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时事关注>评论|观点 >> 正文内容

从王母娘娘与妈祖到国扶47条与陇文化

2010年05月19日 来源:鑫报 点击数:

  还记得成龙、金喜善主演,2005年热映的史诗大片《神话》吗?电影的外景拍摄地,正是被誉为“国家地质公园”的景泰黄河石林。当年,影片的轰动效应使得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仅该县龙湾村就实现产值980万元,人均纯收入2545元,其中旅游收入占70%。然而,这样的“好年景”只是昙花一现——从景泰县所属的白银市区至黄河石林,要途经一段很长的“搓板路”,加之景点服务设施不够完备,饮食、住宿容纳量都亟待提升等“软件”制约,黄河石林慢慢淡出了“影视圈”。

  比黄河石林还牛的,是矗立于兰州连城、堪称“中国土司衙门建筑杰作”的鲁土司衙门。2006年,深藏闺中人不识的鲁土司衙门,在一部周润发主演的好莱坞大片《黄石的孩子》造访后,声名鹊起。让人遗憾的是,这处中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庄园建筑群,固执地认为自己只是文物,曾经由于摄制组没签《文物保护责任书》就擅自拍摄,罚了人家款——制片方未经授权就“潜伏”取景,既不合法也不合理,但如果文物保护部门耐心一点处理此事,急于讨好“中国票房”的好莱坞电影公司,想必会给甘肃的“鲁土司衙门们”更多向世界展示的机会。

  一碗面,一条路,一本书。寥寥九字,凝练了甘肃兰州3个最具特色的文化载体——尤其是那本叫《读者》的书,曾经陪伴我度过了中学、大学的10年美好时光。“47条”有这样一段表述: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培育《读者》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参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当月发行量突破1000万册,位居中国、亚洲期刊排名第一,行销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读者》等荣耀加身的时候,《读者》还有继续前行的理由和动力吗?

  回答是“不仅有,而且必须有”。2008年1月18日,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完成体制改革,由事业单位正式改制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文化企业,从集团挂牌到改制完成,《读者》的净资产在短短两年内增长了2个亿,当年实现利润6800万,资产总额逾8亿元,品牌价值达40.83亿元——以上这些成就,离国务院的期许和《读者》的目标还有不小差距。想要完成“组建中国最大期刊航母”的宏愿,如何把《读者》品牌价值最大化,整合甘肃文化新闻资源,形成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新闻机构,是摆在甘肃面前的迫切大事。从目前国内文化传媒业发展的大势来看,积极运作《读者》上市,运用资本市场和社会资本继续扩大企业影响力、竞争力和经济实力,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

  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再过渡到经济实力,改变的不是文字表述,而是我们如何重新理解“文化”。文化部7年前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是需要“经营”的,经营是为了提供就业机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到根上,就是让汲取陇原文化的甘肃人能在这块土地上安居乐业。

  8年前,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文化工作会议,出台了《甘肃省特色文化大省建设纲要》,提出建设以敦煌为龙头,以丝绸之路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为重点,以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目标。8年后,结合“47条”重读《纲要》,怎不让人感慨万千。

  文化是活着的历史。当时间流逝,一切坚固的物质都将烟消云散,唯独文化和精神长存。文化的链条在传承中延续,在沉淀中影响一代又一代人,信念、习俗、知识乃至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有时真的难以用逻辑解释,因为它们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血脉和灵魂。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