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时事关注>历史探密 >> 正文内容

西北大刀如何从甘肃走向抗日前线

2012年04月14日 来源:兰州晨报 点击数:

  甘肃子弟被大批征入西北军

  刘郁芬击败甘肃各地军阀对兰州的围攻后,便开始扩充军队。最初刘郁芬从张家口率部远征甘肃,只有一个师,数千人马而已。到了第二年秋天,冯玉祥、刘郁芬等在甘肃就组建了第十三师 (师长张维玺)、第十一师 (师长佟麟阁)、第十七师 (师长戴靖宇)。原第二师 (此时师长为孙良诚)也得以充实,共有官兵4万余人。大批甘肃(其时,甘肃尚未分省,指甘宁青三省)子弟都被征兵入伍,成为西北军的一分子。刘郁芬被任命为国民军驻甘部队总司令。

  1927年,北伐战争开始,冯玉祥将驻甘部队整编为第七方面军。刘郁芬任总指挥,余嘉培任参谋长。后来,再度扩充,最后达到5个军,部众达5万余人。还有一种说法:冯玉祥在甘肃征兵超过10万。后来,因参加抗战而闻名的佟麟阁、吉鸿昌、赵登禹、张自忠等人,都长时间在甘肃境内带兵,赵登禹曾在省政府内擒获李长清,吉鸿昌曾转战甘肃陇南各地,在天水等地举办武术比赛,至今天水的武术家还保存着他颁发的矛头等奖品;张自忠的部队也曾在天水驻防,不少甘肃子弟在张自忠部。

  1930年冯玉祥联合阎锡山、李宗仁等对抗蒋介石,为反蒋的主力。当时,冯玉祥驻甘部队除留守雷中田一个旅外,大部分调到中原参加中原大战。这也就是著名的蒋、冯、阎中原大战。初期吉鸿昌等率部杀得陈诚大败,但因为阎锡山的“晋军”支援不力和张学良入关支持蒋,最终失败。冯玉祥下野隐居。西北军被蒋介石、张学良等解散收编,各部被缩编为宋哲元的29路军、孙连仲的26路军、吉鸿昌的22路军、梁冠英的25路军等。

  西北刀术成抗日大刀的根本

  可以说,在西北军中的大批甘肃子弟,他们把甘肃本土武术带入军中。甘肃本土武术经过西北军武术家提炼,逐渐形成了以实战为主、招式简洁的军旅刀术。

  其实,在上个世纪中叶,自动化武器大规模进入中国之前,中国军队一直处在冷兵器和热兵器的混用时期。当时,部队中很难实现人手一杆枪的目标,大刀、长矛经常和步枪同时在战场上出现。所以,各个军队都比较重视冷兵器的训练。为何只有西北军的大刀名扬天下呢?

  这和西北军处境有关。甘肃当时偏远落后,自然环境恶劣,部队给养极端困难,枪支更是不足,只能从冷兵器中挖掘潜力。这就是西北军特别重视刀术的原因,当然这一挖掘也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著名武术家马凤图先生,在冯玉祥部驻防哈察尔省张家口时,就携其弟马英图投军,在军中从事士兵训练工作。1926年刘郁芬部队经宁夏入兰,凤图先生在西北军中任军法处长。先生提取了民间的武术精华,将苗刀和劈挂单刀中的外丁膝磕劈式、跪膝外砍式、轮盘展旗式、左格右洗劈山式以及迎推惯刀式等八种刀法技术融入到军队的训练中,在军事训练科目上统称为破敌八刀,此刀术八法在民间也有人称之为破锋八刀。先生长子马广达曾在西北军中任团长,后随宋哲元部参加长城保卫战,英勇杀敌,为国捐躯。这套刀法至今依旧在兰州的武术家中流传。

  宋哲元率佟麟阁、赵登禹等部人马依附东北军张学良后,西北军的主力构成依旧是西北各地人士。1931年,著名武术家李尧臣应佟麟阁邀在军中任武术总教习。此时,宋哲元部在北京及其外围长期驻防,李尧臣在西北军刀术中又融合六合刀法,从此西北军大刀队如虎添翼,威力无比。有人曾说:西北军大刀队在和日寇的搏杀中屡屡占据上风,是李尧臣将他创编的无极刀法融合在西北军的刀术中。从这些事迹中,我们能体会到马凤图、李尧臣等一辈老武术家的爱国热忱,以及他们做出的贡献。还有一种说法是,佟麟阁将军是在山西阳泉编练了大刀队,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是客观情况。前面我们说了,冯玉祥在混成十六旅时,就比较重视集中精锐力量的使用,就在军队的编制中有手枪队,只不过当时并没有打出大刀队的旗号。

  西北军在长城抗战中使用的大刀,就是西北人所说的大刀片子。这种刀一般七斤重,宽的地方达到13厘米,可单手,也可双手使用。这种大刀普遍流行在西北等地,不仅西北军中使用,陇东的红军和赤卫队中也普遍使用,至今庆阳一些赤卫队员的后人手中还保存着这样的大刀。

  临阵对敌,两招毙敌

  两军相遇,勇者胜。由于众多武术名家的打造,使西北军中的刀术逐渐形成了朴实无华、一刀毙命的特点。

  据前人讲述,西北军在对抗日军刺刀的作战中,使用的刀法,只有简单的几个招式。如日军刺刀刺过来时,战士们将刀背向敌,猛然磕砸日寇刺刀,然后趁敌枪被磕开之际,反手用刀刃劈向敌人。这种技术就一个快字,看谁快,而且立分生死,正如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所述:“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简言之,白刃相加,不是敌死就是我亡。长城抗战喜峰口罗文峪战斗中,日军伤亡了2000多人,其中死亡1500人,可见大刀的威力。然而,西北军也有一大批将士为国捐躯,其中就有不少甘肃子弟。战后,媒体采访了二十九军参谋耿德星,他对记者说:“在我二一七团九连,有个甘肃籍战士老毛子(姓名已经忘了),敌人机枪挡路,老毛子匍匐近敌,力握敌机枪,尽力一拉,墙倒枪出,然后不顾伤痛,反枪毙敌,扫清前进道路……”

  杀敌报国,甘肃男儿自古不弱于他人,而源自于甘肃的抗日大刀,日益被人淡忘,实令人痛惜。(本版图片由讲述人提供,记者翻拍 文/首席记者 王文元)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