹐大人娃娃都到麦地、麦场里汗流满身,或钻入走不到头的苹果林里,端午很快被忘得一干二净。无论多么伟大的民俗节日里,对农民来说就是劳动。

  个别人家﹐买了大肉,下午肉炒蒜苔。城里人则卖牛肉、烧鸡、大肉,少不了喝半醉的白酒,吃过下午饭,涌向回山王母宫,倾城倾家出动,家里不留一个人,这时候留在家里反而感觉不安全。去游什么呢?敬佛,敬王母,互相问候,去在天地之间汲取大自然的灵光、元气﹐在人流中沾染运气。

  临高考的男女小子们,荷包公开戴了攻高考,花花绳露出来,半袖短裤一直穿到高考,儿子的右脚腕上花花绳丢了,左脚腕的还在,手上、脖子里花花绳还在﹐忙着参加高考,直到9月初到北京上大学,左脚腕上花花神还戴着,春节回家,竟然还在,说这是个护身符,保佑他能进北京上大学。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